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到月球》中的科学知识

1.关于地球月球科学知识

一、概述 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

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

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

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

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

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

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

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

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

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

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辩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 * *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玉免(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 初探月球的奥秘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一个天体,相距有38.4万千米。

天文学家早已用望远镜详细地观察了月球,对月球地形几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脉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纵横沟壑,但没有水和空气,昼夜之间温差悬珠,一片死寂和荒凉。

尽管巨型望远镜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标,但仍不如实地考察那样清楚。因此,人类派出使者最先探访的地外天体仍选择了月球。

美国最早于1958年8月18日发射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第一级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随后又相继发射3个先锋号探测器,均告失败。

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途中飞行顺利,1月4日从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过,遗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这个探测器重361.3千克,上面装有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探测设备。

它在9个月后成为第一颗人造行星飞往太空深处。月球1号发射两个月后的3月3日,美国发射的先锋4号探测器,从距月面。

2.《从地球到月球》的内容

尔纳在《从地球到月球》及续集《环游月球》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和法国的三位探险家乘坐一颗名为“哥伦比亚”的空心炮弹,出发到月球去,但在途中遇到流星而偏离轨道,在离月球4500米处绕月飞行。

探险家利用绕月飞行的机会,仔细观测了月球的面貌,最后因炮弹速度越来越快而脱离了月球的引力范围回到地球。小说的语言生动幽默,情节奇幻惊险,仍是一篇上乘之作。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后, 巴尔的摩的大炮俱乐部的主席,一个沉着、冷静的大炮发明家巴比康想出了一个轰动全球、无愧于19世纪的伟大试验,那就是向月球“宣战”,通过向月球人开炮来达到美国人征服月球并把月球纳入合众国疆域的目的。一位法国人——米歇尔•阿尔当提议把炮弹造成圆锥形,并自愿乘坐“炮弹车厢”作月球旅行,这个富有创意的大胆想法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巨大无比的天文望远镜在美国落基山上傲然竖立起来,世界各地的每一架望远镜都瞄准了天空;终于,在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关之后,12月1日,在这个天文学上十八年一遇的好日子里,哥伦比亚大炮一声怒吼,一枚重达两万磅的“炮弹车厢”载着巴比康、米歇尔和尼切尔,以一万两千码的初速飞向月球。经历了四天的行程后,炮弹能否如期抵达月球?巴比康他们受到了月球人的热烈欢迎还是军事抵抗呢?全球的人,尤其是留在地面上的马斯顿焦急万分,他以落基山为家,始终倚在天文望远镜旁,日夜望着月面,可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原来由于受到一颗流星的影响,炮弹的飞行轨道发生了些许偏差,最终没能成功登月,而是像其他小星体一样,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并一直绕行下去。

炮弹上的三位乘客难道就这样在太空中无休止地运行,直到世界末日为止?在完成了一次环月旅行之后,三位游客试图利用火箭再度登月,但最终遗憾地掉回了地球。 这两部小说的内容前后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地球到月球》讲的是试验的由来和从地球到月球之旅的准备工作以及大炮的发射;《环游月球》讲的是“炮弹车厢”在发射之后在太空中的种种历险。

这两部小说生动幽默、妙语横生,情节奇幻又惊险,书中充满了凡尔纳的科学设想,这些设想在以后又几乎一一得以验证和实现。他在宇宙飞船发明之前就想到了“炮弹车厢”,借用书中人物米歇尔的说法“搭乘炮弹去月球旅行只是件水到渠成、简易不过的小事而已。

这种旅行是迟早会发生的事,至于采用怎样的交通方式,当然要根据人类进步的规律。”今天,去太空旅行还是极个别科学家和富翁的特权,也许有那么一天,各家旅行社会真的推出“太空几日游”,并标明“炮弹车往返”呢!到时,我们或我们的后代也会像巴比康他们那样观赏到美妙的太空景象。

但如果说,吸引读者的只是凡尔纳的奇特、大胆的想象力的话,那就错了。《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中涉及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并非是作者关在家里用大脑臆想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书中所有的数字及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都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虽然凡尔纳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虽然凡尔纳没有像他笔下的主人公那样乘坐炮弹遨游太空,但关在家里埋头创作的他其实是掌握了大量的天文学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的。他幻想的探险也是经过他缜密思考和仔细推敲的,绝不是信手拈来、胡编乱造。

