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研究

1.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图是小李同学在复习

(1)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A”物质属于氧化物,“B”物质属于酸,因为金属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盐溶液反应;故答案为:氧化物 酸

(2)从物质组成看,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碱,故答案为:碱

(3)反应③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合理即可;反应⑦是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合理即可;故答案为:Fe+CuSO4═FeSO4+Cu (合理答案均可);CO2+Ca(OH)2═CaCO3↓+H2O (或CO2+2NaOH═Na2CO3+H2O…)

(4)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能够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解离出的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了碳酸钙白色沉淀;故答案为:Ca2+、CO32- CaCO3

(5)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Na+、NO3-,因为它们相互间没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因此能大量共存.故答案为:D

2.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是小李同学在复习

(1)盐的化学性质有四个:盐与金属反应、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A”物质属于氧化物,“B”物质属于酸,因为金属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盐溶液反应;

(2)由于工业上常用盐酸或硫酸出铁锈,应用盐酸除铁锈的反应的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物是碳酸钙和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用观察法配平,所以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3)反应③是金属与盐反应,可以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因为B是酸,碱与盐反应,可以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用观察法配平,氢氧化铜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方程式是:2NaOH+CuSO4=Cu(OH)2↓+Na2SO4(4)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反应⑤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与碱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5)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相互之间结合不能生成沉淀,不能生成气体,不能生成水,A中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B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共存,C中生成水,不能共存,所以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1)氧化物;酸;(2)①;(3)Fe+CuSO4=FeSO4+Cu;2NaOH+CuSO4=Cu(OH)2↓+Na2SO4;(4)复分解;H+、OH-;H2O;(5)D.

3.(8分)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

(1) 氧化物 酸 (2) 碱

(3) Fe+CuSO 4 ===FeSO 4 +Cu (合理答案均可)

CO 2 +Ca(OH) 2 ====CaCO 3 ↓ +H 2 O (或CO 2 +2NaOH ====Na 2 CO 3 +H 2 O…)

(4) Ca 2+ 、CO 3 2- CaCO 3 (5) D

(1)因为B能和金属,盐反应,属于B为酸,C能和酸,盐反应,属于C为碱,D能和盐反应,为盐,A为氧化物

(2)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有的酸,盐也是两种元素组成如盐酸,氯化钠,碱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

(3) 只有熟悉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原则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就能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

(4)既然NH 4 NO 3 溶液与NaOH溶液能够反应,实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解离出来的NH4 + 和OH – 结合生成了NH 3 和H 2 O,可以看出CaCl 2 和Na 2 CO 3 反应的实质,故答案为Ca 2+ 、CO 3 2- CaCO 3

(5)Ba 2+ 和SO 4 2- 能够结合成硫酸钡沉淀,碳酸根离子能和氢离子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水,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能够在溶液中共存.故填:D.

4.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图是小纪同学在复习

(1)从图上看能和盐反应的有酸、碱、盐和金属,在酸、碱、盐和金属中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只有碱.故答案为:碱.

(2)铁和盐发生置换反应要求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故答案为CuSO4

(3)反应物是氧化铁和稀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铁和水.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

(4)两种化合物相互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复分解反应.

(5)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压强越低气体的溶解度越大.498ml水等于0.498g,所得小苏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g

2g+0.498g *100%=0.4% 故答案为:高压、低温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增强 0.4%

5.(6分)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

(1) 碱 (2) CuSO 4 等 (3)Fe 2 O 3 +6HCl=2FeCl 3 +3H 2 O (或与硫酸的反应)

(4) 复分解反应

(5) 高压、低温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增强 0.4﹪

(1)“C”能和非金属氧化物,盐反应为碱,(2)若反应③中金属为Fe,则盐可能是CuSO 4 , 铜 排在铁后面,(3)工业上除铁锈用盐酸,(4)反应④⑤⑥均属于复分解反应,(5)小苏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2+498)*100%=0.4﹪

6.构建的知识网络如何使用

不知道你指的“知识网络”究竟是怎么构建的。我只是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个人理解是把基础的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图表结构图等形式,直接体现出其间的关系,最终目的是理解记忆。

这种方法我备高考时候试过,最后以失败告终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会不知不觉陷入一个误区,本末倒置。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构建上,而忘了去用这知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公式,放在自己画好的框架里,你会被会写,甚至会联想到一串相关的知识点,这很好。但是如果把它方如一道例题中,反复套用了几次,没有足够练习过的人就觉得无从下手,什么知识网络不过是空网,不算利器。

有构建知识网络的想法是很好的,用好一定能事半功倍。但是,前提是 一切质的飞跃都源自量的积累,熟能生巧,大胆去用,用的过程中去终结,加深记忆,最终能灵活应用。

祝你好运。

7.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铁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网

从关系图上看,反应①的反应条件是“点燃”,铁在氧气中发生燃烧,生成黑色固体Fe3O4;

密度最小的气体为氢气,则气体B为氢气,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可用做燃料;另外氢气具有还原性,所以可用于冶炼金属;由于密度最小,所以可充填探空气球;

铜是红色固体单质,故C是铜,即反应③是由铁而转化为铜,“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把铁放入可溶性的铜盐溶液(如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等)中就能置换出铜,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反应②是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反应,也是置换反应.

(1)C物质的化学式为铜,其化学式为Cu

(2)B物质为氢气,其一种用途是作燃料;

(3)反应①的反应物是铁与氧气,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反应条件为点燃,故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点燃

.

Fe3O4;

故答案为:(1)Cu;(2)作燃料(或还原剂) (3)3Fe+2O2

点燃

.

Fe3O4;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