1.什么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真正使命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搞清。一些人认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主要使命就是推动西式民主,就是扮演批判政府的角色。受这种认识驱动,中国出现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异见人士”,其中有的人付诸非法政治行动,并因此受到法律制裁。
这样的“异见人士”总能得到西方支持,从而形成他们与西方之间的价值观同盟,甚至政治同盟。“异见人士”有些出于信仰,但也有一部分赌“西方终将胜利”的投机者,还有一些是受周围小圈子影响而“随大流”的。
那么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包括推动民主进程,也包括对政府开展批评,但这只是这一根本性命题的一部分。当代知识分子应当做的事情很多,总目标要远在民主之上,那就是要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帮助这个国家实现全面的前进。
当代知识分子面对的并非一个理想中国,而是一个复杂的现实中国。国家在现代化的路上疾跑,并带着沉重的问题和负担进行转型。腐败需要铲除,社会不公需要解决,民生要发展,环境要治理,此外法治需加强,民主要推进,这些没有一样是轻松的任务。中国这么大,不时有分离主义势力兴风作浪,它们是国家需要长期警惕的乱源。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因此被美国视为战略竞争者甚至对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外部大环境的面貌。西方一些精英“扳倒中国”的愿望和行动都是情不自禁的,中国必须对前所未有的战略风险加强防范。这决非庸人自扰的盛世危言,中西博弈是国内外严肃学者每天都在讨论的东西。
中国顺利度过现代化的关键期难度很高,这是中国从未经历过的挑战。我们没有经验,社会上分歧很多,凝聚力不足,集体的自信心算不上牢固。我们认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具有一个艰巨而光荣的集体使命,那就是帮助、陪伴国家和全体人民度过这一特殊风险期,确保中国赢得这几百年一遇的伟大复兴机会,而不是惨痛地摔倒在半路。
民主是中国复兴庞大体系中的一环,民生、法治、公平等诸多建设无一不是民主得以确立的基石。在互联网发达及社会宽容度提高的时代,批判的难度在降低,而面对汹涌的民粹主义,帮助社会构建凝聚力则变得更加艰难。现在很难说怕“被喝茶”的知识分子多,还是怕在互联网上说真话而遭到围攻的人更多。
为自己树立一个民主斗士的形象,会有很多立竿见影的好处。比如受网络粉丝拥戴,受到西方力量的支持,这些平衡了一些人因此而远离体制乃至与之对抗的不安和担心。这对一些人来说恰恰是容易做的事情。
西式民主相当符合一些知识分子的口味,它其实离中国工农大众的真正愿望和利益很远。人民需要过好日子,需要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好,他们追求的是能有效实现他们这些要求的最佳途径和机制。政治上全盘西化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负责任,是拿中华民族命运博自我最佳感受的沽名钓誉。
让民主回归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以及当代知识分子使命中的应有位置,中国知识分子应自觉与国家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以及在国际上共声誉。国家认同感降低,更注重自我不是知识分子的光荣。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调动当代知识分子的正面积极性,国家不可懈怠。希望国家为知识分子履行使命创造更多空间,更多接受、包容建设性的意见和批评,确保和完善知识分子对国家事务的发言及参与权。
中国未来无论何种命运,都有知识分子的那一份。这包括知识分子作为整体所逃脱不了的历史责任,也包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将共享或共担国家命运所带来的现实结果。
2.什么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真正使命
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包括哪些呢?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历史使命,作为知识分子,知识不仅来源于当前,更要来源于历史积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第二是学理使命,因为知识分子是进行学理探究,那就要尊重并严肃对待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接续和传承这种文明,将中国的经验智慧贡献于世界,丰富人类文明。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接受外来知识,人类文明的精髓,然后要为人类文明做贡献。
第三是以思想的方式和理论的方式来把握社会实践,从中国实践提炼理论问题,以理论批判的方式审视社会现实,引领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3.如何理解古代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么是中国古代士人?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古代的读书人叫儒生、儒士,读书人做官,就叫做士大夫。知识分子必须是正直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于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书读得多,却用于做坏事,那就不是知识分子。我在研究古代士人时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代士人恰恰具备这种精神。
士人的特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回顾历史,那些被后人记住的人都是关注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士人们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考虑国家的何去何从。他们都有“主人翁精神”,敢于接受挑战。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一种大气魄。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但要思考,更要实践,并且把国事放在了首位。东林党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精神数不胜数,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士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4.如何理解古代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么是中国古代士人?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
古代的读书人叫儒生、儒士,读书人做官,就叫做士大夫。知识分子必须是正直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于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书读得多,却用于做坏事,那就不是知识分子。我在研究古代士人时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代士人恰恰具备这种精神。
士人的特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回顾历史,那些被后人记住的人都是关注社会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士人们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考虑国家的何去何从。他们都有“主人翁精神”,敢于接受挑战。
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一种大气魄。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但要思考,更要实践,并且把国事放在了首位。
东林党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精神数不胜数,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
士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5.论述历史使命感3000字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任何社会的教育或者教化都是为了塑造其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力倡素质教育也是为了这一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有着多方面的要求,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表现出淡化的倾向,这与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背道而驰。
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一、当代大学生凸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淡化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的理想,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
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
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
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社会责任感激历史使命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
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完全忽视了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
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2、独生子女的优势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于女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练。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
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弱。3、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
我们过去德育工作的失误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
在学生应当与可能承担的责任中,我们习惯于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