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气象云的知识

1.有关云的知识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并且,云可以形成各种的形状,也因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而分为许多种。

云吸收从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将其反射回地面,这有助于使地球保温。但是云同时也将太阳光直接反射回太空,这样便有降温作用。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着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

扩展资料:

看云识天气:

1、“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指钩卷云,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是暖锋)、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

2、“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3、“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4、“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5、“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6、“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云

2.云于天气的知识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说说关于看云识天气的知识~‘~~~

天空中的云就像魔术师,形状变来变去,它每变一种类型,就代表一种特定的天气,俗语 说,“看云识天气”,意思是只要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云,便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几天的 天气情况了。

例如: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鲤鱼斑是指透光高积云,产生这种云的气团性质稳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气流,云体更迅速消散,次日将是晴好天气。但是,如果云体好象细小的鱼鳞,则是卷积云,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近期会刮风或下雨的,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的谚语。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动)。

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云钩指的是钩卷云的尾部,出现在高空,有时上端有小钩,也有排列成行的。

上端小钩所指,是高空风的方向,而高空风往往又与地面相联,所以根据云钩方向大体可测知风的来向。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是说早晨东南方向有黑云遮日,预示有雨。

因为早晨吹暖湿的东南风,温度较本地空气为高,形成上冷下热,水汽易上升成云,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热,空气对流上升,更促使云层抬高,水汽遇冷成水滴,从而可能使天气变为不风即雨的情况。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黄云多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多降阵雨与冰雹。

“山戴帽,大雨到” 山戴帽是说气压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顶形成云层。至于是否会降雨,一般要视情况而定,如云逐渐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云逐渐抬升变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见到雾之后来了云,可能低气压要来临,是要下雨的兆头。反之,如云消雾起,表示低气压已过,晴朗天气即将来临。

“风三风三,一刮三天” 是说在春季如有北方强冷空气移来时,便要刮大风。大风过去,其后面还有小股冷空气断续移来,一般还要刮两三天。

“回头风,特别大” 风朝着一定方向前进时,如突然转变方向,说明有锋面过境,将有风暴来临。 “伏里东风不下雨” 伏里的东风或东南风,系来自海上暖湿气流,但若无冷气流将它抬升,一般不能成云致雨。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在天气久晴的情况下,虽有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如不经冷空气抬升,也不易降雨;若此时有西北来冷空气,暖湿空气受抬升,便容易成云致雨。如果在久雨的情况下,有西北风吹来,将把本地暖湿空气赶出去,因之天气就会很快转晴。

“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因此它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雹是水汽凝冻成的冰晶体,经反复升降数次,冰晶体越来越厚,重量越来越大,上升气流不胜其重量,因而才降到地面。

由于云中扰动强度是不均匀的,而且能形成冰雹的强扰动云层宽度也不大,一般只有三、五公里,有的甚至更窄,但其移动路径却可延伸较远,使雹区成一带状。因此一般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4.云于天气的知识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关于云彩的常识

云的成因分类 云形成于当潮湿空气上升并遇冷时的区域。

这可能发生在以下几点: 锋面云:锋面上暖气团抬升成云 气旋云:因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而产生的云 平流云:当气团经过一个较冷的下垫面时,例如一个冷的水体 对流云:因为空气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云 地形云:当空气沿着正地形上升时 云主要有三种形态:一大团的积云、一大片的层云和纤维状的卷云。科学上云的分类:按云的形状、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

而这十大云属则可按其云底高度把它们划入三个云族: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另一种分法则将积雨云从低云族中分出,称为直展云族。

这里使用的云底高度仅适用于中纬度地区。(除英美等国外,世气组织与各国一般采用国际单位制。)

根据这些云相,人们掌握了一些比较可靠的预测未来12个小时天气变化的经验。比如:绒毛状的积云如果分布非常分散,可表示为好天气,但是如果云块扩大或有新的发展,则意味着会突降暴雨。

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缕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

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淡积云。淡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发展成浓积云。

当云顶由冰晶组成,有白色毛丝般光泽的丝缕结构,常呈铁砧状或马鬃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云吸收从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将其反射回地面,这有助于使地球保温。但是云同时也将太阳光直接反射回太空,这样便有降温作用。

