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中医药知识

1.请问《红楼梦》里有哪些医学知识

一、有关药物方面的知识 整部《红楼梦》中,涉及的单纯药物就有二十多味: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冰片、房香、紫苏、桔梗、防风、荆齐、积实、麻黄、石膏、钩藤、获荟、千年松根获菩胆、地黄、当归、黄花、牛黄、朱砂、黄洒、山羊血、人参、人形带叶参、上等人参、龟大何首乌、珍珠、古坟珍珠、头胎紫河车。

这些药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性药物。其中解表药麻黄、紫苏、防风、荆并;清热药石膏、地黄、牛黄;渗湿药秧茶;温里药肉桂、附子;化痰止咳桔梗,安神药朱砂、获答胆(即获神);平肝息风药珍珠、钩藤;开窍药珍珠、演香;补益药黄苗、人参(上等人参、人形带叶参)、头胎紫河车、当归、何首乌、麦冬、玉竹、鳖甲;理气药积实;活血药黄酒、山羊血c临床上运用中药.大都有一定的配伍,既不是偶然罗列,亦不是无重点、无组织的见症付药.而是有目的、有重点、有组织的配伍运用药物。

《红楼梦》中.通过旁观者的口来评说方中药物的配伍使用、药物的多寡、性味的强弱、疗效的好坏、剂量的增减、方剂的化裁早在《神农本经名列》中就指出:“药有七情,……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畏着,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又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

“药有阴阳配合.子耻兄弟。”《内经》讲得更具体,谓药有酸、辛、苦、咸、甘、淡。

辛甘相合,可以发放,酸苦相合,能涌能泄.咸味涌泄,谈味渗泄,各随五脏之病,而制药性之品味。红楼梦作者是深知中药知识的,对历代本草、方剂理论都有研究,因此能对医者制方用药不能因人而异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批评意见。

二、有关方剂方面的知识 《红楼梦》中涉及的方剂有二十多个:如气血双补的人参养荣九(出自《和剂局方》)、气血双补的八珍九(出6正体类要》)、补阴的左归丸(出自《只岳全书》)、补阳的右归九(出自《只岳全书》)、滋养安神的天五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祛暑解表的香善饮(出自《和剂局方》)、用于疗疮发背的拇花点舌丹(《王洪绪方》)、调和肝脾的黑退遥散(出自《医略六书一女科指要》)、六味地黄九(出自《医级》)、活络丹(现通称为小活络丹《圣济总录》)、凉性开窍的至宝丹(出自《和剂局方》)、温性开窍的紫金锭(又名太乙玉枢丹)、十香还魂丹、延年神验万全丹、归肺固金汤、八珍益母九、调经养荣九、催生保命丹、黎洞丸、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上方秘制)、四神散(则由牛黄、珍珠、冰片、朱砂组成)。传统的药方,一般只提名,不详写药物组成、服用方法和剂量。

而书中涉及的偏方杂药则较详细记述,其一是冷香九,是一个和尚说的一个海上方,他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薛宝钗的热毒发作时,会喘嗽,—‘吃就好了,倒灵验些。

这个海上方,东西药料一慨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英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

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线,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线蜂蜜,十二线白糖,九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拿出来吃一九、用十二分黄荣煎汤送下其二是在秦可卿生病时、张先生开了益气养荣扑脾和肝汤,药用人参二钱,白术二线土炒,云荟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线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芍钱半,黄英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淮山药二钱炒,清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煎了吃了——剂,头眩的赂好些,别的仍不见怎么样大见效。 此外,书中未有详细讲清药名的有三处。

其一为王夫人对宝玉说的:前儿的丸药都吃完了,明儿再取十九来,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服侍你吃了再睡;其二为宝玉被热油烫伤后用败毒消肿药外敷;其三为宝钗送一九药来治疗捧伤。后两者是治疗性药物,就其举例来看,是相当好的药物,其使用效果很理想,没有遗留下什么后遗症。

三、有关西洋医药 《红楼梦》书中还提到西药,一是宝钗生病时用过西药,一是晴更生病时用西药依弗哪外贴太阳穴处来治疗头痛以及用鼻烟来治疗感冒风寒鼻塞不通。十八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传教土进入中国,也把西洋医学和西药带人中国,在朝廷和达富贵人中,就有人使用西洋药物来治疗疾病。

《红楼梦》中,虽然只有两处讲到西洋药物,但我们可以看到西医和西药慢慢被百姓所接受。按陈邦贤所著的《中国医学史》记载的西洋医学的输入中,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医院就有37所,几乎各省都有,大都是教会所设。

四、有关处方用药知识 红玉向林姑娘要些药来吃。十七岁的林红玉道:“胡说,药也是混吃的。”

病症虽同,用药灵活.因人而异。又如宝五看处方时,发现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松实、麻黄。

