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兴废知识梳理

1.有关科举制的知识点(全)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2.为什么要废科举,兴学堂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第 二、科举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3.有关科举制的知识点(全)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4.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

①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它创立于隋朝,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当时有着重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国家管理。②到了近代,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以四书五经为出题范围。

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要求废除科举、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制度。迫于形势,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确立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

③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学习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课程内容在101教育ppt里面都有详细课件你可以下载体验一下。

5.科举的知识

你好: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改为八股文),废除于清(清光绪年间废除).

另附上关于科举考试的分类(清朝时期的):

科举考试:

1.童子试:

① 县试(需要5人保举,其中4百姓,1秀才)(由县令出题主考)

② 府试(需要6人保举,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题主考)

③ 院试(由中央派来的学政出题主考)

(全部通过获得“生员”称号,俗称“秀才”)

2.正试:

① 乡试(乡试第一获得“解元”称号,其余获得“举人”称号)

② 会试(会试第一获得“会元”称号,其余获得“贡士”称号(俗称“贡生”))

③ 殿试(殿试第一获得“状元”称号,第二获得“榜眼”称号,第三获得“探花”称号。此三名合称“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称“二甲”)

(只有获得“秀才”称号后才有资格参加正试)

3.戏子、罪犯、丁忧(父母死亡三年之内的人)不得参加考试

父为主考官的也不得参加考试

4.同时拿到“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不超过5个

楼上的大虾说得很全了,佩服佩服.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