哪种作用占上风取决于云的形状和位置。 在地球上的云多度 因为云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电磁波,所以云的颜色成灰度色,云层比较薄时成白色,但是当它们变得太厚或浓密而使得阳光不能通过的话,它们可以看起来是灰色或黑色的。

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

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汽化),再凝结(凝华)下降。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

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

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

6.自然界中关于云的知识谁知道

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升到高空后变冷,水蒸气就变成了小水滴或小冰晶。水滴和冰晶反射着太阳光,就是我们看到的朵朵白云。如果气流上升速度比较缓慢,就会形成一抹一抹的长条状云彩;如果气流上升速度较快,我们就会看到浓密蓬松的云朵。

云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出现在大气层的不同高度,人们根据它们的形状,把它们分别叫做:

1?卷云——呈羽毛状,位于最高层。

2?积云——像棉花一样蓬松的块状云,位于中层。

3?层云——大片大片的厚云,它们离地面的距离最近。

请你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学习,了解更多有关云的知识,培养看云识天气的本领。

云的高度

卷云最高大概10000米

晴天云简表

云的种类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这里介绍10种云层形式,有“积”字表示云的形状是块状(无关大小),有“层”字表示天空布满阴沉的云。每种类型都给出了分布的大约海拔高度,云层越高,天气越好。在极地地区,同种类型的云层会在更低海拔的天空出现。

卷积云:小圆块积云,看上去如同波纹状,常被称为“鱼鳞天”,通常海拔高度5 000~8 000米,一般预兆晴朗天气。

高积云:类似于卷积云,预兆天气良好,但它的覆盖范围更广,云层更厚,白中有暗。通常出现于暴雨之后,悬浮在5 000~6 000米的高空。

积雨云:为低层雷云,云色乌暗。塔形云层高可达6 000米,顶部平云层被称作砧顶。积雨云常带来强风暴雨、雷鸣和闪电。上层类似假卷云,顶层类似假雨云。

积云:很易于识别,蓬松状白云,如同团团棉絮,飘浮在空中。如果彼此分开意味着又是美好的晴天,可是如果发展得越来越大,前端越来越多,很可能会带来一场突然降临的暴雨。位于海上碧空中的积云,通常表明离陆地已经不远,高度一般不超过2 500米。

卷云:由冰晶形成的高层缕状云,这也是它看上去纯白色的原因,经常称作马尾云。它们也通常意味着天气晴朗,高5 000~9 000米。

卷层云:由冰颗粒形成,看上去像白云的纹路,这些是惟一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光晕的云层。如果卷层云扩展,意味着天气晴朗;如果卷层云缩小,意味着将要下雨;如果天空笼罩着卷云,卷云上部的天空变暗,逐渐形成卷积云,这预示着雨雪的来临。

高层云:在阳光或月光照耀下,看上去像灰色的幕幔。如果湿空气靠近,云盘消失,云层变厚、变暗,直至下雨,高可达2 500~6 000米。

雨层云:为低层乌云,笼罩在空中,意味着4小时之内会有降雨,通常会持续几小时。

层积云:低层覆瓦状云层,通常覆盖整个天空。云层较薄,阳光可以透射下来。它们可能会带来雷阵雨,但一般会在午后消失,留下一片晴朗明亮的蓝天。高度低于2 500米。

层云:云层最低,犹如浓雾笼罩在空中,刚开始出现时经常会被误认为是高山浓雾。它们并非很自然的雨水云,但也可以形成蒙蒙细雨。如果在夜间它越来越厚,覆盖在清晨空中,通常这会是晴朗的一天,高度不超过2 500米。

对流层

从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范围内称为对流层

7.关于气象的小知识

1.降温

据统计,中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

2.大雪

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3.冻雨

冻雨是从高空冷层降落的雪花,到中层有时融化成雨,到低空冷层,又成为温度虽低于0℃,但仍然是雨滴的过冷却水。过冷却水滴从空中下降,当它到达地面,碰到地面上的任何物体时,立刻发生冻结,就形成了冻雨。出现冻雨时,地面及物体上出现一层不平的冰壳,对交通、电力、通讯都会造成极大影响,还会造成果树损毁。

