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的知识包括

1.领导干部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人,你不但要具备能力才华和胆识,还要有一些当领导的技巧。

其实,领导别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正确地领导自己的行为。 建一座心中的“信任之墙”,员工最高兴的,莫过于公司高层信任自己和关注自己的工作成绩,信任员工,理解员工,真正象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自己的下属,是一个领导人心中的第一准则。

一个受下属欢迎的领导,必是一为体贴、关心下属疾苦的上司。这种上司手中的权力,一定不是用来压制下属的,而是用来 为公司和员工们谋求福利的。

记住了这一点,你便具有了一个成功领导人的第一素质。 说好对下属的每一句话,那些懂得尊重比自己地位低、能力差的人的领导,才更能得到下属的尊重。

真诚而善意的批评能让下属感到你对他的关怀与看重,并且能将工作上的失误减至最低。但是记住,下属不是你的出气筒, 你批评他一定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不仅仅是因为你今天的心情不好。

宽容、正直和与人为善是一个上司所必备的品德,记住无论这个下属是你真心喜爱的朋友还是你平时讨厌的人,你对必须对他们一视同仁。 行动比命令更有效,用你行动去告诉下属他应该怎样做,比用你语言要有力得多。

五种类型的领导不受欢迎 摇摆型 无主见,缺乏果断决策能力 自傲型 目中无人,要求苛刻,听不进下属的恰当建议和意见 自私型 对上笑脸讨好,对下以对自己的关系取人 自卫型 不允许下属提反对意见,把下属平时的汇报、要求当作一种把柄 调和型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注意的是人际关系,怕得罪人,不讲原则。

2.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对于一名干部应该具备政治、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素质:

(1)政治素质。

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品质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它在整个领导干部的素质中居首要和根本的地位,对于其他素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每一名干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思想素质的高低是领导干部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领导干部的灵魂,对实现领导职能起着关键的作用。思想素质是领导者理论修养、思想作风、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总和,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就不可能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再高,也难以在实施领导过程中取得应有的成就;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领导者的能力也就没有了根基。理论修养、思想作风、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是领导干部思想素质的主要构成因素。

(3)道德素质。

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是在领导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恪守领导活动职业道德的素质。作为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它的标准高于一般的职业道德,要求严于一般的工作人员,影响大于一般师生员工的道德。

(4)知识素质。

领导者的知识素质是构成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关键时刻,领导干部的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除了要掌握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以及现代的思维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总之,我们的干部必须具备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5)心理素质。

领导者的心理素质是其在领导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个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领导水平,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和培养。在工作中在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果断的性格、豁达乐观的心胸、自我克制等心理素质,克服嫉妒、胆怯、紧张、偏见等不良的心理素质。

3.领导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1)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各级领导者要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全面观察和审视世界,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问题,又密切注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善于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局,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以便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正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更主动、更自觉地把握本国、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状况。

(2)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各级领导者要善于学习和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快速发展;要善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切实解诀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各级领导者要始终坚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理有利有节,巧妙周旋,积极应对国际上的各种复杂形势,努力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提高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层善于协调处理不同群体之间及群体内部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

(4)依法执政的能力。各级领导者必须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的观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违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绝不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必须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善于把执政的方式纳入位制的轨道,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5)总揽全局的能力。各级领导者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党的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并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规范党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要统筹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必须做到既要全面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科学、清醒地认识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切实做好“结合”的文章,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善于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国工作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哪些

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细细品味,这三种能力既是对领导干部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工作责任心和整体素质的检验。

发现问题的能力。一个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连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没有,那就不称职、不合格。发现问题是一个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能力。而要练就这样的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自身的悟性,更多的来源于日常的工作中。如果部门业务不精通,就不具备发现问题的资本,更不用说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只有熟练掌握业务流程,用心观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干中学,在学中改,在改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沟通协调的能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任何一个人,不管能力再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必须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特别是领导干部,除了要协调好本部门、本区队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外,更要注重与领导、与各业务科室、与兄弟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沟通好了,业务顺了,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工作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不积压问题,就不会留下问题死角。没有问题死角,就不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一个沟通和协调能力强的领导,才能带领全部门人员圆满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才能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将自己全部的精力用在努力工作上。

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如果说发现问题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那么解决问题就是领导干部自身能力的最大体现。只发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就相当于纸上谈兵,想法再多,内容再好,起不到实际的效果还是一切都等于零。很多领导干部在检查工作中也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处理问题时却畏首畏尾,遇到困难躲着走,遇到得罪人的事情绕着走,处理问题不是以企业利益、以大局利益为重,而是小心过度,生怕得罪人,牵扯到自己的利益。这与孟董事长提出的干部“四不用”原则中“不敢负责,不敢碰硬,遇到矛盾绕着走的干部不用”原则背道而弛。所以,领导干部除了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敢于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承担责任,圆满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如果心猿意马,作风浮漂,就一定不会有所作为;如果不具备上述三种能力,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称职的领导干部。

5.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素质是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和素养。至少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合格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理念信念,对党忠诚,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善于从政治上认清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能满腔热情地为基层、为企业、为人民服务。

