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豆瓣找到自己喜欢的资源
找好资源的最佳方式是找到精通此道的牛人,加为朋友或者友邻,相互提供有价值信息。(其实牛人就是最大的资源)比如,如果你学得到更多关于知识管理的知识,那么你可以关注像庄老师,萧秋水等知识管理方面的牛人。
a.高手读书的眼光,参与的小组,文章的力量是大不一样,而这些东西在他们豆瓣页面都可以找到
b.就像好看簿中的朋友活动信息一样,他们在豆瓣上的活动信息也会在广播中体现,便于查询跟踪(ps. 我很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信息大部分是通过我的好友传递给我的,当然,我也在传递添加这方面信息,与大家共赢)c.与高手交流自然是非同的体验,会帮助你高速成长
2.我用知识打败你的读后感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后感
本书读起来轻松愉悦,读完这本书才发现“我的知识确实需要管理”,才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知识管理上的问题。作者将个人知识管理以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同时让我受到启发,书里
不仅是理论,更有具体实施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从全世界来看,对于知识的管理和影响的研究都处于摸索阶段,这本书搭建了框架,对于知识管理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努力方向。书里提到的知识管理五个方面: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保存,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使用和知识的创新,我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始终感觉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知识的学习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确立方向。阅读广泛没有错,爱好广泛也没有错,但是要有一条主线,你在哪一个方面都知道一些,但是你在哪一个方面也不擅长,你的知识没有很好的正向积累,在任何领域都是“初学者”,是“新手”,而这个时代是需要“专家”的时代。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爱买书,爱看书,什么都喜欢钻研一点,但什么都是杂而不精。我现在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是结合我的价值观,我自己的性格以及我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和我所处岗位及职业。明确目标,每天的学习也是围绕目标展开,虽然现在是刚起步,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目标走下去,我的知识会越积越多,越来越专业。有一天也会在某一方已会强过别人,而这永远的强就可以在这个充满竞争和迅速变化的市场经济社会有一个立足之地。
下面就本书中提到的知识管理五个方面节选一部分谈谈自己的心得“知识的共享”,共享可以带来合作和工作机会,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促进别人对你的了解和信任,为个人发展开辟新的天地!书中第四章开篇的这段话是至理真言!关于知识共享作者还介绍了共享知识的捷径,共享知识的渠道以及共享知识的工具,这些在能以后的工作帮助我更好更有效的做好知识共享工作。 “知识的使用”,知识本身不会带来价值,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实践中,知识才会创造价值。能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使用好是对一个人能力的重要考验!在这一节里学到了知识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有时更重要,将你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你的能力会提高很多。还要注意与人合作,一个人不是万能的,在与人合作的时候,会创造1加1大于2 的价值。知识的使用有3个途径,第一是与一个项目或任务结合,第二是将你的知识转化为专利,第三是将你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直接面向市场。书上在这一节还告诉了提升个人价值的方法。以后会帮助我更好的使用我的知识。
最好的和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创新”做好知识的前几个方面,你是优秀的,但如果做到了知识的创新,你将是卓越的。“最高层次的竞争不是竞争,而是通过创新颠覆原来的模式。”以前一直认为创新太神秘了,那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原来我错了,作者告诉我们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引入新事物,制造新变化都是创新。创新要求我们摆脱惯性思维,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创新。创新的3个特点 新颖性 实用性 可行性缺一不可。创新很简单,前辈已经帮我们总结出了创新的工具,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创新,我们还可以借助外行的忠告获得创新的动力和灵感。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爆炸的世纪,如何获取,掌握 ,使用知识对每个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个考验,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深入透彻的分析了知识管理的5个方面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真是受益颇多,让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并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3.分享:如何在豆瓣找到自己喜欢的资源
1.最佳方式是找到精通此道的牛人,加为朋友或者友邻,相互提供有价值信息。
(其实牛人就是最大的资源)比如,如果你学得到更多关于知识管理的知识,那么你可以关注像庄老师,萧秋水等知识管理方面的牛人。 a.高手读书的眼光,参与的小组,文章的力量是大不一样,而这些东西在他们豆瓣页面都可以找到 b.就像好看簿中的朋友活动信息一样,他们在豆瓣上的活动信息也会在广播中体现,便于查询跟踪(ps. 我很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信息大部分是通过我的好友传递给我的,当然,我也在传递添加这方面信息,与大家共赢) c.与高手交流自然是非同的体验,会帮助你高速成长 d.…… 1.1.1 查找经典知识管理图书。
如果你知道知识管理经典读物的话直接找到豆瓣中这本书的链接就ok,之后你会看到书评版块中有很多有趣的评论,书评排列顺序是和”推荐”次数有关的,推荐次数越多,排名也就靠上,这方面,豆瓣的算法还是靠谱的。从高质量的书评中就可以追踪到高水平的人物。
如果你不知道哪些图书是比较靠谱的书籍的话,通过关键字搜索,比如在检索栏中输入”知识管理”,这样会得到很多相关图书,书本的评分是可靠的依据,因为评分是读者打的,大多数情况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是像豆瓣用户这些比较苛刻的评分者,这样就能找到高质量图书了。 1.1.2 查找小组。
从小组中发现牛人。方法和通过书籍查找相似。
1.1.3 …… 很多情况下,这些牛人不一定乐意加一个陌生人为好友的。这就需要除了在加别人好友时介绍清楚自己以及申请加为好友的原因外,还要经营好自己的豆瓣页面。
何为经营呢,就是在上面创造内容,通过优质内容营造一个高质量个人营地 1.2.1 添加条目,如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并使用合适的tag将其分类管理 1.2.2 写书评/影评等等。其实我一直不喜欢书评/影评这些字眼,更乐意称之为读后感,观后感,不要把它们看的太高深,太专业,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
