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人教语文重点的知识点

1.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5题。

(1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度已失期 度 : ②为天下唱 唱: ③今或闻无罪 或: ④乃丹书帛曰 书: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①: ②: 4、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2分) 答:① ② 5、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2分) 答: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解释(2分)① 度 :估计 ② 唱 :同“倡”,倡导 ③ 或:有人 ④ 书: 写 2、翻译。(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3、(2分)①导火索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依法当斩。

②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4、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是:(2分)① :置书鱼腹。

②篝火狐鸣 5、文段的大意是: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过程。(2分) 《唐睢不辱使命》练习1、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 (1)唐睢不rǔ ____使命 (2)秦王fú ___然怒 (3)免冠徒xiǎn ____ (4)以头qiāng ____地 (5)休jìn ____降于天 (6)天下gǎo ___素 (7)秦王色náo ____ (8)huì ____星袭月 (9)好收吾骨zhàng ___江边 (10)天上宫què ____ (11)三年jī ____旅客 (12)低qǐ ____户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 (2)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 ( ) (3)岂直五百里哉!( )( ) (4)长跪而谢之曰( ) (5)万籁此都寂( ) (6)今日又南冠( )3、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D、秦王不悦。

4、填空。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共____篇。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5、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睢不辱使命》一。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九年级 沁园春 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 分fèn外 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 惟:只。(2) 须晴日 须:等到。

(3) 略输文采 输:差、失。(4) 俱往矣 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 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沁园春 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 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我看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翻译家。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文章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生命的春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的欢乐、忧戚之情。 探究: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明确:交流点拨:春风吹拂下的春水荡漾着青草,一片绿油油的晚春图。) 3.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明确:春风、青草。

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

3.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课本文言知识大盘点】 一、易误读的字 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三种“异读”(指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

1、通假异读。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通假字根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是应读本字的音。

2、古音异读。古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凡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未做出规定的,我们仍应按传统的音去读。

3、破音异读。这是指通过改变字音的办法来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一种异读。

下面列出课本上文言文中易误读的字,括号里是正确读音。 3、九年级 九上: 辍耕之垄上(chuò) 皆次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 扶苏以数谏故(shuò)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慰尉果笞广(chī)为坛而盟(wéi) 免冠徒跣(guān) 以头抢地耳(qiāng)休祲降于天(jìn) 秦王色挠(náo)寡人谕亦(yù) 因屏人曰(bǐng)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ài)则命一上将(jiàng) 将荆州之军(jiàng) 中道崩殂(cú) 以遗陛下(wèi) 裨补缺漏(bì)长史(zhǎng)咨陬善道(zōu) 夙夜忧叹(sù) 猥自枉屈(wěi)陟(zhì)罚臧否(pǐ)以彰其咎(jiù) 千骑卷平冈(jì) 五十弦翻塞外声(xián)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 九下: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íng) 胡不见我于王(xiàn) 蹴而而与之(cù) 乞人不屑(xiè) 非醴泉不饮(lǐ) 又何间焉(jiàn)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期年之后(j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hè) 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亡以应(wú) 窈窕淑女(yǎotiǎo)二、通假字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三、九年级 九上: 发闾左适戍渔阳 “适”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屯:1、堆积(大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望: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刻有(为人五) 3、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是(此不为远者小) 6、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谓: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下: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鲜: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效: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信: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行: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许: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

4.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知识梳理○语文基础知识积累 拼音汉字词语 整理“读一读写一写”、课文注释中的词语 句子 复句:类型p29 p36、关联词语p270、分析多重复句p111 修辞 名称 定义 特征 作用 例句 常用修辞格简表p272 标点符号 文化常识文学常识 文体知识 整理要点 议论文阅读p116、p123 怎样读诗p259 谈谈小说p265 写好演讲稿p52 学写调查报告p182 作家作品知识 分类集录(中国古代、现代,外国) 课后注释 默写 词五首p210 课外古诗词背诵p220 出师表p204 陈涉世家p185 沁园春•雪p2 培根名言(《谈读书》)p117 “雨”的名句 “读书”名言p132 “金钱”名言p180 “生活”名言 “挫折”名言 “青春”名言p99 有关千古风流人物的名言p217古今诗词赏析与积累 课外阅读 名著导读《水浒》p236 《傅雷家书》p247 培根随笔p253○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 小说 说明文 议论文 ○文言文阅读 考点: 解词 译句 朗读停顿 理解赏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重要问题) 拓展延伸(启发、教育意义、现实意义、相关人事景物语)篇目: 《陈涉世家》 《出师表》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对》 ○综合实践活动 雨的诉说p18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p50 青春随想p99 好读书读好书p128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p180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p217○写作 记叙文 散文 简短议论文 书信体 演讲稿 调查报告□专题训练□模拟测试复习材料: 教材 基训 笔记 试卷 资料默写集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词五首《望江南 (梳洗罢)》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简明地写出了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运用了拟人方法;写女子登楼远眺盼归人而不得的失望、怅惘之情) 肠断白苹洲。