宝玉。

2.红楼梦中的药方有哪些

一、黛玉之弱:人参养荣丸

出处:《红楼梦》第3回,黛玉初进荣国府,贾府的人问她“常服何药?为什么治不好她的不足之症”,黛玉回答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闻知后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身体又极怯弱”,如“美人灯”一吹就倒。后人分析,林黛玉的病症应为肺结核。林黛玉所食的“人参养荣丸”又可叫“人参养营丸”。对此,原所贤追溯出“人参养荣丸”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味药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用于治疗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少气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咽干唇燥等症。”不过,虽然林黛玉和贾母都服用人参养荣丸,但追求的功效却是不一样的,“黛玉用人参养荣丸益气养血,治体弱多病的虚损之疾;贾母服用人参养荣丸滋养气血,延年益寿,这正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典型医案。 ”

原所贤说该药的药物组成为: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然而,人参、肉桂性热,“林黛玉虚不受补,因此又有后来的宝钗、宝玉送‘燕窝’一节。可见,《红楼梦》中哪怕是一个药方,都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

二、薛宝钗之冷:冷香丸

出处:《红楼梦》第7回,宝钗在叙述自己的病情时说:“我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吃了一个和尚传的海上仙方‘冷香丸’,才效验些。冷香丸是用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和雨水这日的天落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丸了龙眼的丸子,盛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发病的时候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

其实在《红楼梦》中,就如各种花卉成为“意象”,分别暗示众女儿命运一般,有些药物也是虚写,非独医病,其意也在暗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宝钗的“冷香丸”就是其中一例。薛宝钗对周瑞家的说起医治自己咳嗽“热症”的药方,虽然这个书中的“海上方”很有点杜撰的意思,不过,据原所贤考证,宝钗患的应该是哮喘,以药测证,应该属于热哮,所以用四时之花和四时之水,加上异常香气的末药,服之是有效的,“查阅《中华方剂大辞典》,有冷香汤、冷哮丸、冷哮散的方剂名,功能是散寒化痰、平喘止哮,是用来治疗冷哮寒痰症的。当代医家中,也有用花蕊入药如‘群芳煎’治病的记载。 ”

三、贾宝玉之痴:祛邪守灵丹、开窍通神散

出处:贾宝玉的病一般都是急出来的,在“紫鹃试玉”一集中,紫鹃为试探宝玉之情,谎称林黛玉要“家去”了,结果唬得宝玉“痰迷心窍”,失了心智。

宝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 ”还多亏了王太医医术精湛,开了几剂醒神开窍的药,并贾母的祛邪守灵丹、开窍通神散,才渐渐将宝玉的病情缓解。不过,真正起到“药到病除”之效的还是紫鹃的几句解释。可见宝玉之痴情,真是“金石无效”。

西洋药物 皇帝的赏赐

出处:晴雯闻了鼻烟取嚏发泪后,觉得太阳穴还疼。宝玉便说:“尽用洋药治一治,只怕就好了。 ”于是又让麝月到凤姐那儿,要来西洋治头痛的贴敷外用的膏子药“依佛哪”。 “找了一块红缎子角儿,铰了两块指顶大的圆式,将那药烤和了,用簪挺摊上”,晴雯自拿着一面靶儿镜贴在两太阳穴上。

四、秦可卿之郁: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红楼梦》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其中一个情节就是秦可卿病情加重,好几位太医诊断或有喜或有病,却并不见好转。冯紫英向贾珍推荐了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 ”张友士前来宁国府为可卿诊病,判断秦可卿被诸位太医耽误了的病尚有三分可治,“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并写下了一个药方: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土炒 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 酒洗

白芍二钱 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 制 醋柴胡八分

怀山药二钱 炒 真阿胶二钱 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 酒炒 炙甘草八分

引用 建莲子七粒 去心 红枣二枚

3.红楼梦的中药有哪些

红楼药事 (摘自医药网) 《红楼梦》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

令人感兴趣的是,它还是一部难得的医药经典著作。粗略地算一下,《红楼梦》涉及方剂45个,药物127种,几乎包含着中医药体系的各个方面。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食疗方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书中第三十四回、四十五回、六十三回里,分别借宝玉、宝钗、袭人之口,说出了汤、粥、茶的用途:酸梅汤能化阴生津止渴;粥是最补气的;普洱茶可清胃消食。

曹雪芹对中药颇有研究。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分析林妹妹所患之病是先天不足的内证,从吃煎药以疏散风寒和吃丸药以调理虚损两个不同侧面,说明先吃汤药以治急,再吃丸药以医慢性病的道理。

接着,又描述了宝玉对紫河车、人参、何首乌、茯苓的认识。在第五十九回中,史湘云说自己犯了杏斑癣,便向宝钗要了蔷薇硝来搽擦。

研究表明,蔷薇花根有治疗恶疮疥癣的功效,硝石研细外用有消炎的作用。《红楼梦》还记载了西药东进史。

那就是第五十二回中晴雯患感冒,宝玉唤人要了洋烟(鼻烟),还讨了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佛哪。《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正值鸦片始入中国,说明此时洋药已为中用。

