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闽南古厝资料和风格特点
一.闽南古厝的命名: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
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 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二.闽南古厝的样式: 1。
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
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
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 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
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
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 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2。闽南古厝的开间: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
其中二进的大厝为小三开间或小五开间,三进或三进以上的称大三间张或大五间张。而“一进”民间俗称“一落”,如“三进”为“三落”。
在建筑单体名称上,以三落为例,通常第一进称“下落”(前落),第二进称“顶落”(上落),第三进称“后落”。 3。
闽南古厝的榉头: 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 “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
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4。
闽南古厝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园,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2.古厝分房有关古厝是如何分房的闽南的古厝有哪些
闽南的古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群落。
红砖厝是以家庭为单位,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
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
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闽南语译过来的,和表面意思不一样,指的是天井,采光的一个地方)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 大厅后面就是后院。
闽南古厝砖瓦主要为红色,红砖白墙,所谓“红砖文化”。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闽南的红砖民居已经越来越少,令人惋惜。目前,在海沧、青礁、新安、霞阳、院前、锦园和同安的村落内,仍有相当数量保存完好,尤以新安为最。
其中最著名的有王氏十八间厝,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十八栋厝,是金门侨民扬眉之作。十八栋闽南古厝,连厝成村。
清同治年间,族人王国珍东渡日本,经商致富,其子王敬祥继承父业。基于”回馈家乡,安定故里”的心愿,王氏父子号召族人,辟建族居、祖厝,总计二落大厝十六栋、三落乡塾及二落宗祠各一栋,合称”十八间厝”。
其他还有永安居、福安居、润德居、麻竹寮黄氏古厝、德邻居、兴顺居、深坑黄氏古厝。
3.古厝的南安古厝
南安古厝又称大厝,作为泉州三邑之一的南安,自古以来便是著名侨乡,衣锦还乡的华侨在故乡留下了兼具闽南传统特色和西式洋楼特点的古厝群。
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南安蔡氏古民居和观山番仔楼了。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位于石井镇的中宪第,又名“九十九间”(实际为112间)也称大厝内,面积7780平方米,白石红砖围墙,主体建筑为五进宫殿,附设书院,演武厅,梳妆楼及花园,至今整体结构保存完整。
2001年1月2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南安著名华侨林路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林路大厝也很出名,享有“有林路富,无林路厝”的美称。
林路大厝,位于泉州市南安省新镇满山红村后埔自然村,是泉州闽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林路为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其故居俗称林路大厝,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约6.5亩,由多座建筑合成一整体建筑群,共有大小房间九十九间。
墙为花岗岩和红砖结构,梁柱有钢筋水泥与木构混合,硬山式与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地面铺饰进口花砖。装饰富丽堂皇,具中西结合建筑风格。
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楼,位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泉州府南安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观山村),素有“闽南古厝大观园”之称。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楼是清中宪大夫、印尼著名商界领袖李功藏(1860-1928年,讳耀垣,字稳成,一字功藏,紫亭其别号)回郷艰难缔造。
池塘湖大厝于清光绪庚寅年(1890年)印尼商界领袖李功藏回郷建造;建筑之时,访精工,聘良匠,艰难缔造而成。落成之时,安金刻柳,画栋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飞天。
竣工于清光绪乙未年,历时五年,占地一亩多。让人惊叹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
厝内花罩、飞罩、花窗、浮雕饰物等工艺运用普遍,许多石构件、木构件都实属难得一见。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龙凤鱼虾,花草鱼鸟,这里都能找到,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细,刀法流畅。
大厝厅堂名家诗文书于屛,观察选魁选元匾额悬于堂,木斧木刀列于侧,人文华彩、肃穆庄严。形似殿宇,富丽堂皇,锦屋华堂兮,蔚为壮观。
池塘湖番仔楼是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楼,建筑所用图纸均由享誉海内外中原地区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傅维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师联合设计,所聘工匠先养三年进行考查,所选材料务求精良,“每一块墙砖、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内的地板砖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洋运来的”,番仔楼四四方方,上下两层,共五十六个拱,线条硬朗。可细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却是闽南的红砖,屋里铺着南洋特色瓷砖,走廊过道则是花岗大石条打造。
为了使拱牢固坚实,当时没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红糖加工成粘合剂,然后砌拱。还有那个屋顶,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顶,屋坡柔和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气魄。
观山村池塘湖番仔楼全部工程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历时十年,耗资10万两白银,池塘湖番仔楼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时,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内中”的建筑风格,是与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经历分不开的。
