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说明题:哲学是一种不实用的知识,因此,它是无用的
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
将论说型的书分为理论型和实用型两类,并且将哲学,历史和科学划分为理论型。
区别于实用型,作为理论型的哲学似乎不那么”实用“,但不”实用“并不代表无用。
书中阐述了理论型书与实用性书籍的差别与联系:
理论所关注的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注意力放在知识本身;实用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不管是立即或长程的功效,他们关切的是哪些知识能帮忙解决的人生问题,他们也传递知识,但永远带着一种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观点;
所以可以认为理论是实用的先导。
比如科学和科技,一个强调理论一个强调实用,但代表理论的科学难道就无用吗?
2.曾仕强:为什么知识越多越无用
以前,我们是智慧跟知识没有分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也搞不清楚什么叫知识,什么叫智慧,就一个“知”,就把它整个概括起来。但是,自从知识爆炸以后,我们就深深感觉到知识跟智慧会区的越清白越清楚,因为自从有了知识以后我们的智慧就被埋没了,所以现代人一定要提醒自己,知识越多的人往往智慧,虽然不能说越低,可以说越没有把它发出来。这是非常可惜的。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我们太重视知识的,西方人讲的一句话说这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其实这句话我们要特别小心,知识越多的人,他的脑筋越不灵活,因为他受限于知识里面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把自己箍死掉了。我讲一句话大家可以去反思,“智慧越高的人,知识越多的越好,因为他会善用这些知识。可是智慧没有开出来的人,知识越多,他就会变成两脚书橱,他满脑子的知识,但是一无所用。这种人是非常值得同情的。
有人会问:智慧和知识它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知识它是有限的,是有使用寿命的,你看五年它就变了,十年它就大不同了。二十年几乎都没有用了。所以,小孩子现在盲目追求知识,它是跟自己开玩笑,等他学的差不多以后,他就没有用了。假设你是学电子的,过去是电子管,没几年改集成了,再过几年又改了,以前所学的都用不上了,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可是智慧不一样,智慧它是长时间的甚至可以遗传的,我们讲遗传一定要搞清楚,知识是没有办法遗传的。如果知识会遗传,那人类太可怕了。可是智慧他一定会遗传,这样我们才知道有人一出生他就特别聪明,就是遗传到高智慧,智慧是什么?用现代人话讲叫思路,叫做脑筋清楚不清楚。现代的人因为知识学的太多了,他脑筋不清楚,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所以,我们读书,如果不是有实际需要,少读知识性的书,应该多读智慧经典
3.读太多书无用还是知识无用
首先:我们要分清读书和知识的区别。
读书是指看书或者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就是专指为知识。
而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知识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新知识是不断超越前人,主体自我建构创造的结果。
信息(读书)是知识传承的一种,知识社会更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 二.意志和本能不是仅读书就能读来的,但它是人通过平常生活或者训练日益积累起来的经验。
经过个体的消化吸收,自己建构、创造出来的。它们都是知识的体现。
因此举这个例说知识无用是自相矛盾的。 三.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一定的基础上是这个国家的根基所在。
学知识因而明辩真伪、正邪、忠奸,这些都是知识的体现。历史上的大明王朝覆灭的时侯,很多汉族知识分子都坚持抗清复明。
甚至当那些有武装实力的人都掉头转向时,这些文人还在宁死不屈。军事的战争过后,事情摇撼到了这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要从根本上统治或者俘虏一个国家、民族、人种,最终是要从文化知识作为突破口。
不能攻破这个,再多的战争也是陡劳,真正的统治是文化上的全然融合和同化。日本侵略中国先就立个伪政府就是为的就是从文化知识上的接近进行文化演变。
法西斯在二次大战横行时靠的是武力、野蛮。而更多的被侵略国家拼死反抗,靠的是对自身知识文化的认同和不想被别的文化来奴役。
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相信大家一定熟悉吧。德军出动几千架次的飞机对城市进行了密集的轰炸,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直至坚持到弹尽粮竭后援军的到来。知识赋予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给人钢铁般的意志和树立崇高的信仰。
这就是知识文化的力量——民族的气节。 再谈现代战争,美国为什么不直接拿下伊拉克,把他改为美姓?其中的缘由很复杂,但伊拉克的文化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那个民族文化是肯轻易屈服于另一个种族的,树个傀儡容易,完从的俯首称臣难矣,遭遇到的反抗也必将是空前的。充满历史悲情的耶路撒冷,自古以来,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象耶路撒冷那样,被投注那么多的信仰。
