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性状鉴定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性状鉴定就是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 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这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鉴别药材的宝贵经验总结,具有简 单、易行及迅速的特点。性状鉴定和来源鉴定一样,除仔细观察样品外,有时亦需核对标本和文献。
对一些地区性强或新增的品种,鉴定时常缺少有关资料和标准样 品,可邮寄少许样品到生产该药材的省、自治区中药材部门和药品检验部门了解情 况或协助鉴定。 以上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时,若有可能,中药鉴定工作者应亲自去 产地调查,不但可以为解决药材品种采集植物标本,还必须注意了解生产、采收、加工、运输管理、销售使用情况等一系列与药材品种、品质有关的问题。
若还需进 一步从事化学、药理甚至临床观察研究工作,则必须从产地取回一定数量的在采收 季节按一定规格加工的药材以供研究之用。 目前还缺少能准确、迅速鉴定中药的现 代科学仪器,因此直观性状鉴别是很重要的,它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 一。
本书除认真总结老药工生动而形象的经验鉴别术语和方法外,同时结合植物 (动物)的形态组织学知识加以描述,使带有地区性的经验术语能更准确且趋于统 一,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性状鉴定实际上常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
(1) 形状 一种药材的外形特征,一般是较固定的,如圆柱形、纺锤形、鸡爪形、拳形、团块状等。有的品种老药工使用的描述语言很形象,如防风的根茎部分,称为“蚯 蚓头”;海马的外形,“马头蛇尾瓦楞身”。
这些形容既简单又生动,易懂易记。有 些皱缩的叶、花类药材需先用热水浸泡一下,然后摊开观察;在观察某些果实和种 子时,亦可用热水浸软,以便剥去果皮或种皮,观察内部特征。
(2) 大小 药材的大小指长短、粗细、厚薄,一般有一定的弧度。如测量的大小与规定有 差异时,应测量较多的样品,可允许有少量髙于或低于规定数值的药材。
(3) 表面 药材的表面特征是不一样的,如光滑、粗糙、皮孔、皱纹等;单子叶植物根茎 及球茎节上的膜质鳞叶、根痕;蕨类植物的鳞片、毛等。这些特征的有无及其程 度,常是鉴别药材的主要条件之一。
(4) 颜色 商品药材的色泽一般是较固定的,色泽的变化与药材的质量有关,如玄参要 黑、紫草要紫、茜草要红、黄连要黄。 如药材品种不同、加工条件变化、储藏时间 不同或消毒不当等,均会改变药材的固有色泽,也表示药材质量降低。
在观察颜色时,药材应干燥,不应在有色光下进行,最好在白天的自然光线下 进行,必要时可在日光灯下进行。在描述药材颜色时,如果是用两种以上色调复合 描述,以后一种色调为主。
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5) 质地 指药材的软坚、坚韧、疏松、黏性或粉性等特征。
常用术语很多,如松泡表示 质轻而松,如南沙参;粉性表示含有一定量的淀粉,如山药;黏性表示具黏液质, 如石斛,新鲜时折断面呈黏性,干时嚼之呈黏性;油润表示柔软而润泽,如当归; 角质表示含大量淀粉,因加工已糊化,呈半透明状,如郁金等。 (6) 段面 观察药材折断时的折断面,如有无粉末飞扬、响声、折断难易程度等,折断面 的平坦、颗粒性、纤维性、胶丝及层层剥离等情况。
此法主要用于皮类、长条状的 根及根茎类、藤、枝类药材的鉴别。 用刀横切(或削)成平面,观察皮、木两部分的比例、色泽、射线与维管束的排列形状,如菊花心(黄芪)、车轮纹(粉防己);特殊的维管束,如云纹(何首 乌)、星点(大黄);散生的维管束如筋脉点及木部的小管(导管)和棕色小点(油 室或油细胞)等特征,这些在鉴别上都很重要。
(7) 气 有些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这是由于药材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如果 药材的气本来就不很强烈,在空气中暴露时间久了,就更不容易闻出来,这时可将 药材弄碎了再闻,或者放在有盖的杯子里,用热水泡一下再闻。
有的药材的气是十 分特殊的,成为鉴别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檀香、阿魏、赓香等。 (8) 味 由于舌尖部只对甜味敏感,对苦味敏感的是接近舌根的部分,所以在尝药材时 要取少量代表性样品,放在口里咀嚼至少Imin,使舌头的各部分都接触到药液, 这样才能准确尝到药味,然后再吐出来。
尝药时要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因为药材的 各部分味道可能不同,如果实的果皮与种子、树皮的外侧和内侧、根的皮部和木部 等。 有的药材的味亦是衡量品质的标准之一,如乌梅、木瓜、山楂以味酸为好;黄 连、黄柏以味越苦越好;甘草、党参以味甜为好;肉桂以味甜辣为好等。
这些经验 鉴别的要求是与其所含成分及含量有密切关系。如果药材的味发生改变,就要考虑 其品种和质量的问题,绝不能轻视。
千万注意:对具有强烈刺激性和毒性的药材,口尝时要特别小心,取样不能太 多,尝后一定要吐出来并用水漱口、洗手,以免中毒,如草乌、雪上一枝蒿、白附 子、狼毒、半夏等。 (9) 水试 利用某些药材在水中有各种特殊变化的性质,作为鉴别特征之一。