(最能表达女主人公深切思念)(表现女主人公盼望心上人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地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塞下风景之异;描写边塞荒凉萧条景象;表现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典故表现作者思乡但不能归家;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表现征人的矛盾心理——思念家乡又因战功未立无法回家;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 羌管悠悠霜满地(表现塞外天寒地冻),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将军征夫愤懑之情;表达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战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表现作者壮志难酬)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极言出猎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 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心不已;)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集中表达诗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诗人不服老,仍希望得到重用,为国建功立业;写出作者为国御敌雄心壮志;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辛弃疾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表现作者面对依旧景物,而人事改变),欲语泪先流。

(以泪代语述说不幸;表明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叙述了诗人哀伤的原因,充分表现哀伤程度之深;写人事变迁让人伤心)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达作者愁苦;以新鲜奇特的表现手法表现自己忧愁;诗人将自己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实体,表现愁苦之沉重;愁绪深重)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写征战生活;描写军营生活;表现练兵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展现紧张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表达作者作战目的和最高理想;阐明作者的理想,充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可怜白发生!(标明作者回到现实生活,表现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最能体现诗人壮志未酬;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由梦境回到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凝聚着作者壮志难酬、万千感慨;抒发词人一生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1.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描写妇女和儿童支援丁壮)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炎炎赤日下,劳动人民辛苦劳作;表现劳动者劳作艰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5.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作者罗迦•费•因格,议论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自《散文选刊》,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议论文。

15.《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作者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议论文。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集》,作者鲁迅,议论文。

17.《智取生辰纲》选字《水浒》。《水浒》又名《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

18.《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

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19.《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传》。《儒林外传》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

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吏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

20.《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

2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22.《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23.《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陈寿,晋朝史学家。《三国志》 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共六十五卷。

24.诸葛亮,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5.《望江南》选自《全唐五代词》。温庭筠,晚唐诗人,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6.《渔家傲 秋思》选自《唐宋名家词选》,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7.《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东坡乐府笺》,作者苏轼,北宋。

28.《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宋代。

29.《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南宋著名抗金爱国主义诗人。

希望能帮到你。

6.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一、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储备]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⑦、夸张:突出、强调;A、现代诗[知识点储备]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相关课文篇目]七下《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纸船》泰戈尔八下《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长城谣》席慕蓉《一片槐树叶》《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九下《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沁园春•雪》毛泽东《再别康桥》徐志摩《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一条未走的路》B、小说[知识点储备]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相关课文篇目]七上《空城计》罗贯中《美猴王》吴承恩《心声》《勇气》八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范进中举》吴敬梓《选举风波》《山米与白鹤》九上《孔乙已》鲁迅《一厘米》毕淑敏《差半车麦秸》姚雪垠《清兵卫与葫芦》九下《故乡》鲁迅《小男孩》《百合花》《奥伊达的理想》C、散文[知识点储备]1、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相关课文篇目]八下(记叙性散文)《背影》朱自清《永久的悔》季羡林《铁骑兵》杨朔《苏珊•安东尼》九上(抒情性散文)《白杨礼赞》茅盾《囚绿记》陆蠡《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草莓》九下(议论性散文)《家》《石缝间的生命》《废墟的召唤》《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D、戏剧(剧本)[知识点储备]1、分类: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相关课文篇目]八下《日出》曹禺《钦差大臣》果戈理《放下你的鞭子》九上《茶馆》老舍《陈毅市长》沙叶新《开国大典》E、记叙文[知识点储备]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相关课文篇目]七上(写人的记叙文)《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两弹”元勋邓稼先》七上(叙事性记叙文)《忆读书》冰心《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山中避雨》丰子恺《风筝》鲁迅七上(状物类记叙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石榴》郭沫若《海燕》郑振铎《白鹅》丰子恺《鹤群》F、说明文[知识点储备]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XX”词好在哪里?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②、“XX”词能不能删掉?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相关课文篇目]七下(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叶圣陶《桥梁远景图》茅以升《洲际导弹自述》《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八上(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九上《笑》高士其《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善待家园》《龙永图。

7.九年级全一册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试题 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苔痕tāi B. 案牍dú C. 德馨xīn 2. 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 形: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__________,自娱自乐及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答案:1. A 2. (1)这(2)形体、身体 3.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 交友之雅 《记承天寺夜游》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乐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_________ 8.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 A 6. 只是少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7. (4);松柏竹影 8. 被贬后失落悲哀/与友一起赏月的欣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 10.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答案: 9. (1)被选拔,被选用(2)通“增” 10. 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11. 将要承担重任的 12. 略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桃花源记》)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下列词语中“名”字与“有仙则名”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名之者谁 B. 名列前茅 C. 青史留名 D. 至理名言 14.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甲、乙两段哪些内容是环境描写,请你用横线在文中标出,并用简练的语句说说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甲: 乙:答案: 13. D 14. (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5. 甲:环境描写略;宁静安乐/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乙:环境描写略;清幽,表现了作者乐道于自己高尚的节操。《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6.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翼然 )醉翁之意 1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醉翁亭”命名的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概括选段。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