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看法

1.5、通过视频,谈谈你对“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看法

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城市里的年轻学生以及一些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我觉得一方面有助于这些人的身体锻炼,意志磨练;另一方面确实是有助于当时落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使偏远的农村接受新知识、新文化,利于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不管毛泽东在当时是出于什么政治上的被迫决策,我想这应该是他当时考虑到一部分。

但是事实上,这一决策带给这些知识分子很多伤害,并且产生了很多危害,深深影响了很多人,甚至是几辈人。与家人的分离、艰苦的岁月、甚至歧视等还有更多困境,都让他们倍受身心的煎熬。

并且从现实角度看去,他们的遭遇似乎与古代的流放相差无几。

所以我认为文革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确实是一项不合理的举措。它是弊大于利的。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毛泽东的错误决策

二、文革的时间之长,难以预料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规模之大,大部分年龄很轻

四、处于文革这一最混乱、糟糕的时期

这是我随便阐述的,(*^__^*) 嘻嘻……不好请多指教啊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

最大的弊端是造成 了中国知识文化上的断层。

很多人认为,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和让年轻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 有人声称,由于文革的上山下乡使得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一批年轻人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不少知青对当年的下乡表达

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王小波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失去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机,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很多知青都把当年下乡的地方当做第二故乡,对当地的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返城后仍时常惦念乃至回去探望。但也有一些知青诅咒、报怨、痛恨那段经历,返城后再也不愿回到农村。

总之,这场运动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3.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

得根据当时社会环境、上山下乡目的、当时政治背景而定。

说说正面的意义~~~

1.缓解当时社会就业压力。

2.缓解城市供给压力。

3.拉近阶级之间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

4.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战后的中国农村注入大量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解放农村劳动力,给农村带来新的种植理念,引导农业发展。

5.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给知识落后的农村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想,为以后政府执行政策起到了前期铺垫作用。

6.从某种程度上位终止文化大革命起到一定作用。

4.该怎么评价知青上山下乡,“青春无悔”难道错了么

“上山下乡”的初衷是这样的:当时全国完成三大改造以后,城市经济完全纳入计划模式。

但由于人口增长,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又不能解雇老职工。

能升学的毕竟只是少数学霸。其它高中毕业生开始出现毕业=失业的情况。

于是,考虑到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希望有知识的青年到那里改变生产方式落后的状况。用知识提高农村生产力。

但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下,农村土地已经严重不足,养活当地人都有困难。改变生产方式需要投资,农民即使能够从信用社贷款,也无法相信城市小青年能够带来新的生产方式。

而且,确实城市青年除了多认几个字,也根本没有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最终,“上山下乡”变成了社会灾难!千千万万城市青年最美好的岁月成为他们人生最悲惨的记忆。

不是“青春无悔”而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伤痛。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