建造此楼,故名“番仔楼”。
4.想知道皇宫式建筑风格的闽南古厝在哪吗
皇宫式建筑风格的闽南古厝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惠安县黄氏之女厥,被闽王王审知册立为妃。
某年梅雨季节淫雨不断,这天,她在宫中联想起老家房屋破漏,难以遮蔽,父母不知如何熬夜,不禁暗自流泪。适被闽王发现,经征询再三,她如实禀奏。
王审知当即口谕宽慰:“既是如此,孤家赐汝一府皇宫起”,特许她娘家按皇宫式营建房屋。 她连忙跪叩谢恩,利用歧义,大发慈悲,即差太监传旨。
一时府城大兴土木,相继建成许多堂皇富丽的宫殿式住宅,晋江、南安、惠安等县也纷纷仿效。后来有人密报泉州府民众僭越,意欲谋反;闽王方才省悟是误伟所致,于是下旨纠正。
当王命下达南安县地界时,有的屋顶忆粘三槽瓦筒;君命不可违,退缩不好办,反正不知者不为罪,下不为例。 故该县这种民居遗传至今,就是当时那样。
它的正大门适当退后,与两连形成一个凹形,俗称门斗。通常只有遇到婚丧喜庆或家族大事,方才开启。
门楣一般雕刻用来表明宗族渊源的匾额,如“九牧传芳”“陇西衍派”“彭城衍派”等。两扇大门往往嵌有门钹,质地或铜或铁,形状不一:门轮包铁箍,上长下短,门顶椿,门下椿;正大门平时都用竖门椤,木门闩关闭(有的加横门椤或铁圈木横闸,以确保门户安全)。
门斗左右,设置两个相对的偏门。正大门和偏门,均有石刻对联。
跨过门槛,就是下厅,又称下照厅;它两侧是左右下房,又称下照房;两间下房一左一右,共有两个角间,又称尾间——这些组成下落。 下厅和下房前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天井,花岗岩石板构筑,俗称“深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泄雨水的作用;天井两旁称为庑,如砌墙设门,则为榉头;榉头前有走廊,是雨天从下厅到大厅的过道空间。
在两侧榉头和下房、上房之间,都分别设有角门,也叫巷门,作为防火疏散之用。 过了天井,登上台阶,便是大厅,即正厅。
它分开敞式和斗敞式,有两部分,前厅排高长案桌和八仙桌,是整座住宅的中心,供奉先人、祭祖、成婚、治丧、接待和宴饮的正规场所;后设两个边门进入后厅,即后轩,是连通大房或后房的活动空间;后轩外墙两侧,各有一门通向户外或后落;正厅两侧为大房,空中用木板分隔,上为阁楼;大房如果一分为二,后者则叫后房;门口称屏步,靠近大厅斜前方,各有一根屏步柱;两间大房一左一右,共有两间落规。 大房和落规前面,统称侧厅——这些组成顶落。
这种旧式十间张大厝,大厅、下厅、通巷、走廊和天井公共活动,来往方便,住房按面积和质量分排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大房、落规、榉头、下房、尾间。它突出厅堂,重心稳定,主次分明,两边对称,和谐统一,舒展闲适。
背面能添后落,若是两道便成四落;两侧可加护厝,若是双重,则成为“四落四条护”。多进深,多单元,每个院落,都有房间、厅堂和天井。
也就洋洋大观,更加称心如意了。它内部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主体,木柱圆鼓形石础垫,背檩、椽子、门板等,保持原有木质花纹,显得古朴庄重。
屋顶正脊呈曲线尾形,两端高高翘起;屋面或悬山式,或硬山式,或单坡,或双坡,高低错落;覆盖红瓦或黑瓦,分陇砌槽,俯仰间隔,有些还加一重瓦筒,瓦缝勾灰;天井四周的厅堂、下房和榉头的上端边缘,均深挑檐椽,形成檐廊,檐口配置滴水。 讲究的外墙封清一色的红砖,墙裙正面砌花岗岩条石。
外观呈封闭式,高大而厚实的墙体环抱,开小石窗,房间一律内向布置,以便防晒、隔热,降温。 门口通常铺设石板,埕角开挖水井,两旁栽花种果,后面手植风水树。
5.闽南古厝的书哪里买
当当网找如下书名:
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作者:杨莽华/马全宝/姚洪峰
出版社: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页数: 227页
定价: 60.00
ISBN: 9787533760489
闽南传统建筑
作者: 曹春平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6-3
页数: 316
定价: 38.00元
装帧: 简装本
ISBN: 9787561525333
福建民居
作者: 李秋香/罗德胤/贺从容/陈志华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出版年: 2010-5
页数: 313
定价: 49.80元
丛书: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民居五书
ISBN: 9787302223047
福建民居
作者: 戴志坚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年: 2009-10
页数: 287
定价: 98.00元
丛书: 中国民居建筑丛书
ISBN: 9787112112661
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
作者:戴志坚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3-9
页数: 320
定价: 18.30元
装帧: 简装本
ISBN: 9787211043743
福建土楼
作者:
黄汉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出版年: 2003-1
页数: 268
定价: 138.00元
ISBN: 9787108018144
6.什么是闽南文化
许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在经过探索和思考之后,往往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最终移向闽文化,其中闽南文化的注目度相当高。
在日本学术界,但凡研究中华文化、汉文化、海外华人华侨等诸问题的学者,在从事台湾、香港研究之后,当学术氛围允许他们进入这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闽南文化研究。 普渡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
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渡公两项内容。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渡。
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渡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的XP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PSh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
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式现有三种: 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
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
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
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
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
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闽南嫁妆 闽南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
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 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
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现在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
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现在,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闽南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