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健康养生的书籍有哪些
关于养生的经典书籍有:《皇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是我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皇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皇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实际上扁鹊在史记上有记载,但并未记载他的著述,客观的说这本书应该是中国古代人民的集体智慧,后代学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就像民歌一样,作者不是创作者。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所谓“人之伤放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凡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伤寒”二字,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神农本草》又名《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相传在神农,黄帝之时,神农氏尝百草并著登载各种草石功效的《神农本草经》。
2.推荐几个生活知识和生活常识普及的书籍
一、生活知识:
1、怎样煮饭才香,在煮饭水里加一点色拉油,可使米饭粒粒晶莹。而滴几滴柠檬汁,则可使饭粒柔软。要煮一锅蓬松的米饭,可在锅里撒一点盐。煮饭时加点醋能防米饭变馊。
2、轻松去标签,买礼盒送人时,价格标签很难撕掉,用手抠会抠得黑黑脏脏的反而更难看,如果用吹风机吹热一下再撕,会很轻松地撕下来,不留一点痕迹!
3、20秒:洗手揉搓的时间。一双未洗过的手约有80万个细菌。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报道的一项研究发现,很多人对洗手不够重视,给细菌传播可乘之机,建议咳嗽、打喷嚏、摸宠物、如厕后,以及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最好能用温水,打好香皂后至少搓揉20秒,双手表面和各个缝隙都要搓洗到,然后再冲洗干净。
4、6英尺(约1.83米):冲马桶时水喷溅的高度。英国利兹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微生物学专家马克·威尔考克斯教授表示,如果冲马桶时不盖上盖子,每次会溅出50多个水珠,携带粪便中的细菌飞溅,并在空气中漂浮长达90分钟,这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5、15秒:用洗手液后需要冲洗的时间。天津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红珠表示,洗手液的配方大部分是碱性成分,其中还含有表面活性剂。如果没有冲洗干净,这些物质就会残留在手上,不仅对人体有害,久而久之,皮肤上的细菌也会“耐药”。因此,用洗手液后要用流水冲洗至少15秒钟。
二、书籍:
1、《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常识》
《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常识》是2007年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晓梅。本书主要对生活中2000个生活常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有很强的实用性。
2、《很杂很杂的杂学知识:拿得起放不下的学问书》
《很杂很杂的杂学知识:拿得起放不下的学问书》作为一本杂学知识合集,崇尚趣味主义,收集了包括社会生活、饮食、健康、历史、心理、文化、自然、娱乐等方方面面大量有趣的杂学知识。其中,有些知识简单而好笑,有些知识生动而有趣,有些知识深刻而富含哲理,可令读者在快乐阅读中增长见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生活常识:健康生活七个必知常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很杂很杂的杂学知识:拿得起放不下的学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