凡尔纳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已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和尊敬,也正是通过他们,凡尔纳才得以关在家里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奇幻的探险;凡尔纳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用智慧和勇敢创立了科学幻想和幻想科学的小说世界,激发着人类探险的热情。 3作者信息 儒勒·凡尔纳(一八二八-一九O五),法国著名科幻作家。

他一生写过八十部小说,发表过好几部科普读物。他所写的故事极富魅力,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他又是一位预言家,他在作品中提前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就预想到某些极令人惊异的科学发现。

凡尔纳的读者群有两种:即青少年和爱好科学的成年人。他的科幻小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有的科学家还对小说中的天文数据进行验算,检验其准确度。

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某些科学数据居然与他在书中预见的还有着某种惊人的巧合,可以说这个预言大师在冥冥之中还关注着我们现今的科学发展。

3.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

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

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即月坑,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形。

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 000多个。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

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原因见后面解释),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 月球的正面地图 称为正面。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27.321666天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导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

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地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从月球看地球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3/4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

从地球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顺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逆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顺时针绕日公转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月球相对于太阳来说拥有相同的角动量,即“从一开始就是以这个方向转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

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

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

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

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的背面地图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月球亮度随日、。

4.从地球到月球的内容简介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

巴比康、米歇尔·阿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一八XX年十二月一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二千八百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这三位冒险家的命运如何呢?据剑桥天文台的观测,只有两种可能,月球的引力征服了这颗炮弹,三位旅行家最后到达目的地;另一种可能是炮弹被束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永远环绕月球运行。

在续集《环绕月球》中,还写了他们环绕月球所见及最终返回地球的过程。

5.从地球到月球的作品赏析

这个炮弹的外部是直径九英尺,高十二英尺。

为了不超过规定的重量,他们把弹壁做得稍微薄一些,同时却把炮弹底做得特别厚,因为它要承受硝化纤维素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的全部压力,其实,炸弹和锥形圆柱体的榴弹也是这样,底部比较厚。这个金属塔的出入口是在圆锥形部分上开的一个小洞,跟蒸气锅炉上的那些洞口一样大小。

洞门是铝板做的,关上洞门,再拧紧结实的翼形螺钉,小洞就严丝合缝地给堵起来了。这样,旅客们一到达黑夜的天体,就可以自由地走出他们的活动监狱。

但是,单单到那儿去是不够的,路上也应该看看呀。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

原来在皮垫子下面有四个舷窗,舷窗上装着非常厚的凸透镜,两个在炮弹周围,第三个在弹底,第四个在尖顶,所以旅客们一路上可以同时观察已经离开了的地球、越来越近的月亮和挂满了繁星的天空。不过舷窗外面嵌着结实的金属护窗板,免得受到出发时的撞击,只消拧下里面的螺丝帽就很容易地把金属板扔抑了。

这样炮弹里的空气就不会漏出去,而旅客们也可以进行观察了。现在飞船上的返回舱,和凡尔纳在19世纪所设想的十分相似!应用至少经过充分研究的科学背景,是凡尔纳有别于早期作家的基本要素。

凡尔纳的特殊贡献,就在于他喜欢作准确的科学叙述,而这样的叙述在玛丽·雪莱或爱伦·坡和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中是缺少的。凡尔纳的小说情节不一定十分有趣,但他的科学想象却总是引人入胜的。

不讲究文学色彩、完全靠科学叙述取胜的科幻小说家,在凡尔纳之后,有一位是俄国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他在预言人类征服太空方面大胆构思,以燃料为动力的火箭成为宇航的工具,比凡尔纳的用哥伦比亚大炮发射弹壳飞船有了进一步的可行性。其次,凡尔纳向19世纪的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奇迹”成为现实的理想世界,而20世纪,他的一些科学幻想真的成了现实。

例如,阿波罗登月。《科幻世界》对此进行了比较:凡尔纳月球炮弹与阿波罗登月对照表 项目 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 阿波罗登月 宇航员人数 3 3 航速 36000英尺/秒 35533英尺/秒 航时 97小时13分20秒 103小时30分 降落地点 相差十几公里 发射点 同为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 凡尔纳的想象力确实给了后人极大启发,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篇小说在科学方面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无疑是炮弹飞船的可行性。