4.雾凇

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中国冬季雾凇日数多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新疆北部、陕西北部。雾凇是受到人们普遍欣赏的一种自然美景,但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灾害,严重时会将电线、树木压断,影响交通、供电和通信等。

5.暴雨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扩展资料:

1.早晨有露水一般是晴天

为什么有露水时,一般是晴好的天气呢?这是因为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散热很快,田野上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含水汽的能力就减弱了,这样水汽就纷纷地凝附到草叶上、树叶上、石头上。而多云的夜间,地面上好像盖了一层大棉被,热量不易散发出去,气温不下降,蓄寒的水汽也就不容易凝结成露水了。

2.雨后经常会有彩虹

一场大阵雨后的空气中,天空就飘浮着许多小水珠。它们就像一个个悬浮在空中的三棱镜。太阳光通过它们时,先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带,然后再反射回来。这时,如果有人站在太阳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间,就会看到一条色彩缤纷的彩虹。

3.冬天一般都会下雪

冬天来了,为什么会下雪呢?这是因为冬天温度低,地面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下,而高空云层的温度就更低了。云中的水汽直接凝结成小冰晶、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流托不住它了,它就从云层里掉到地面上来,就是下雪了。如果有较强的上升气流,空气的温度比较高,就好像一只大手托着雪花似的,雪花在云层里长大的时间就会长一些,降下的雪花也就比较大。

4.先看到闪后听到雷

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快,很快就能到达地面,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过一会儿才会传到大地上来。所以就会先听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实际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出现的。

传到地面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是因为光每秒钟要传播3000000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只能1秒钟传播0.34千米。声速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

闪电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声大,有的声小。你可以根据声音传到地面的时间大致判断云层到地的高度。光到地面几乎用不了多少时间,可以认为是0,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间隔多少秒再乘以340米,就是闪电处到你的距离了。

雷声遇到云层或高大的建筑物后要产生反射,所以一个闪电光后雷声一般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

8.求关于云的资料

由大量细微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可见聚合体。

它通常不接触地面,接地时则称为雾。由于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增加不断降低,空气上升时将膨胀而冷却,饱和水汽压也随着降低,当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并凝结成大量细微的水滴,飘浮在空中时,就形成云。

温度低于0℃的云,往往由小水滴(过冷水滴)和冰晶组成云的外观千姿百态,其变化常反映大气的结构和天气的演变,如大气铅直温度的情况,阴、晴、多云和暴雨、冰雹、龙卷、台风等天气情况。来自云层的降水,是维持生命所需的重要水源。

云的运动可表明气流的移向和移速。云层的覆盖,影响着太阳对地面的辐射,从而影响着气候和作物的生长。

云和降水对太阳光的折射和散射,将形成晕、华、虹、霓、峨眉宝光等绚丽多彩的大气光象。云间有时还发生激烈的放电,出现闪电、雷击等现象。

人们往往依据云的外观及其光电现象等,来预报局部地区的天气变化。早在19世纪初,英国L.霍华德依据各种云的外观,把云分成不同类型。

至今在气象观测中,还采用他提出的云的名称。至于云的微观本质,是在19世纪末,用显微镜观察之后,才被确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用气球和飞机等,进入云中直接观测其微观结构,用雷达等观测其宏观演变,还用卫星云图了解全球范围的云系分布和演变,由此对云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云的分类 在气象观测中,按云的高度和外形,将云分为高云、中云、低云、直展云四族和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高层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十属。

在云和降水物理学中,则按云的物理特征进行分类:①按动力特征分类。因空气对流而形成的铅直发展的云,称为对流云或积状云;大范围空气辐合而缓慢抬升时,形成一种水平延展且均匀成层的云,称为层状云。

②按温度特征分类。云体的温度都高于0℃的云,称为暖云;云体的温度都低于0℃的云,称为冷云。

③按微结构分类。完全由水滴组成的云,称为水云;完全由冰晶组成的云,称为冰云;由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

