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的知识

1.吨的认识教学策略怎么写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知道1吨=1000千克。能力训练点: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渗透点: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学法引导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2.关于千克、克、吨的知识

一、千克: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

一千克的定义就是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几乎与一升的水等重。一千克等于一公斤,合我国二市斤。

例如:1、一升水是1千克2、一条鱼是2.5千克3、一袋大米是5千克二、克:克是一个质量单位,千克的千分之一,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dq 常用来计量较小的物。

例如:1、一袋盐是500克2、一本书是300克3、一块橡皮是5克三、吨:1吨为 1000 公斤,在生活中多用于计量较大物品的重量。比如:1、一头犀牛大约重1吨。

2、一头大鲸的体重能超100吨。3、一座桥的最大承重是20吨。

扩展资料:千克、克、吨等重量单位的换算:1 千克 = 0.001公吨(或“吨”)1 千克 = 1,000 克1 千克 = 1,000,000 毫克1 千克 = 1,000,000,000 微克1千克=2斤1千克=1公斤1千克=20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吨。

3.关于千克、克、吨的知识

这里有 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知识点】:

1、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掌握克、千克、吨质量单位。感受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能结合具体情景说出常见物体的质量。千克、克、吨的关系及其简单换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掌握千克、克、吨之间关系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并能正确进行单位间换算。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它们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克的概念。

2、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轻重,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克的概念,体验它们分别有多重。

4、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为物体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5、活动中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估重能力。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选择正确的重量单位,二是对重量的估计的准确性。

6、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千克可记作“kg”,克可以记作“g”。公式可以记作1kg=1000g。

7、同一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重量单位表示,如:一个西瓜重2(kg),也可以说这个西瓜重2000(g)。

8、通过实际的称量,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称量工具:天平、台秤、电子称。学会使用称量工具给物体称重。

第二节 1吨有多重(认识吨)

【知识点】: 1、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质量的估计能力.

4、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5、以大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参照物,让学生感受一吨有多重,从而建立吨的概念.吨用字母表示为“t”.

能分辨出三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它们为物体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

掌握三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4.吨的认识教学策略怎么写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力训练点: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渗透点: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学法引导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5.求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一课时。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1.新课导人(1).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

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6.千米的吨的相关知识

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要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如何把千米的认识过程有质量的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真正经历并内化的时空?课中我通过互对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实践体验(步行操场4圈)——建构“1千米”的概念,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这三个主要层面的体验活动,能帮助学生较好的在体验中建构起千米的概念。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40个体重约为25千克的学生的体重来表示大约1吨,这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这一环节设计,学生可达到心里顿悟,对1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紧接着,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身边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来作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时常常用吨来作单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吨的存在。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