后世的物理学家证明,发射炮弹要达到如此速度,炮膛的长度要超过20 km!而且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炮弹在一瞬间达到如此大的速度,尽管小说家设计了减震装置,乘员也会当场身亡。其次是关于月球的认识。

小说中认为月球上是有空气的,甚至可能有生物。只是空气比地球稍稀薄一些而已,和高山的情况相似。

另外,他还认为地球有另一颗卫星——一颗小小的火流星。正是它影响了飞船的轨道,使得它没有飞上月球,也使得乘员们幸运回到地球。

当然,其它的问题也不少,但这只是白璧微瑕,无损于作品的伟大。 作品出版后,作者又写了续集《环绕月球》。

这两部小说的内容前后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地球到月球》讲的是试验的由来和从地球到月球之旅的准备工作以及大炮的发射;《环绕月球》讲的是“炮弹车厢”在发射之后在太空中的种种历险。这两部小说生动幽默、妙语横生,情节奇幻又惊险,书中充满了凡尔纳的科学设想,这些设想在以后又几乎一一得以验证和实现。

他在宇宙飞船发明之前就想到了“炮弹车厢”,借用书中人物米歇尔的说法“搭乘炮弹去月球旅行只是件水到渠成、简易不过的小事而已。这种旅行是迟早会发生的事,至于采用怎样的交通方式,当然要根据人类进步的规律。”

今天,去太空旅行还是极个别科学家和富翁的特权,也许有那么一天,各家旅行社会真的推出“太空几日游”,并标明“炮弹车往返”呢!到时,我们或我们的后代也会像巴比康他们那样观赏到美妙的太空景象。但如果说,吸引读者的只是凡尔纳的奇特、大胆的想象力的话,那就错了。

《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中涉及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并非是作者关在家里用大脑臆想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书中所有的数字及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都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虽然凡尔纳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虽然凡尔纳没有像他笔下的主人公那样乘坐炮弹遨游太空,但关在家里埋头创作的他其实是掌握了大量的天文学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的。

他幻想的探险也是经过他缜密思考和仔细推敲的,绝不是信手拈来、胡编乱造。凡尔纳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已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和尊敬,也正是通过他们,凡尔纳才得以关在家里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奇幻的探险;凡尔纳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用智慧和勇敢创立了科学幻想和幻想科学的小说世界,激发着人类探险的热情。

6.关于月球的知识

1.月球十大谜团详细资料 月球起源之谜: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三种理论:捕获说、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它们全都有缺陷,但是“阿波罗”计划却有助于证明,其中看似可能性最小的理论却是最佳理论。

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另一种理论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许是从太平洋地区“抠”出去的。

然而“阿波罗”登月探险的结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结构成分差别很大,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假说,即“俘获说”。他们认为,月亮是偶然闯入地球引力场,而被锁定在目前的轨道上。

可是,要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的机制,难度相当大。因此,上述三种理论全都难以站得住脚。

正如罗宾•布列特博士所称:“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月球年龄之谜:令人惊异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

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拣起的第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亿岁它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

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

根据这些证据,有些科学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很久便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月球古老的岩石已使科学家束手无策,然而,和这些岩石周围的土壤相比,岩石还算是年轻的。

据分析,土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乍一听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家认为这些土壤是岩石粉碎后形成的。

但是,测定了岩石和土壤的化学成分之后,科学家发现,这些土壤与岩石无关,似乎是从别处来的。 当巨大物体袭击月球时,月球发出空心球似的声音之谜:在“阿波罗”探险过程中,废弃的火箭第三节推进器会轰的一下撞在月球表面。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文件记载,“每一次这样的响声,听起来仿佛是一个大铃铛的声音”。当登月人员降落在颜色特别黑的平原上时,他们发现要在月球表面钻孔十分困难。

土壤样品经分析后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地球上稀有的金属钛(它被用于超音速喷气机和宇宙飞船上);另一些硬金属,如锆、铱、铍的含量也很丰富。这使得科学家迷惑不解,因为这些金属只有在很高的高温约华氏4500度下,才会和周围的岩石融为一体。

不锈铁之谜:月面岩石样其中还含有纯铁颗粒,科学家认为它们不是来自陨星。前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这些纯铁颗粒在地球上放了7年还不生锈。