这些东西也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用心的人 1.2.4 …… 2.除了找人,通过豆瓣搜索,标签汇总,书籍/音乐/电影 排行榜,热评,豆瓣猜,小组讨论内容等等功能同样可以找到有价值信息,但是不够高效。
4.如何写综述文章
为什么写综述 从一篇文献开始,看几篇相关文献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个切入点就开始实验。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看文献,针对不同问题有选择性的看。之后实验完成,整理成文章发表的时候,为了写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献。
开题 – 实验 – 发表,每个步骤都要看文献,这是我的科研过程。但这些步骤里看文献是不全面的,从解决一个问题开始,到解决一个问题结束,涉及到的都是具体的文献。
如果要对整个课题方向全面把握,写一篇综述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做过较长时间的相关研究后,写综述文章有以下几个好处:大的方面,能够提高对整个课题方向的把握能力。
通过详细的、全面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可以对这个课题方向的发展脉络、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其次,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升华。
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自己心中必定有不少思考和疑问,此时的大量阅读对自己的固有知识是一个归纳升华的过程。写完应该有顿悟之感。
再次,对以后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写完综述后,通过对整个课题方向的了解,知道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哪些问题是热点、哪些是难啃的骨头,是制约课题发展的关键所在。
这样设计以后的实验时就能有的放矢。小的方面,综述也是一篇文章呢。
现在国内评估要看个人成果,综述也是一种发文章的方法。另一个方面,能够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
一般来讲,综述文章的引用次数相对研究文章高,因此也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准备工作之文献检索 在开始写综述之前,很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是文献检索。
虽然经过 “开题 – 实验 – 发表” 三个阶段的阅读,可能存储有足够的知识点,这对你的实验有用,这还不够一个综述文章。综述文章要全面,要综合概况所评述的问题,因此,详尽的文献检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里说的全面不是说把几十年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读一遍,这样工作量太大了,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经被总结过了。因此,找几篇综述文章看看就可以了。
此处的全面是指多换几个关键词检索和多换几个数据库检索。先说关键词,每个作者倾向的关键词不同,而且新兴领域还没有约定俗成的术语时,更需要多换几个关键词了。
再说数据库,因为每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这里重要的检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会收录比较全面的信息,但会比专门数据库晚(晚多长时间不清楚,Pubmed 会晚几个月,Scopus 更新快些)。
还有两个小技巧来获得相关文献。一是所读文章中引用的文献,这个好理解,文后的参考文献就是。
另一个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读文章,这也是相关文献。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个引用次数,点开里面就可以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
通过以上几个方法,才能找全相关的文献。准备工作之大量阅读 找全文献后,下一步就开始读了。
首先,没必要全部通读,这样耗时太长,工作量太大。但是,近两年的文章要通读。
两年,对比较热的领域来说是一个合理的综述文章的时间点。这两年的文章要通读,重点读,也是综述的重点所在。
不通读不足以知晓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不通读就写综述有点不负责任。两年前的文章没必要通读,因为,可以从近两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读到对这些文章的评述,也可以从综述文章中获得相关信息。
这些文章着重读摘要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对某一个问题针对性阅读。文献的阅读方法 阅读上百篇文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就只能留下一个大概印象,过一段时间或者说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多,这个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
对知识点的记忆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记不住怎么组织语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从几百篇文献上千页中哪里去查。我的导师教导我读书要辩证去读,在思考中记忆,不要在书上涂画。
不否认这种方法适合聪明的大脑。我资质愚钝,试行几年之后,脑子里只有墨盒的味道,却没有文字,结果连我赖以凭借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写写划划也丢失了。
对于我,更适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适合我的德国同事们。他们把文献用 A4 纸打印出来,在重要的语句上用高亮笔划出。
读完之后抄录到 A5 纸上,订到原来的文献上,作为精选。这个摘录是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点,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铺垫,或者是已经在你记忆中了。
“高亮笔划出 + 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记忆。这样读书虽然刚开始很慢,随着十几二十篇文献做下来,你的积累多了,后面的摘录就越来越少了。
而且,你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因为人都是基于旧有的知识去领悟新知识。
刚开始的时候,你的知识储备少,一篇文章的知识点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者大脑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实例去解释,所以接收起来非常困难。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理解越来越容易,也理解越来越充分,速度也越来越快。
阅读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你的读书笔记需要分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这与其他知识的管理一样,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这得需要另辟一篇博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讨论。
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