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做人的关系

1.关于知识做人同等重要的作文

如何做人

说到做人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将有一个标尺去衡量对人的要求。在我认为:学会承受学会宽容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处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他的生命不会丰富;一个没有经历过困苦的人,他的人生就不会有内涵,他将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世间本来就有许多难言的苦,如果是强者,那么学会来承受吧!

现实有时会与理想矛盾。也许你心中有一盏理想的明灯,可它似乎可望不可及了,也许你想做好事,可却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也许你憎恨卑俗,可又耽于世俗中的一切琐事;也许你播了种,可由于你的不善耕耘,费尽心机后却结不出果;也许你的内心超出自我,可在现实中却逐一否定。如果有韧性,坚信自己,那么学会承受吧!

有句话叫“百忍成全”,忍耐不意味着屈服,忍耐是积聚力量,准备着下一次的成功。忍耐是高瞻远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伫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你不需要理会它,因为你知道,没有暴风雨的悲哀便没有雨过天晴的难得欢喜,也许突然降临的寒冬会使原本衣衫单薄的你寒冷彻骨,但你不需要以整个人身躯去撞击冬天的大门来表示自己的反抗。你不需要在乎它,因为你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情,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要不怎么会有“行路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呢?但是如果你能够承受一切,你能跌倒了又爬起来那你还会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方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万千豪情。

那么在学会了承受的同时,我们还要懂得宽容。

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小故事,请看。

在饭堂,同学们都在打饭。其中,一个不小心碰掉了一个同学的餐具。这位同学蹲下捡起餐具并赔礼道歉,餐具的主人破口大骂,以脚相踹,这位同学照样“回敬”两个人不欢而散,反目成仇。

生活中也不时有这样的插曲:

在饭堂,同学们在打饭。其中,一个不小心碰掉了一个同学的餐具,这位同学蹲下捡起餐具并赔礼道歉。餐具的主人面带笑容,说没事儿,这位同学照样报以微笑两人会心而笑,关系更加融洽。

为什么同样的过失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只因为前者忽视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宽容。

宽容是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胸怀宽广的人,始终以大局为重,能够出于公共利益而尽释前嫌。他们往往是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不死盯着对方的不足。宽容给人以许多,而快乐就是第一个回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以宽容待人,原谅别人无心的过失,你就会拥有许多真诚的笑容,同时你也会拥有许多份快乐。学会了宽容,就得到了快乐;学会了宽容,就知道了:心与心其实靠得很近。

所以我要说,学会做人就要学会承受,学会宽容。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群星中最亮的那一颗;只有这样,你才能顺利的驶向成功的彼岸;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因你而变得更加美丽。

2.大学,学知识和学做人,哪个重要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

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

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

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1]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

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

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

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

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

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

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

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

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

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

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

3.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看上去不相关的字眼。可是它的性质却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在缓慢而稳定的发展。你的身边就有了更好的生活。无论是学生、老师、工人、企业、人们都能接触和学习有用的科学和教育。当每个人都学到了好的科学、教育和方法。这就会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无形之中就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当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在促使科学的完善与更高的要求。。而人又是一种求知的动物。。无时无刻在学习在充实自己。无形之中又给自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生活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才有优质的生活。。所以社会无时无刻的在发展。你的生活是一点一滴的在变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

4.学识和知识区别

区别一、释义不同:

学识: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

知识: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区别二、用法不同:

学识:学识即学问,学术上知识和修养及对事物的准确判断能力。

知识: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

扩展资料

一、学识的近义词:学问 [ xué wen ]

解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引证:王汶石 《大木匠》:“我桃叶的眼力可真不错,挑得有学问。”

二、知识的近义词:常识 [ cháng shí ]

解释:一般的、普通的知识(对于专门知识而言)。

引证: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五:“诗之外还有词,词原可以不读,如果为求常识起见,想读,也好,就读《白香词谱》吧。”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