身为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城”,它接受着来自全世界18亿教徒的顶礼膜拜,神圣不可方物。 这片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三大宗教的精神重心,耶路撒冷实在是不堪重负了。
在战乱中,它先后18次被毁灭,成为废墟后,毁城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灭绝任何让人怀念的种子,但它又一次次奇迹般地重建,每一次复兴后依然汇聚着世上最狂热的爱和恨。耶路撒冷的不幸,也许就在于它被迫去承担了走向极端的多元文明在零距离碰撞时产生的爆炸。
这就是对自身知识认同的作用—–长而恒久的坚持。 当然细分析下来是有的王朝本就已被另个王朝取缔了又怎么解释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除非这种文化比前种文化更具有先进性,能促进这个社会的发展,而且具有相当的包容性,能蕴含这个民族早已存在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全然否定。 并且明是非,辩真理不能狭隘的在个体上理解,要从整个人类知识文化上来概述。
纣王是暴君,不错他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可是不能要求人民盲目的愚忠吧,不能看他站在反人类的战场上还去为之助威呐喊吧。学知识就是为的看清是非,哪些是人性的,哪些又是反人类的、寻找到人类和谐社会最终所在。
这过程像是乌托邦似的艰难,需要全社会人学更多的知识,都理解了,透辙了、明白了,那么就达到目的了。 三.如果只是学,只是表面肤浅的填鸭似的背,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自然不行。
死记硬背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学知识贵在融会贯通。
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思考。形成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人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教育不在于传授多少信息,而在于教会学生自己理解生命的意义,自己建构、创造出独特的新的知识。 四.文中说“而现在我们借助器具达到飞天的目标,那不是知识给我们的!那是不断的幻想和摸索产生的产物!而产生过后才产生了知识点!可以说,人类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的幻想中!我们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教条的去掌握已经存在被证明了的东西。
”呵呵,这里说的正是知识是有用的。“不断的幻想和摸索产生的产物”它不是知识又是什么?科技和人的创新也就是知识的创新,理解知识更是对知识的再次升华。
最后阐明观点:读书是有用处的,书读多些也是有用处的。因为它们是学习知识的一种途径,当然也并不是唯一的。
所谓社会处处是课堂,人生处处是学问。知识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它是我们思想的折射。
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可见知识是个人意义建构的结果,最终又成为了公共知识。我们接受不同的信息,读不同的书,积累经验,通过个人的整合,最终形成特有的知识点,创造出新的知识文化。
4.阅读(解药)游睿阅读答案
①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
②我一路问女儿课上学了些什么。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后,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了美国,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呢?”很抱歉,她五岁,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这么直接地在儿童身上体现。③我心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
她学围棋也快一年了。她扭头问我:“为什么?”这回应出乎我意料,我一愣:“当然了,学就要学好嘛。”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去美国要下围棋吗?为什么要学好围棋?”④又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在英语培训班。与我同桌的15岁的女孩子,托福考了113分。
我问:“听得懂吗?”她微微一笑,笑容里全是自负。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不屑地看着我,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虽不曾出口,却用身体语言回答了。⑤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
我隐约感到一丝悲哀。年少轻狂的她,又哪里知道文学的长久魅力呢?我想了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他有两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那些要好的、视为姐妹的,以为是一辈子好同学、好朋友的人们,会渐渐淡掉,长大后,总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
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说、怎么说。这时,你可能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它说出了你的心声,抚慰了你的哀伤。