例如,红花 用水泡后,水变金黄色,花不褪色;苏木投入热水中,为鲜艳的桃红色透明溶液, 加酸(或醋)则溶液变为黄色,加碱(或石灰水)溶液则变红色;熊胆粉末投入清 水杯中,可逐渐溶。
2.叶类中药的性状如何鉴定
性状鉴别 由于叶类中药的质地多数较薄,再经采制、干燥、包装、运输等过程,一般均皱缩或破碎,鉴定时: ① 观察大量叶子所显示的颜色或状态,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黄绿色还是蓝绿色。
② 对皱缩的药材将其浸在水中使湿润展平后识别。 ③ 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和叶基的情况。
④ 叶片的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脉点。 ⑤ 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
⑥ 叶片的质地。 转载自:考试大 – [Examda.Com] ⑦ 叶柄的有无及长短。
⑧ 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 ⑨ 叶片的气和味等。
⑩ 叶的表面特征有时还可借助解剖镜或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需对光透视。
3.如何通过性状鉴别石南藤
茎枝较细,扁圆柱形或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1~5mm,表面褐色或灰褐色,有纵向纹理及少量短毛茸,尤以分枝内侧存留毛茸较多,节部膨大,上生不定根,节间长7~9cm。
质轻而脆,横断面可见维管束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木部有许多小孔。叶互生,灰绿色,皱缩。
气清香,味辛。显微镜鉴别茎(直径2mm)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其下有纤维与石细胞群(细茎中少)断续相连成环状。
皮层细胞4~6列,粗茎中有石细胞单个或2~4个成群散在。维管束16~22个,外韧型,韧皮部外侧有1~4列纤维,呈半月形排列,与束间石细胞群(细茎中石细胞少)连成一环,木射线3~7列细胞,粗茎中有长形厚壁细胞散在。
环髓纤维4~6层,髓维管束5~11个。粘液道无或偶见。
薄壁细胞中有砂晶。理化鉴别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生药粉末5g,加乙醇回流提取。滤液浓缩至1ml,供点样用。
吸附剂: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铺板,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苯-乙酸乙酯-丙酮(7:2:1)。
展距16cm。在紫外光灯(365nm)下显示斑点。
4.叶类中药性状如何鉴定
由于叶类中药的质地多数较薄,再经采制、干燥、包装、运输等过程,一般均皱缩或破碎,鉴定时: ① 观察大量叶子所显示的颜色或状态,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黄绿色还是蓝绿色。
② 对皱缩的药材将其浸在水中使湿润展平后识别。 ③ 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和叶基的情况。
④ 叶片的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脉点。 ⑤ 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
⑥ 叶片的质地。 ⑦ 叶柄的有无及长短。
⑧ 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 ⑨ 叶片的气和味等。
⑩ 叶的表面特征有时还可借助解考。试大网站收集剖镜或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需对光透视。
5.根类中药性状如何鉴定
根的形状 通常为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有的肥大为块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双子叶植物根一般主根明显,常有分枝,少数根细长,集生于根茎上,如威灵仙、龙胆等。 根的表面 常有纹理,有的可见皮孔;有的顶端带有根茎或茎基,根茎俗称“芦头”,上有茎痕,如人参等。
根的质地和断面特征 常因品种而异,有的质重坚实,有的体轻松泡;折断时或有粉尘散落(淀粉粒),或呈纤维性、角质状等。 观察根的横断面,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和单子叶植物根。
一般说来: ① 双子叶植物根有一圈形成层的环纹,环内的木质部范围较环外的皮部大;中央无髓部,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的射线纹理,木部尤为明显;外表常有栓皮。 ② 单子叶植物根有一圈内皮层的环纹;中柱一般较皮部为小;中央有髓部,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纹理;外表无木栓层,有的具较薄的栓化组织。
其次,应注意根的断面组织中有无分泌物散布。如伞形科植物当归、白芷等含有黄棕色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