在科学世界里,不生锈的纯铁是闻所未闻的。 月球放射性之谜:月亮中厚度为8英里的表层具有放射性,这也是一个惊人的现象。

当“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们使用温度计时,他们发现读数高得出奇,这表明,亚平宁平原附近的热流的确温度很高。一位科学家惊呼:“上帝啊,这片土地马上就要熔化了!月球的核心一定更热。”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月心温度并不高。这些热量是从月球表面大量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可是这些放射性物质(铀、铊和钚)是从哪里来的?假如它们来自月心,那么它们怎么会来到月球表面? 干燥的月球上的大量水气之谜:最初几次月球探险表明,月球是个干燥的天体。

一位科学家曾断言,它比戈壁大沙漠干燥100万倍。“阿波罗”计划的最初几次都未在月球表面发现任何水的踪迹。

可是“阿波罗15号”的科学家却探测到月球表面有一处面积达100平方英里的水气团。科学家们红着脸争辩说,这是美国宇航员废弃在月亮上的两个小水箱漏水造成的。

可是这么小的水箱怎能产生这样一大片水气?当然这也不会是宇航员的尿液它直接喷射到月球的天空中。看来这些水气来自月球内部。

月球表面呈玻璃状之谜:“阿波罗”的宇航员们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覆盖着一层玻璃状的物质,这表明,月球表面似乎被炽热的火球烧灼过。正如一位科学家所指出的:“月亮上铺着玻璃。”

专家的分析证明,这层玻璃状物质并不是巨大的陨星的撞击产生的,有些科学家相信,这是太阳的爆炸某种微型新星状态产生的后果。 月亮的磁场之谜:早先探测和研究表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可是对月球岩石的分析却证明它有过强大的磁场。

这一现象令科学家大惑不解,保罗•加斯特博士宣称:“这里的岩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们意料。”如果月球曾经有过磁场,那么它就应该有个铁质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证据显示,月球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从别的天体(诸如地球)获得磁场,因为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它就必须离地球很近,这时它会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月球内部神秘的“物质聚集点”之谜:1968年,围绕月球飞行的探测器首次显示,月球的表层下存在着“物质聚集结构”。当宇宙飞船飞越这些结构上空时,由于它们的巨大引力,飞船的飞行会稍稍低于规定的轨道,而当飞船离开这些结构上空时,它又会稍稍加速,这清楚地表明这物质聚集结构的存在,以及它们巨大的质量。

7.有谁知道《从地球到月球》的译者李仓人的情况

从地球到月球 简介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其中的科幻构思至今令人称道。 《从地球到月球》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尔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

巴比康、米歇尔·阿尔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8**年12月1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在续集《环绕月球》中,还写了他们环绕月球所见及最终返回地球的过程。 此书不靠文学色彩,没有打斗情节,完全凭借“幻想装置”打动我们。

例如,那著名的“炮弹车厢”——弹壳飞船。 这个炮弹的外部是直径九英尺,高十二英尺。

为了不超过规定的重量,他们把弹壁做得稍微薄一些,同时却把炮弹底做得特别厚,因为它要承受硝化纤维素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的全部压力,其实,炸弹和锥形圆柱体的榴弹也是这样,底部比较厚。 这个金属塔的出入口是在圆惟形部分上开的一个小洞,跟蒸气锅炉上的那些洞口一样大小。

洞门是铝板做的,关上洞门,再拧紧结实的翼形螺钉,小洞就严丝合缝地给堵起来了。这样,旅客们一到达黑夜的天体,就可以自由地走出他们的活动监狱。

但是,单单到那儿去是不够的,路上也应该看看呀。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

原来在皮垫子下面有四个舷窗,舷窗上装着非常厚的凸透镜,两个在炮弹周围,第三个在弹底,第四个在尖顶,所以旅客们一路上可以同时观察已经离开了的地球、越来越近的月亮和挂满了繁星的天空。不过舷窗外面嵌着结实的金属护窗板,免得受到出发时的撞击,只消拧下里面的螺丝帽就很容易地把金属板扔抑了。

这样炮弹里的空气就不会漏出去,而旅客们也可以进行观察了。 现在飞船上的返回舱,和凡尔纳在19世纪所设想的十分相似!应用至少经过充分研究的科学背景,是凡尔纳有别于早期作家的基本要素。

