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
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孔孟之道”也成为理学的标志.故C项符合;A选项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中国的宗法血缘关系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维系统治的主要纽带而不是逐渐瓦解,故排除;B项仁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能说明儒学的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而不能说明它的变化,因此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中陆九渊的心学产于南宋,陆王心学作为一个学派兴起于明代,所以D项晚于这个变化.故排除.故选C.。
2.一个精密仪器的零件实际长度是4毫米,画在一幅设计图上是2厘米,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5:1。
解:
2厘米:4毫米
=20毫米:4毫米
=5:1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5:1。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比例尺,直接利用比例尺的定义解答即可。
所谓比例次就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
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一定要注意的是单位必须一致。
本题,图上距离是2厘米,实际距离是4毫米。
因为2厘米=20毫米,所以比例尺就是20:4=5:1。
3.图中a表示纬线,EF两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M为EF的中点
小题1:D小题2:B 小题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晨昏线以及太阳直射点的运动。
看到此题时应首先考虑晨昏线的时间,再由此判断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哪个半球。本题中给出E、F为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由此可知E、F为该纬线上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所在的两个点,小题1中给出若E的地方时为8时30分,由此可判断E点为日出时刻的点,(日出时间不能在12点之后,日落时刻也不能在12点之前)。
该纬线日出时刻晚于早6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与改为现所在半球为不同半球。假设该纬线在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就应该在南半球,而每年从秋分9月23日到次年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选项A、B错误。
假设该纬线在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就应该在北半球,而每年从春分3月21日到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所以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小题2: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日界线、地方时以及正午时间的相关知识点。
看到此题应首先想到2条日界线,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度经线,另外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即每天的0时或24时。地方时每隔15°相差1小时。
正午12点平分白昼。题中给出EF两点为晨昏线与纬线a的交点,M为EF的中点,可得出M点或者平分白昼,或者平分黑夜,即M为12时或者24时,题中又给出EF相距90°,且两地日期相同,可知M为正午12点,因为如果M为24时,就是自然日界线了,EF日期就不同了。
故选项A错误。若M为12时,E、F分别与M相差45°即相差3小时,所以E应为9时,F应为15时,所以可知该纬线9时日出,15时日落,E为该纬线上的一点,所以也应该是15时日落,故B选项正确。
该纬线半天时间为9点到15点,只有6个小时,短于12个小时,所以昼短夜长,故D选项错误。F地经度无法判断,故不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