云的微结构 云中水滴(云滴)的大小不同,其半径为几微米至100微米。单位体积中云滴的数量随云滴大小的分布,称为云滴谱。

单位体积中云滴的总数,称为云滴浓度,一般为101~103个/厘米3。在大陆性气团中,云滴平均半径小而浓度大;在海洋性气团中,云滴平均半径大而浓度小。

云中还有半径大于100微米的水滴,它们实际上是未降离云体的雨滴。至于云中的冰晶、雪晶及其他固态粒子的形态,因生长条件不同而异。

云中冰晶的浓度从每升不足一个至每升几百个,变化范围很大。单位体积的云体中,水滴或冰晶所含的水量总和,称为云的含水量,一般为10-1~100克/米3。

含水量的大小因云的类型、发展阶段和在云中所处的部位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纯冰晶云的含水量可小于10-1克/米3,而积雨云则可达100~101克/米3。

云的知识 内容: 云团 是指存在于热带地区的大范围云区,其直径约4个纬距以上,称为云团。这是一个 热带天气系统。

许多热带天气系统如热带辐合带,热带风暴等都是由热带云团组成或发 展起来的。云团一般可分为: 一般云团,水平范围在2—12个纬距。

一个云团由许多积雨云胞组成,顶部常有卷 云幡,爆米花状云,面积小于10平方厘米,一个云团由若干个积云胞组成。这种云团常 见我国西藏地区及南美大陆?季风云团,6—9月间出现在东南亚及邻近海上,随季风的 推进,云团呈爆发性的向北发展。

在10°—20°N,70°—100°E地带常为1—2个季 风云团所掩盖,这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云团。南北宽度由几个纬距到10个纬距。

东西长 可达20—40个径度,它与西南季风活动的关系密切,故称为季风云团。委风云团常可 造成暴雨天气 云室 可以控制气压、温度、湿度以形成云雾的箱式装置,称为云室。

它是云雾降水 物理学的实验室装置,就造云雾的温度而言,云室可分为暧云室(云温度高于0℃)和冷 云室(云温度低于0℃);就造云雾方法而言,大体上可分为膨胀型、扩散型、恒温型和 混合型云室等几种。云室一般由一个主体箱和一套附属设备组成,主体箱可为圆柱体、六面体、长方体等,由铜或不锈钢作成,也有用塑料或有机玻璃作成的。

附属设备常 包括制冷、造云雾、催化、观测等系统,有些云室还能控制气流、配有风洞等。云室 的大小差异很大,最大云室的容积达3000立方米以上,而最小云室仅有几十立方厘米 的容积。

云室常用于模拟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云雾和降水粒子的生成、增长、转化过程 及伴生的光、电现象等、检测云核、冰核的浓度、试验人工冰核和吸湿性核的性质等。 云室内生成云雾的方法常有:①绝热膨胀冷却、使水汽达饱和而凝结成云雾滴;②降 冷云室壁,导致云室内降湿,达饱和而凝结出云雾滴;③直接向云室内喷射微小水滴, 形成云雾;④使云室内达到过饱和而产生凝结。

冷云降水机制 冷云是指云体上部温度低于0℃、云体下部温度仍可高于0℃的云,云体上部常是 冰质粒,过冷却水滴、水汽三者共存。冷云云滴怎样会在短时间内长大而造成降雨或 雪、雹呢?其理论基础是贝吉龙过程:温度。

9.关于《看云识天气》的资料

一、结构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看云识天气,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

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

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

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

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

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

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还有那些有关气象的知识

气象学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对流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和地面上旱涝冷暖的分布等。如云、雾、雨、雪、冰雹、雷电、台风、寒潮等都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它的研究范围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厚约3000公里,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然层和外层。

1. 晕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2. 华

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紧贴月盘的华又称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最外呈红色。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

3. 虹和霓

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 在虹的外面,有时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度,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对太阳而立才能观察到。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东方天空有云雨时,最易看到虹和霓。

4. 曙暮光

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阳光照射到高层大气,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曙光。 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阳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气,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 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曙光时段称黎明,暮光时段称黄昏。由于曙光开始与暮光终了的标准不同,通常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晴朗日子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角度大约为 7度时,民用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大约12度时,航海曙光开始和暮光结束;当大约18度时,天文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