凡尔纳的特殊贡献,就在于他喜欢作准确的科学叙述,而这样的叙述在玛丽·雪莱或爱伦·坡和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中是缺少的。凡尔纳的小说情节不一定十分有趣,但他的科学想象却总是引人入胜的。

不讲究文学色彩、完全靠科学叙述取胜的科幻小说家,在凡尔纳之后,有一位是俄国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他在预言人类征服太空方面大胆构思,以燃料为动力的火箭成为宇航的工具,比凡尔纳的用哥伦比亚大炮发射弹壳飞船有了进一步的可行性。 其次,凡尔纳向19世纪的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奇迹”成为现实的理想世界,而20世纪,他的一些科学幻想真的成了现实。

例如,阿波罗登月。《科幻世界》对此进行了比较 凡尔纳月球炮弹与阿波罗登月对照表 项目 凡尔纳 阿波罗登月 宇航员人数 3 3 航速 36000英尺/秒 35533英尺/秒 航时 97小时13分20秒 103小时30分 降落地点 两者仅相差十几公里 发射点同为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 ——引自《科幻世界》1998年第10期 凡尔纳说过:“在我的传奇故事中,我必定要把我的所谓发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而且在应用它们时,必定让它们的结构安排和使用的材料不完全脱离同时代的工程技术和知识领域。”

因此,他的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对科学细节的描写却让人相信。读者喜爱的正是他笔下亦真亦幻的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奇迹,启发真正科学研究正是他笔下亦真亦幻的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奇迹。

还有,其科幻构思中不仅包含科技奇迹而且包含经济奇迹和社会奇迹,他通过形象思维向我们讲述了“科学是生产力”,这已经在无形中涉及了社会科学领域。局限 凡尔纳的想象力确实给了后人极大启发,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篇小说在科学方面有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无疑是炮弹飞船的可行性。

后世的物理学家证明,发射炮弹要达到如此速度,炮膛的长度要超过20㎞!而且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炮弹在一瞬间达到如此大的速度,尽管小说家设计了减震装置,乘员也会当场身亡。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认识。

小说中认为月球上是有空气的,甚至可能有生物。只是空气比地球稍稀薄一些而已,和高山的情况相似。

另外,他还认为地球有另一颗卫星-一颗小小的火流星。正是它影响了飞船的轨道,使得它没有飞上月球,也使得乘员们幸运回到地球。

当然,其它的问题也不少,但这只是白璧微瑕,无损于作品的伟大。电影 从地球到月球 类 型: 惊悚 / 剧情 / 动作 导 演: 戴维·卡森 David Carson 萨莉·菲尔德 Sally Field 编 剧: Remi Aubuchon Amy Baker 主要演员: Krista Adair Mason Adams Tom Amandes Brandon Ambrose Jo Anderson 上映日期: 1998-4-5 国家地区: 美国 简介 《从地球到月球》是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它借用了著名科幻小说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的纪实小说《A Man on the Moon站在月球上的人》的内容和素材改编而成。

它全景式地描写和反映了围绕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科学活动——“登陆月球”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再现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壮举中的无数。

8.从地球到月球主要内容概括第一章至第四章

《从地球到月球》(De la Terre à la Lune)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28章。小说另有续集《环绕月球》。作品于1865年9月14日~10月14日开始连载于《辩论报》(Journal des Débats politiques et littéraires),同年10月25日出版单行本,后在1868年7月31出版了第一个插图本,插图由de Montaut绘制,Pannemaker雕刻。

该作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尔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巴比康、米歇尔·阿尔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2月1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9.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知识

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阿波罗11号登月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寸乘7英寸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

6次的阿波罗号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嫦娥一号卫星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据悉,欧航局将在2020年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计划在2012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设。计划耗资:约890亿元人民币。

10.月球知识

在茫茫宇宙中,除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外,月亮这颗美丽的星球,是离我们最近的邻居,几十亿年来形影不离地伴随着地球转动,是地球唯一的伴侣。

夜晚,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它千秋万载吐辉播明,为人类驱除长夜的幽暗。

古时候,白昼司光之日,叫太阳;那么夜间播明的就是太阴了。 希腊神话中说,在晚上,当阿波罗到西方去休息的时候,他的孪生妹妹–月亮女神狄爱娜就驾驭着她的银车出来巡行了。

