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知识青年的精神

1.弘扬知青精神

有人说知青精神是服从?有人说知青精神是无奈?有人说知青精神是抗争?而我说知青精神是:爱国、为民、奉献、坚韧、奋进、不老!中国的知青精神 它是划时代历史的沉淀和积累 它是高山之巅不老的青松 它是战地黄花纷外之香 它是时代连接相传的桥梁和纽带 五十年的历史长河啊!它心怀老知青们的回忆、继承、传承 向着新时代砥砺奋进!爱 国 一九六八年的中国初秋大地 笼罩着 宁静、沉闷、疑惑、悯壮的气氛 共和国的土地上已难以接受 老三届六届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安排 在国家岌岌可畏之时 是谁?深感忧虑,忧国忧民!是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是老三届们发自内心的 大声疾呼 坚决响应党和领袖的召唤 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是接受贫下中农 再教育的园地 那里是携手乡亲 改变落后面貌的实地 如果说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一面旗帜 那么六十年代的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就落地有声的是:当代思想与文化思潮 在农村中的拓展 知青上山下乡 是安定团结 维稳共和国的一面旗帜 显现了舍小家、想大家、顾国家的 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 他(她)们称得上是 共和国的知青卫士!为 民 知青上山下乡的历程 近十个年头 成百上千万的知青们 战斗在改天换地的农业大军中 夜幕下乡村校舍的朗朗读书声中 有我们教书育人的身影!在乡下绿茵环绕的池塘里 我们毫不犹豫 舍身救起落水的儿童!在山林通天的火海中 我们奋不顾身的 冲在救火的第一线!对待极度困难的乡亲们 我们竭尽全力慷慨解囊!在烈日炎炎 或千里冰封的边防线上 我们以解放军战士为伍 到处踏下我们 保卫祖国的足迹!在沟沟槛槛的农村乡野里 我们赤脚医生 救治于老乡的病难中!我们曾是草原上的轻骑兵 驰聘于荒漠的草原上 给牧民们带来 人间无尽的欢乐!奉 献 知青的奉献 首先是青春的奉献!我们将一生中最好的少尾青头芳年 无私献给了知青之路!当我们重返家乡面对就业时 我们已是青春而立之年了!从而无奈的缩小了对社会的选择!知青的奉献 又是不求索取 只求奉献的壮丽实践!当年知青下乡插队 大都是到边远地区条件较差之乡 那里的自然环境了无人烟!那里的村间小道 雨中如同走泥丸!那里的乡村小路 非牛车、非马车莫属!那里的劳动收入 壮劳力有的一日不到两毛钱!他们大多数插队三、四年后 去掉基本生活费后分文未得!古为今日熙熙攘攘皆为利好 而他(她)们是 兢兢业业的劳动族 又是荡然不得的月光族!他们是那个时代 不容小觑的奉献者!坚 韧 坚韧不拔是知青精神的核心!当年没有坚韧不拔的知青精神 就没有漫长岁月知青们的立志成长 知青之路就是坚韧不拔之路!当劳动中面对困难时:我们能咬紧牙关不被社员落伍!当劳动中遇到挫折时:我们是再大的风雨都心生暖意 我们是再多的波折都无所畏惧!当发生村情是非观念时:我们能立志正义坚守真诚!当思想上迷茫时:我们能以知青前途理想为己任 徜徉在无穷知识的海洋里!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曙光!奋 进 从上山下乡的第一天起 我们就在乡村艰苦的环境中奋进!在夏季烈日炎炎 冬季滴水成冰中奋进!在雨中乡村迤逦一路中奋进!在微弱的煤油灯下 无禆于事中奋进!在粗茶淡饭滴油少菜中奋进!从上山下乡的第一天起 我们就在艰苦的劳动中奋进!我们不会忘记 春播、夏锄、秋收的汗滴禾下土!我们不会忘记 日出而起日落不息的放蚕牧林劳动!我们不会忘记 冬季寒风刺骨 挥镐无样的积肥之劳!我们不会忘记 高山之坡汗流浃背的 超强拖材劳动!正是这些纷至沓来的劳动 铸就了当代知青的奋进精神!天下的困难 在我们知青面前 已经荡然无存!不 老 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从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七年 历经了将近十年的时空 在慢慢的人生长河中 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如今 知青们大部分 已年过七十进入了耋年 最晚的一九七七年毕业的知青 而今也过了六十岁的耆暮之年!如今我们虽然老了!但那只是容颜肌体老了 我们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永不老矣!我们是一群不屈不挠的老者 我们正在用不老的知青精神 去战胜那体弱多病的躯体!如今我们有的 还坚守在为人民服务的各种岗位上 如今我们有的 还在尽自己微薄之力照顾儿孙 如今我们有的 还经常游历于中华的大好河山 仿佛遨游在祖国蔚蓝的穹谷上!当年 我们英俊、豪爽、温柔!如今 我们潇洒、娴静、儒雅!清晨当我们伫立在宽阔的广场上 仰望一边无际的星空 我们可以豪迈的大声疾呼 中国的知青精神不老!永恒。

2.如何评价“知青运动”摘抄

如何评价“知青运动”摘抄 二十一世纪,知青基本上已经处于非常被动的生存状态,而且面临生与死最后的抉择。

很多人都已经过了五十岁,有的已经过了六十岁了,所以怀旧就成为了一种品格,怀旧已经不再是一种仅仅的动作,或者一种行为,而成为了一种品德。我对这种怀旧的知青品格始终都是心存着爱恨交加的态度,爱表示尊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怀旧,都有权利追怀自己的青春时代。

