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安全

1.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与其所生存自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每一物种的消失,必然会减少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恶化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限制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2.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给当地生物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而这种危害常常是灾难性的。

3.转基因生物。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并获得足够的食物,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目前人类栽培、养殖的生物和基因,出现了转基因生物。这对于一个地区和全球生态系统是福是祸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就存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地球上的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变进化,各自拥有区别于其他物种生物并且相对稳定的遗传物质基础——基因。在自然规律下,交叉繁殖只会在相同的物种之内发生,使得物种的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基因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种群也带来了基因杂交、漂移、变异的风险。大量的转基因生物形成了特殊的生命形式,以超过自然进化千百万倍的速度介入到自然界中来。这是否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危害,还不得而知。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可能造成农作物品种单一化,形成害虫害草的抗药性,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遗传。转基因生物还可能导致野生生物种类资源缺失,并极有可能使变异后的基因或转基因通过生态和遗传渠道影响整个地球的生物和生存环境。

2.生物安全的概念及内容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过去一直把重点放在传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导上。手册强调的是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的应用;适当的防护设备;正确的实验室设计、操作和维护;以及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来减少工作人员受伤或患病的危险。在按照这些推荐意见执行时,对环境以及周围较大范围社区所造成的危险也可降到最低。目前必须通过引入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来丰富上述实现生物安全的传统方法。最近全球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强调有必要保护实验室以及实验室内的材料,以免可能因故意行为而危害人类、家畜、农业或环境。在确定一个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需要之前,必须首先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laboratory biosecurity)”之间的差异。

“实验室生物安全”一词用来描述那些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则是指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

有效的生物安全规范是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活动的根本。通过危险度评估工作(作为实验室所在机构生物安全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实施),可以收集关于所使用生物体的类型、它们的物理位置、需要接触这些生物体的人员以及负责这些生物体人员的身份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评估一个单位是否拥有这样的生物材料,而这些生物材料对于那些企图不当使用它们的人具有诱惑力。应建立国家标准来明确国家和各单位在防止标本、病原体和毒素被滥用方面应负的责任。

每个单位都必须根据本单位的需要、实验室工作的类型以及本地的情况等来制定和实施特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规划。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活动应能代表所在单位的不同需求,必要时应由科技主管、研究负责人、生物安全官员、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以及执法机构和安全机构的人员来参与。

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应以对病原体和毒素负责任的综合方案为基础,其中应包括对病原体和毒素的贮存位置、进出人员资料、使用记录、设施内及设施间进行内部或外部运送的记录文件以及对材料进行任何灭活和∕或丢弃等情况的最新调查结果。同样地,应制定一个单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方案来鉴别、报告、调查并纠正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工作中的违规情况,包括调查结果中不符合规定的地方。应明确规定公共卫生和安全保障管理部门在发生违反安全保障事件时的介入程度、作用和责任。

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不同,所有人员都应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理解保护这些材料的必要性以及有关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的原理,培训内容应包括复习有关国家标准和各单位的特殊规定。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说明在发生违反安全保障的事件时相关人员具有哪些安全保障的作用和责任。

对于所有有权接触敏感材料的人员,考察他们在专业和道德方面是否胜任危险性病原体的工作,这也是有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活动的一个中心内容。

总之,安全保障预防应该像无菌操作技术和其他微生物安全操作技术一样,成为实验室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实验室安全保障措施不应阻碍对参比材料、临床和流行病学标本以及临床或公共卫生调查中所需资料的有效共享。职能部门的安全保障管理不应过度干涉科研人员的日常活动,也不应干扰其研究工作。对重要的研究和临床材料的合法使用必须得到保护。评估人员的可靠性、进行专门的安全保障培训以及针对病原体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等都是促进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有效方法。所有这些努力必须通过对危险性和威胁的定期评估,以及对相关措施的定期检查及更新来加以维持。检查这些措施的执行情况,检查对有关规则、责任和纠正措施的解释是否清楚,这些都应该是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规划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国家标准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3.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学员对象:各大医院、研究中心、实验室从事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