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墨西哥阿兹台克人传颂着月亮女神的神话。 地球到月亮的平均距离大约38400千米,最早人们用三角来测,现在用激光来测量,误差只有几厘米。

月亮的直径为3476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l/4。月亮的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1/14;体积为220亿立方千米,是地球的l/49。

月亮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 月球表面 太阳半径大约是月亮半径的400倍,日地距离是月地距离的400倍。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太阳同月亮差不多大。 月亮绕地球运动,在地球引力影响下,自转和公转周期是一致的。

因此,月亮永远只以半个球面(实际上约占59%)对着地球。还有不到半个月面的部分,它始终背着地球,过去人们没瞧见,一直是千古猜不透的谜。

我们肉眼看到的月球正面的明亮部分,是月面上的山脉高原。月球上最高的山峰高达9000米,比地球最高峰还高;月亮上的暗黑的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

过去人们误以为它们是海洋,取名为“风暴洋”、“静海”等等,实际上那里是月亮早期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岩浆所形成的熔岩平原。 月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坑穴星罗棋布,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也叫“月坑”),在月球正面就有33000多个,这些环形山大多是宇宙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现代科学技术已很发达,人造卫星拍摄的月亮背面照片上,显示了月亮背面也是像正面一样的半球,绝大部分是山区,中央部分没有“海”,其他地方的一些“海”,都是较小的。 在地球上看月亮,有时像镰刀,这叫蛾眉月;有时作半圆,这叫弦月;有时如一轮明镜,银光四射,这叫满月(望);有时全部黑暗,这叫新月(朔)。

月亮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球同地球一样,自己不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而照亮。

迎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个球是暗的。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亮绕地球向东运行而变化,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 自1969年“阿波罗11号”登陆以来,人类已6次登上了月亮。

除了证实那些科学家过去对月亮的测算以外,还有不少新的发现。 阿波罗11号 月亮上的景象是另一番风光:月亮上没有大气,阳光不再散射,昼夜来得突然,黑夜降临,白昼立即消失。

月亮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浮力,氢气球在月亮上飞不起来,降落伞也起不了作用。 月亮上是真空,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亮是一个寂寞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

月亮上没有水汽,天空是永远晴朗的,既没有风、云、雨、雪,也没有雾、雹、霜、露,更没有晕、华、虹、霓。月亮上昼夜温度差别很大,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至-183℃。

月亮表面的重力只有地球表面重力的1/6。一个在地球上重60公斤的人,在月亮上用弹簧秤称,只有10公斤重了。

举重运动员在地球上举重150公斤,在月球上可举重900公斤。在月亮上,人们跑步、跳跃,像电影上的慢镜头那样。

在月亮上仰望星空,白天,天空也是黑黝黝的,星星就像一颗颗明珠似的镶嵌在黑色天幕上,不会闪烁。看到的太阳,也比地球上看到的太阳要明亮得多,耀眼极了。

从月亮上看星星,同地球上看到的情景相似,有东升,也有西落。可是,速度就慢多了。

在月亮上,每个月只能见到一次日出和日落。 在月亮上看地球故乡,那是另一种不平凡的景象:地球仿佛静止不动地悬挂在天空,远距天顶30°,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光芒。

月亮上看到的“地相”,同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一样,也有盈亏的变化,不同的是,在同一日子里,月相和地相正好相反。月亮上看到的“满地”,要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14倍。

那蔚蓝色的地球,美丽极了。由于经常有大气云层遮掩着,很难看清它的真面貌。

几次登月采集到的几百公斤各种月球样品,经过分析,月岩中已发现近60种矿物,其中有6种是地球上尚未发现的。在月岩和月壤中发现有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并发现多种有机化合物,但没有发现生命的存在。

月球的年龄,同地球一样,也有46 亿年。 一、月球的基本参数: 平均赤道半径: ae = 1738000米 平均半径: a = 17374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1.618米/秒2 平均自转周期: T = 27.32166天 扁率: f = 0.006 质量: M⊕= 0.07348*1024公斤 月心引力常数: GM = 4.902793455*1012米3/秒2 平均密度:ρe = 3.34克/厘米3 地月系质量比E/M = 81.30068 离地球平均距离: R = 384400公里 逃逸速度: v = 2.38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120~+150 表面大气压: p = 1.3*10-10帕 二、圈层结构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与地球有着密切的演化联系。

根据对建立在月球上。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