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冬的来历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阳黄经达22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立冬”。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我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
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
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
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
2.立冬节气是怎样的
立冬节气在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
进入这一时 节,北半球的黑夜越来越长、白昼越来越短。可以说立冬是一个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节气,它标志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到来,天地万物的活动也都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立冬后,野鸡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与野鸡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野鸡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都十分重视立冬节气。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届时他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俗。
现代人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在饮食习俗方面,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
这是因为我国以农立国,讲究秋收冬藏,这一天,人们往往会改善一下生活,所以就选择了 “好吃不过饺 子”。而在我国南方,人们则爱在这天吃些鸡、鸭、鱼肉等。
3.立冬节气常识中补冬习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我国民间普遍有立冬日补冬的习俗。
立冬之后严寒将至,为了适应气候季节的变化,提高身体素质,人们纷纷在立冬日”补冬”。民谚就有“立冬补冬,补嘴 空”的说法。
立冬日,闽南地区每家每户都会炖食鸡或鸭,为了增加香味和营养,还会加入中药;有的将高丽参片或西洋参片缝在鸡、鸭肫之中炖鸡鸭,给小孩吃,让他 们长身体;有的加川七、党参合炖,来健壮骨骼。 出嫁的女儿将鸡、鸭、猪蹄等 营养品给父母送去,让他们补身体,以表达孝敬父母之心。
我国台湾基隆的人们称立冬为“入冬”。当地的习俗是将羊肉或者鸡鸭同当归、八珍等中药合炖;也有的人家将加有糖的糯米、龙眼干等蒸成米糕作为立冬的特 色食品。
立冬这一天,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也是座 无虚席,还有很多家庭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进行”冬补”。 浙江地区称立冬为“养冬”,人们要吃各种营养品补养身体。
如在洞头,立冬曰要杀鸡或鸭给家人补身体;也有的人家吃猪蹄补身,说是吃前蹄补手,吃后蹄 补脚。潮汕地区有谚语说:“立冬食蔗不会齿痛。”
说是立冬日吃了甘蔗可以保护牙齿,同时也有滋补身体的功效。 汕头的一些市民会在立冬日吃“炒香饭”,也就是 用莲子、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做成的饭。
4.立冬知识篇
节气小知识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江南地区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健康提示
进入冬季后,气候日趋寒冷,人们容易感受外邪、风寒,引起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现推介四种防寒抗病小妙招: 1、常喝白开水 2、常喝枣姜汤 3、坚持冷水洗脸 4、床头常放薄荷油
另外,注重“冬保三暖”
1、头暖 头部暴露易受寒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头部肌肉紧张,从而引发头痛、感冒等问题。
2、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引发各种不适。
3、脚暖 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管收缩,纤毛摆动减缓,抵抗力下降。
5.立冬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立冬传统习俗
说到立冬的传统习俗,吃饺子和冬季食补都算传统习俗。除此之外,立冬还有一些很有趣的习俗。
1、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对于冬泳爱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2、拜师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
3、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4、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5、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