课程收益:实验动物相关实验室既涵盖了一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同时也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人员要求更加严格,生物安全事件也相对较多。因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一些动物实验相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知识。

课程内容: 【内训课程编号】N101077 【培训对象】各大医院、研究中心、实验室从事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培训背景】 实验动物相关实验室既涵盖了一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同时也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人员要求更加严格,生物安全事件也相对较多。

因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一些动物实验相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大纲】 一、你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吗?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每个实验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实验的每个环节都会有潜在风险。

大家并没有严格、专业的实验室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意识和技能,实验室环境也没能形成安全、清洁的文化氛围,每天都会有许许多多程度不同的生物安全隐患和风险。 ●动物存在哪些危害,怎样防护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至少先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然后形成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通常国际上称为SOP,大家在实验之前,应该了解清楚,才能及时应用。

二、你做好动物实验的准备了么?在动手之前,你认真思考了以下问题吗?1、你真的了解实验动物么? ●实验动物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为人类需要改变自己,似像非像原种动物,成为“病态异类”;二是由于遗传改变,原有抵抗病原的能力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对病原谱系发生改变,更易得病。 ●实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样品、器官、尸体等控制、操作不当会变成病原污染的扩大器,造成大范围传播,因此,了解实验动物特性,就知道了动物实验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防备于未然。

2、你具备动物实验能力吗? ●动物实验的能力,包括动物饲养能力、对动物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分析能力、关护能力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完成良好的动物实验,同时保证实验中的生物安全。

●动物源人兽共患病,如出血热、结核病、狂犬病、菌痢、寄生虫等疾病更是直接威胁我们健康。实验既要了解病原的危害,也要了解动物感染后的危害,和可能的生物安全风险,操作中要提高能力,降低风险。

●动物活体检测、外科手术、活体采样、解剖取材等技能更是要求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能实际应用。

能力,是安全的保证。3、你知道动物实验要经过审查批准么? ●动物实验方案审查的内容应该包括: 实验人员是否符合操作要求;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动物要求;饲料、垫料、饮水是否符合动物要求;动物运输是否符合要求;实验方案是否符合动物福利要求;动物处置是否符合伦理规范;动物处死是否符合安乐死原则;动物尸体处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等方面。

这些方面,都要有生物安全作为保障。动物实验福利、伦理、生物安全审查中应注意的问题非常多,主要人员培训情况; ●动物实验人员必须经过操作培训,包括:动物基本知识、动物操作、麻醉方法、手术方法、给药方法、取材方法、解剖方法、生物安全防护等各种操作,最好持有专业培训证书。

三、你具备动物实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吗?1、你了解动物实验可能的生物危害吗? ●动物实验可能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动物咬伤、抓伤等直接危害;二是动物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空气、分泌物、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人类;三是人类高致病性病原感染动物实验,从动物或环境再感染人。 ●最常见的情况是,实验动物没有良好的设施、设备作保障,动物污染后处理不当,造成环境、动物、人员的生物危害。

2、你能识别造成动物生物安全风险的行为吗? ●实验室活动,包括动物实验的每个环节都会存在风险。动物实验操作中除了我们熟悉的“3R”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R,就是responsibility,是指责任、责任心。

关护动物,使动物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减少动物烦躁不安、过激行为、减少物质释放(如大动物激惹后呼吸增加、激烈活动时扬尘),均可降低产生风险。 ●需要识别的动物相关风险(10项)3、你知道生物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吗?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通俗地讲就是要了解实验可能的各种风险,万一出现了风险,马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控制手段。

●管理:国家法规、条例、标准等。国家有专门的要求,病原按危害程度被分为1-4类,1-2类称为高致病性病原。

所有病原都应该在1-4级不同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并且事先做好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严格操作,以确保安全。应根据危害程度分类,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减少人员暴露的危险和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动物实验涉及的所有方面,包括动物、病原、试剂、操作等都应预先知道,并识别可能的危害。根据危害程度,提出风险评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

●动物的风险评估应包括:动物等级、大小、特性、饲养、操。

4.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的相关资料

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对原有物种造成威胁。

间接造成环境破坏 详细关于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大辩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可能对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或生态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释放将污染自然资源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其潜在威胁不亚于核扩散。具体表现有:(1)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会转变为杂草。