我们脱离人猿已经很久了,我们所需的,不只是工具。”⑥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是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女儿能听懂的话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提高你的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
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⑦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与惊喜……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⑧就像这样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让女儿有机会问出她的疑惑:有什么用?⑨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⑩而在我自己的人生谱系里,知识最高,智慧最宝贵。
美,就是美。我爱这所有的无用之物。
(原文有删改)13.阅读全文,请用词语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14.请你写出第⑤段“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一句中“这里”所指代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4分)15.从全文看,怎样理解题目所说的“有用是毒药,无用是解药”?本文带给你什么启示?(不超过150字)(7分)有用是毒药,无用是解药阅读答案13. 示例: (1)欣慰 (2)诧异 (3)悲哀 (4)释怀 (共4分。每空1分)14. 示例:表层义:在孤单时,“却道故人心易变”这句诗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抚慰了灵魂。
深层义:在特定时候,发现以前所学的那些看似无用的文学知识的价值。(共4分。
每个要点2分) 15. 示例:“有用是毒药”是说人们只注重“有用”的功利心毒害着孩子们的心灵,就如毒药;“无用是解药”是说去掉功利心,让孩子们全面发展,活得更有价值,就如解药。其实很多东西目前看似无用,其价值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以积极影响,并将最终显效。
启示我能够锻炼思维或者濡养精神的东西,不管目前是否有用,都要努力学习。(共7分。
内容5分,表达2分)。
5.我想用”知识无用论”写篇议论文
今天见到了一个安徽的老乡,是以前同事的妹婿,年纪约二十多岁,在上海的襄阳路做生意.年青人见到我们很客气,带着我们到处转悠.在闲谈之中,他介绍现在把襄阳路的门面租给别人了,这样自己可以轻松点,一年租金是六十万元.在别处又开了一家店,据他自己说那家店是用来糊口的,因为老婆要生了,所以不在外赚钱.下午他带我们到他一个朋友那买西服,同样是二十来岁,三套名牌西服,给了我们破天的低价,同事的妹婿说,别看人家年纪轻轻,是真正的大老板,在北京有两家店铺.他们每人都有房子,有的甚至有好几套;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读完高中在他们中间已是高学历了.所以,当同事介绍我是复旦大学的法律研究生时,他们没有什么概念.我想,也是,学历在他们面前是一点用都没有,他们不需要这个.他们需要的是灵活的头脑和吃苦的毅力.他们也曾经历过非常苦的时期,据他们说,刚到上海没有钱,每天就是压缩饼干,到今天才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想想自己,想想身边读书的人,硕士博士,真的没有用处,所学的知识真的能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贡献多少?我看未必.有些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呢,眼高手低,是这些高学历的通病.真的,与这些人相比,觉得真的是无用之极呀.
有用吗?我再找找
定理三:新的知识无用论
证明:∵W=PT(物理公式)
其中,W即工作(Work),P即力量(Power),T即时间(time)
∴工作=力量·时间
又∵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名言)
时间就是金钱(现代格言)
∴工作=知识·金钱
变形得:金钱=工作/知识
由上可知,如果工作是一个常量,则知识和金钱成反比。
也就是说,如果从事同一件工作,知识越多,金钱越少。
这,就是“新的知识无用论”。
还有:
知识就是力量,曾激励了多少人奋发读书,笔耕不辍。但知识在中国特色的笼罩下,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恰当的说,是那些有知识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尴尬与无奈,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有知识的,也是有能力的,就是找不到用武之地,得不到用知之机。
翻看中国历史,不难看出,自古以来,怀才不遇者在华夏这片沃土上多了去了。归根朔源,关系是我们的一大特点,而人情是关系的纽带,它的力量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越了一切,即便金钱都有时不能与之媲美。
人情本是人之常情,没有人情味的人不足以与之为伍,没有人情味的民族、国家不足以称道世林。可偏偏我们的人情却太过于浓厚,它被无限的扩大与缩小,失去了边界,可以打败规章制度,可以超越法律。所以,知识就是力量在培根提出后,被广大中国人接受的同时,也为之感到可笑。知识到底是不是力量,不会在某个时期形成定论,即便大多数人从中受益匪浅,或正在得益,但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知识时常显得苍白无力。一句话,一张条,足以胜过你埋头苦读十几年。大笔一挥,大手一拍,足以让你满篇的论证化为废言。
新知识无用论的“新”就新在:知识的无用论是有特定范围的.
还可以吧?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