良好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才会有坚定的政治的政治信念。

高尚的道德素质。具有团结协作的胸怀,宽以待人的修养,谦虚谨慎的态度,有率先垂范的作用,廉洁自律的形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能集思广益,做到公道、公开,道德素质高尚,能带好一个单位,树立一个好的整体形象。

较好的文化素质。除掌握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外,还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能组织和领导好自己所分管领域的科学发展,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管理等知识;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学会创造性思维。

健康的身心素质。保持充沛的精力、强健的记忆力和丰富的创造力,能用清醒的头脑准确无误地观察和判断事物。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果断的性格、豁达乐观的心胸。加强身体锻炼,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自身素质与性格的塑造。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任务的本领,能力的真谛就是做事的本领。应具备六个方面的能力。统揽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善于用人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6.当一个好领导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做一个好的管理者/领导者可不是像提问这么简单的事,他需要综合的素质.最关健的我认为还是人脉关系.不管是工作关系还是个人关系,只要搞好关系,处理起各种事情就会很顺手.再就是业务能力,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员工心起多少都会有想法的.做为管理者,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多听,听到之后不可全信,不可不信,要分析,根据分析再下定论.再就是能容人,在关健的时候要能克制情绪.大概是这些吧,总感觉做一个管理者很不容易,不管是高管还是中基层,但我想,这都需要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素质: 敬业 服从 忠诚 勤奋 心理健康 勇于承担责任 能力: 基本能力:计划 组织` 指挥 沟通` 协调 控制 核心能力:开拓创新. 行动学习 团队协作. 科学决策. 有效执行。

7.领导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成熟的个性

主要指情绪智力较高。情绪智力包括自我知觉,自我管理(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激励(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都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绝不轻言放弃,用不言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社会技能。领导者具备足够高的情绪智力,才能以身作则,引领下属。

成熟的个性还包括谦虚的个性,谦虚为怀,不爱出风头,从不自吹自擂,在顺境中,取得成绩时会往窗外看,而非照镜子只看见自己,把群体的成就归功于其他同事,外在因素和幸运。

在逆境中,不往窗外看,指责别人或怪罪运气不好,而是照镜子反躬自省,勇于承担起所有责任。

2)思维能力

主要指思维的逻辑性,即清晰性与完整性。

包括对事物的想象、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使领导者能够快速、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动态情况中辨别出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抓住问题的起因和实质,预测问题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影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问题,这种措施实施以后会出现什么后果。很强的分析力分析力使领导者能:转化、拆分复杂的问题,把它们变得相对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不断分析,直到问题的各个相关侧面都经过了彻底而严格的检验。想象力使领导者能辨别出多种内含于问题之中的、而且很有用的可能性及供选方案,而一个缺乏想象力、洞察力的观察者往往无法觉察到这些。

3)思想政治素质

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二要学习宪法、法律、《党章》等各种规章制度。三要学习历史、文学、艺术等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取向。要阅读世界名著,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四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批评,经常打扫自己思想上的灰尘。五要坚持知行合一,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想和行动相统一。

4)学习能力

领导干部的学识就是掌握工作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就是熟练掌握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把术业专攻与博学多才结合起来;就是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要善于学习,人不学,不知道,不注重学习积累,不会进步。只有掌握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把握工作规律和方向。

5)道德品质素质

道德品质素质是对领导者道德风范和个人品质的要求,主要内容有:大公无私、公道正派的高尚情操;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无畏勇气;勤政为民、任劳任怨的服务态庭;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忠诚老实、讲究信用的诚信品德;尊重他人、谦逊容人的宽宏气度;好学上进、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领导者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模范遵守党和政府对公民提出的关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方面的各种规范与要求。

6)心理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领导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根本特点,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心理基础,它对领导者行为起调节作用。领导者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气质等。身体素质是指领导者其他素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载体。在身体素质方面,领导者需要具备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和健康体魄。

8.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哪些国防知识和理论

在我国,按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立法体制,法律位阶共分六级,它们从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律、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根本法律

由于最高权威的创制主体制定的、调整社会生活中最重要事项的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位阶,处于该位阶的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项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利益关系,即国家权力的归属及其纵向和横向的分工配置(国家权力的组织规范)、公民人权的尊重与保障(公民人权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配置国家权力、保障公民人权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为保持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和稳定性,宪法的修改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严格。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通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在数量上近3000人)。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位阶,其他任何法律渊源均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2、基本法律

处于第二位阶的基本法律的创制权属于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制定或系统修改必须经全国人大代表过半数通过才能达成,这是基本法律区别于宪法(根本法律)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前所述宪法的创制或者修改须经全国人大体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才能通过)。基本法律的局部修改和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律的修改、解释不能突破该法的基本原则。基本法律的适用和执行主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和法律授予权力的行政机关。基本法律的调整事项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归属和配置。

我国的基本法律包括民事基本法、行政基本法和刑事基本法以及诉讼法等。

3、普通法律

在根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位阶之下的法律是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通常约为150人左右)。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普通法律的创制依据是作为根本法律的宪法和宪法之下的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所调整的事项包容于基本法律调整事项之下,其内容为普通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的创制主体是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是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是宪法第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5、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6、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低的位阶,行政规章区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两种。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