4.红楼梦里有什么中医养生之道

钩藤煎汤理气机 《红楼梦》第84 回提及,薛宝钗的嫂子、薛蟠之妻夏金桂不听宝钗好言相劝,借酒发疯,大吵大嚷,气得薛姨妈肝气上逆,忽然觉得“左肋疼痛得很”,心急如焚的宝钗“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母亲吃了”。

薛姨妈服下侍佣端上的药,半响,“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后觉得困乏,便不知不觉地睡了一觉,醒来后肝气竟觉已渐渐平复了。何故?这是因为,薛姨妈的胁痛是缘怒而发,怒气伤肝、怒则气逆,引致气机不顺、气聚则痛。

按照中医的观点,治疗之法宜平肝理气、息风降压,宝钗给母亲治病采用的独味药钩藤,味甘性微寒,入心包、肝经,能清肝热而平肝息风、降肝阳而镇痉止痛。 故一贴药服下后,薛姨妈的疼痛便得到了缓解。

宝钗在母亲急病时能够当机立断,对症下药,足见其医学知识丰富,处事稳重果断。 冰糖燕窝补虚劳 第45 回讲,宝钗去潇湘馆探望病中的黛玉,看到一张药方时忽言:“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

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一言毕,听得黛玉直点头,而此话也确实在理。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木与土生生相克,木生火,肝火太盛则会伤及脾土,相反,肝火一平,则不能过克脾土,而脾胃相表里,肝不乘脾胃,则脾胃能和顺地摄取食物的营养,疾病也自然可愈。

宝钗建议以燕窝入馔是因为,燕窝滋阴润燥、益气补中,能治虚损、咳痰喘、咯血、久痢,而与冰糖共煮,则更适宜于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痢久疟、痰多咳嗽者,即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结核、咯血吐血和慢性胃痛的病人。 黄酒性味明分辨 第8 回说,宝玉到薛姨妈房里玩得头脑发热,端起冷酒就要饮,薛宝钗忙摆手相劝,解释说:“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 宝玉一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酒,令人烫来方饮。

细细分析,其实古时人们饮用的多为发酵的黄酒,这种酒的确是最好能烫热了再喝,一则是因为烫热后的酒味道更美、酒香更满溢,二是烫热的黄酒能驱寒祛湿、活血化淤,中医里也常以黄酒作药引,对腰背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患者有一定疗效。中医认为“寒凉伤脾”,如果冷饮黄酒,消化道内的温度骤然下降,则人体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以及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等皆会有所减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例如胃痛和消化不良等,造成脾胃的损伤。

5.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医的关系

中医学对古典文学的影响

中医学和古典文学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前者属于自然科学,后者属于人文科学,体系不同,社会作用各异,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但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统一背景下,两者之间长期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无论是对中医学还是对古典文学,都提供了一些有利于各自发展的因素。

中医学对古典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典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找到中医学渗透的痕迹。中医学影响古典文学的最重要表现,是她为古典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拓了古典文学题材的领域。在古代,中医学是一门比较发达的学问,又是一门很实用的技术,社会影响很大。她不仅在人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还广泛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心理、行为和习俗。人们即使不生病,不求医问药,平时的衣食住行也免不了要同中医药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饮食为例, 由于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同时也有药用功效。因此人们在品尝食物的美味时,往往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它们的药用价值,区分它们的寒热温凉之性;有时则刻意在饮食中再添加适当的药物,用以滋体强身,或祛邪治病。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中国人,大都懂得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性味合适的食物,以免以热益热、以寒增寒。

中医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高度融合,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描写的对象。中医药既然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然会进入文学家的视野,在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医学的内容很丰富,医家的医学活动、疾病卫生的状况、医方药物的奇功神效、养生保健的方法,都是中医学为古典文学提供的常见素材。

例如古典文学中有大量的咏药诗赋,以中药为吟咏的对象。在这类作品中,诗人们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各种药物的形态、色泽、性味、功用,礼赞它们为人类健康长寿所作的贡献,有时还把它们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或思想感情的寄托。而在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就很少见到类似的作品,这与中药的特殊性有密切关系。中药绝大多数为天然药物,来自大自然。这些药物特别是其中的植物类药物,有的生性奇特,有的形态可人,有的色泽艳丽,有的气味芬香,除了有祛病强身之功外,多数还有观赏的价值,可以作为人们审美的对象,因此古诗中常有“花药”之称。例如唐代孟浩然就作有“曲岛寻花药”的诗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创造了品类繁多的药物,既丰富了中药宝库,也充实了诗人的吟咏物象。

又如中医有一套较为完善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养生观和养生术,创造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在古典文学中,也有大量的诗歌散文表现养生,形成一类独特的养生诗文作品,这也是外国文学和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罕见的。总之,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古典文学的表现内容。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