每一个人也都有权利告诫自己青春已经老去了,没有任何怀旧和追怀的价值,特别是那个充满着血腥的青年时代。但是我并不反对怀旧,我也并不反对各种各样的知青活动。

我反对的是说,你究竟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怀旧,你是用批判的忏悔的方式怀旧,还是用一种歌颂的,或者是说站在一个成功者的角度去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说明我现在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有那样一段青春的经历,所以才能获得这样的成功。试想如果当年给你一个考北大的的机会,而北大也还是一个正常治校的北大,你读了北大以后出来,到现在在一个正常的时代里面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人为经历了那十年被耽误、被牺牲、被取代的这样一个经历,然后又花费了加倍的努力,包括时间和生命的成本,然后获取了一个小小的科长或者一个股长,或者一个助理工程师。你想一想看,后者当然也是成功了,但是在一个正常的秩序社会里,你的成功仅仅是这样的成功吗?所以以成功者的这种眼光去看取自己痛苦的经历,然后把它作为一个成功的必备资本。

如果是这样的视角,我觉得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很多很多知青,大部分的知青他们是今天依然生活在底层,而这些知青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非常有天赋的,他们因为文革、因为知青运动措施了这种天赋的开发,所以他们把本来可以在正常的社会里成为一个优秀的杰出的人,现在只能够成为一个蹲在电线杆底下消磨时日下象棋的人,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大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大罪错。这使我们不能够同意用那种补偿的方式,或者用那种所谓青春无悔的方式缅怀自己的青春岁月,去重构一场和文革的文艺节目完全没有两质的这样一台晚会,这样的晚会我觉得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我在99年的时候看了那场晚会,我在羊城晚报写了一篇文章,是何龙先生给我命题的文章,如果他没有这样的命题,我也没有这样的勇气,我写了这样的文章之后受到很多知青朋友的质疑,觉得我不应该写这样的文章,然后后面还要继续办的一些晚会全部都给夭折了,但是我不能够同意这样的指责,尽管他们这种指责是有百分之二百的理由,他们非常有理由,但是有理由并不等于是正确的。文章的题目是“冷遇与荒芜”,我摘几段给大家念一念,我觉得到今天还是锐利的。

“以任何形式走进历史也是我们今天的任务,问题是以怎样的思想与心情去回眸历史,文革和知青运动,他们精明的反人性、反文化的面目,在今天尚未没有被每一个国民,尤其是曾经参与其中的人们认识,并予以理性的反思和批判。三十年后的歌舞升平已经使人们对那些血腥遗忘的差不多,也使那些始作俑者、既得利益者摇身一变的革命英雄们不再战战兢兢的过日子了。”

在八十年代有很多在知青里打砸抢的那些人是生活的很艰难的。“对那段历史的尊重只有批判两个字,缅怀与祭奠的原意不要忘记,就是批判,批判的内容就是人性的忏悔、全民族的忏悔。

怀旧是人无法遏制的感情,但怀旧的准则是人的良知,你也许曾经是文革的打砸抢分子、无恶不作的政治流氓、告密者、卖友求荣者,也可能是变色龙,但时过境迁,尽管无人追究,但你尚有良知,你便得为自己的灵魂忏悔。我以复杂宽容的心态记住中国历史进程中这血腥的一页。”

我想这就是我的基本态度。当知青文学以批判现实的态度出现时,我率先肯定并框定他们作为文学的时代先声,并始终跟踪着它的进展,以知青运动为主题的中国老三届的经历是一场旷世空前的集体受难,它不是苦难两个字可以囊括的,它是一个灭绝性的法西斯式的人类灾难,物质被破坏可以重建,但人文精神的重建是以几代人,乃至几百年的人类倒退与文明的反对作为代价的。

文革和知青运动的后果,祸及今天的是精神形态和人性形态的全面沦陷,对此愿意面对现实的人们,应该感到痛心疾首,我们今天的很多社会问题,很多社会伦理问题,很多社会的人的关系问题,都和文革、都和知青运动有密切的精神联系,看不到这一点,那就不是一个清醒的生活在当下的一个老知青的那种心灵姿态和状态。我在《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里写到,“他们在春天燃烧了自己,在夏天迷离了自己,在秋天重生了自己,在节后的林中空地重拾荒凉,重新播种,与生命的暮丘做最后的拼搏,他们青春已逝,可壮志未酬,但这并不能够成为借口。

历史正是无情的告知,他们已经被跨越,牺牲是这一代人的本色,没有别的选择,一味的青春无悔依然是一种虚妄,那不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勇敢的面对过去,承认曾经的错误,即便错误是因被人利用、被政治利用,坦然承担历史的对错,将给自己残酷的后果深刻反思与忏悔。”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一种理性态度,它会使我们在临死的时候死的。

3.如何评价“知青运动”摘抄

上山下乡运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粗粗想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造成约1700万知青丧失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有初中文化而无法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且由此继续影响他们的后代。

2、直接影响到当时大多数城镇家庭,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震动,带来了民众普遍而强烈的不满。文革结束后不久即被叫停,冒着直接忤逆毛主席指示的政治风险,可见时任领导对社会稳定的担忧。

此后,民心在政治家心目中的权重逐渐加大。3、由于众多知青急于返城,造成了形形色色的走后门现象,其中最早的“走后门当兵”还是在军队中发生的。

到文革后期变成公开行为。”以权谋私“发展到现在的严重程度,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4、上山下乡运动大概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共产主义实验,其失败的结果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5、否定上山下乡运动,不是否定1700万知青在农村的表现。

他们对提升当地农村文明程度的贡献,一直影响到现在。6、知青经历在老知青们心目中的感受是复杂的,不必特别在意其中的某些说法。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