(2)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流可能会导致新型杂草产生。(3)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导致新型病原体产生。

(4)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中的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5)转基因生物可能危机生物的多样性。

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外来物种,其引入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 第二,转基因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可能致癌和其他遗传病。

(1)转基因生物可能含有毒性。(2)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

(3)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对抗生素的抗药性。(4)转基因食品可能会改变食品的营养成分。

(5)转基因食品有可能会降低生物的免疫力 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国际权威机构都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即是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评估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风险。

•国际消费者联会(成员包括全球 115个国家的250个消费者组织)表示“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 为了确保环境安全与人类健康,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高度科学的、严格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体系。

经政府批准进口或商业化种植的每一个转基因植物品种或产品都是通过严格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安全性与环境安全性评价的。目前筛选出来的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不具有危害,也尚无发生因转基因引起的食物过敏事故。

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在长达10多年的应用中没有发生因转基因引起食品引发的病症。这进一步说明了转基因产品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5.生物安全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对于从事物理、生物物理、环境生物等学科研究的博士、硕士生来讲,物理农业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从基础上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关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与经济价值。

土壤电处理的理化与生物因子的变化规律的研究

土壤电处理是解决香蕉枯萎病、樱桃根癌病、瓜类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虫害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一种新技术,对它的基础研究有助于科学地建立起土壤连作障碍的电处理规程,更有利于推广应用。

(1)土壤微生物(总菌量、镰刀菌、放线菌等的变化规律)

(2)根结线虫(卵、成虫的耐电性)

(3)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保水性、吸水能力、电导率、空气容积率、容重等变化)

(4)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关键营养元素的游离化程度、离子交换能力、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的分解等)

(5)根菜类、叶菜类蔬菜在电情况下的生长特点

电处理因子:强化剂用量、介导颗粒用量、处理电压、处理时间、土壤含水率、土壤类别等。

肉类加工环境空气微生物的放电控制与肉品表面异样变化的研究

肉类加工环境的无菌化是生产高档肉品的关键点之一。无菌的环境是生产生食肉品的基本要求。常规的无菌环境往往是空气无菌、加工设备无菌、肉品无菌。前两者的控制是物理技术操作的关键点。

(1)选用恒定的空气电净化设备,确立合适的空间大小。

(2)空气离子数量与空气微生物数量的关系

(3)持续放电环境中空气微生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肉品外观颜色的变化

(5)肉品表面的成分变化(酸价、氮氧化物等)

(6)做出食用安全性评价

环境安全型牛舍空气微生物与牛的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

(1)持续工作的空间电场环境中空气微生物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变化规律

(2)持续工作的空间电场环境中氨气、硫化氢以及其他臭气浓度的变化规律

(3)牛的生理状态变化

(4)对采精精液质量的影响

育苗舍空气放电环境中的空气微生物与水质的变化

(1)恒定放电环境中总菌量的变化

(2)间歇放电环境中总菌量的变化

(3)水体PH值的变化

(4)水体氮含量的变化

(5)水体藻类、微生物种群的变化

(6)成活率的变化

空气放电与增补二氧化碳环境中小白玉萝卜含糖量的变化

水果化萝卜生产是农产品品牌企业欲操作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业产业化新项目,也是继蓝莓、樱桃之后的又一创造商业农业的新亮点。在日光温室内进行如下内容的研究:

(1)持续放电与昼夜间歇增施二氧化碳对萝卜含糖量和产量的影响

(2)间歇放电与昼夜间歇增施二氧化碳对萝卜含糖量和产量的影响

(3)钾肥、间歇放电、间歇增施二氧化碳、耗水量对萝卜含糖量和产量的影响

残叶燃烧全物质水栽培技术的研究

利用植物的残枝残叶并经燃烧处理的产物,如气体、灰分进行无化肥无化学配方肥料的水栽培是未来城市农业的核心技术,对其进行的基础研究将为开发新的家用蔬菜生产设备提供科学的数据。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