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的基础知识课件

1.如何发挥农村党员村民代表课件

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农村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个分子,如何紧跟党的战略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呢?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一、要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争做学习型党员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实现农村发展的新目标,完成新任务的具体工作主要靠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的干部和每个党员去实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水平、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辩析和解决能力、办事干事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正确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正确的工作思路、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其次要使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才会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要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惟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提高自已。二、要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

党章在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中规定,党员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明确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本质要求。

为能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各项战略决策,使之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农村党员干部要努力找出正确执行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吃透上情。对上级的决策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领会。

通过学习、讨论等方法,吃透其精神实质、科学内涵、核心内容、主攻方向等,并通过对本地情况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梳理,找准与本地工作的结合点,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然后通过“设岗定责”等方法,认真的落实下去。其实,执行就是落实和实施的过程。

党员干部要把做好本职工作当作最大的执行力,认认真真地做好,不折不扣的完成。三、要在创新创业、带领群众实现共同致富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

“十二五”纲要中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还是进一步实现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在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特别是年轻的党员干部不应将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立足自我优势谋发展,努力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新路子。

要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致富本领,带头创新创业,用自己的智慧和诚实的劳动,让自己先富起来,然后在各自的领域中影响他人,帮助和启发他人。四、要在服务群众、廉洁奉公、争做奉献型党员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宗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是因为发展了,就会出现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农村要解决的问题多、要办的事多,这是共性。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发杨无私的奉献精神,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当成大事,先公后私、先人后已,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

在经济上保持自律,不贪不沾。因为群众看干部,既看是不是干事,更看是不是干净。

自己干净了,才会有威信。其次要不怕吃苦。

解决问题、创业干事,不可能一番风顺,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能力和劳力。在工作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时候能站出来、坚持下去,吃苦在前、亨受在后,才能体现先锋模范作用。

再次是不怕受气。由于村民的素质不同,有时党员干部即使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还会存在不被理解的情况。

有时为考虑大局,难免对个别人暂时的利益带来一点损失,村干部被误会、被埋怨、遭反对的事经常发生。对此,我们应有一颗大度豁达的心态,放襟开怀,任劳任怨。

并毫不动摇地坚持把事办成功、做圆满,让结果来说话,或许是最有效的方法。五、要在遵纪守法、服从大局、维护团结统一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需要农村党员干部学会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处事的本领。

首先自己要知法懂法,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掌握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要善于将国法和党纪结合起来去认识、去运用;党员首先要自觉地用国家法律、党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已的言行,带头增强法制观念、组织观念、大局意识。

自觉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在工作上,观点分歧、意见不一是正常现象,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只要组织决定下来的事,就要无条件地维护和执行,不得在背后唱反调、散布违言。

其次要搞好同事间的团结。大家走在一起,共同的目标就是为党工作,为群众服务,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形成合力。

此外,党员干部还要带头讲科学、破旧俗、倡文明、树新风,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活动,反对铺张浪费等恶习,做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先锋模范。

2.党史的知识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

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1日成立以来整个发展过程的全部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党章的不断完善过程、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全部史实的记载.中共党史是政党史,是专史,它研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

其主要内容,一是怎样执政,即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一方面通过宪法和法律把它们变成国家的意志,贯彻到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通过其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团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二是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的队伍的发展、壮大,党的干部的培养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发展,党纪党规的确立和监督、检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等等。扩展资料:历史条件一、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做了榜样,随后马克思主义为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 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四、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五、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标准条件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

中国革命在过去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在以后更需要工人阶级领导。工人阶级将来要发展,要成为人口中的大多数,农民在使用机器耕种之后也变成工人。

最后全体人民都是工人。(我们党历来依靠无产和半无产。)

一切党员必须承认这点。2、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更要为转变到社会主义而斗争,最后要为实现 共产主义而斗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制度的要点另外说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地不破坏私有财产的制度,但社会主义就首先要在工业中然后在农业中破坏私有制。在农业中组织集体农场,这时,只能依靠工人及贫雇农,不能依靠一般农民,只是团结农民。)

一切党员必须具有为党的这些目的而坚持奋斗的决心。3、因此,我们做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是一辈子都要坚持革命斗争。

如果在中途不 能坚持革命斗争,就不能再做共产党员。这种革命斗争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斗争在内,并且还要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进行武装斗争(但不是说要当一辈子兵)。

4、一切共产党员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去进行。因此,一切党员必须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对于党内党外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必须进行斗争。

否则,就不能做一个共产党员。5、一切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公共的利益,即党的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党员的私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即党的公共利益。

一切自私自利的人,不肯为人民牺牲自己的人,都不能做共产党员。(乡村中互助组、互助会、合作社,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方式之一,是半社会主义。

不怕牺牲自己一点,努力为合作社工作,就是社会主义。公营工厂生产竞赛,更是社会主义。)

6、一切党员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勇敢坚决,不能在严重的艰苦的环境中退缩,不能向敌人投降,不能叛变共产党与共产主义。否则,就不能做共产党员。

7、一切党员都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使党与人民建立很好的关系,认真地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并及时地向党反映,把党的政策向人民群众作宣传解释。除开经过批准的少数党员外,每个党员都必须在自己的职业之外,再做一件党的组织或支部所分配的社会服务的工作。

不能这样做的人,都不能做共产党员。8、一切党员为了能够并且更好地履行以上各项,都必须努力地学习,使自己懂得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思想,使自己的觉悟更加提高。

不努力学习的人,是不能做好一个共产党员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历史。

3.党建基本知识

1、广州市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要(A B C )。

2、广州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要( A D )。 3、广州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 A E)。

4、广州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保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军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意见》,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对于推动全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5、提升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力,要( 走出去”:广州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口 )。

6、党政领导干部有哪些情形可不交流或者暂缓交流( 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交流或者暂缓交流: (一)离最高任职年龄不满5年的(属于必须交流的对象,可区别不同情况对其工作进行调整); (二)因健康原因不宜交流的; (三)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纪检监察或者司法机关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四)其他原因不适合交流的。 )。

7、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有哪些情形一般应当进行公开选拔( (一)为了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 (二)领导职位空缺较多,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 (三)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本单位无合适人选; (四)选拔专业性较强职位和紧缺专业职位的领导干部; (五)其他需要进行公正选拔的情形)。

8、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要(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

4.党的农村政策知识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是深化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的阶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阶段。在新阶段,必须保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稳定基本政策,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应当看到,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只有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农民才有爱惜土地的积极性,才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如果随意调整农民的承包地,农民没有经营土地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就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影响农村稳定。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虽然现在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很多,但他们的就业并不稳定,土地还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退路,社会就很难安定。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教训。各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当前的关键是正确看待和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一贯政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适时引导农户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扩大留在农业上的农户的经营规模,使土地资源继续得到有效利用。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建立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只有这样,离开土地的农民才能放心地转出土地。2001年年底,中央为此专门下发了有关通知,对土地流转作出了明确规定。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党在农村改革后形成的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上升为法律,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有了法律保障。广大农村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和有关法律,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目前,不少地方乱占滥征耕地,随意圈地,有的地方征地规模过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完善征地制度是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征地管理,严格控制征地规模。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修改规划,滥征耕地。要抓紧研究政策,修订法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维护广大农民权益、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征用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力武器。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

5.谁有关于农村政策和农村工作基础知识的资料或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是深化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的阶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阶段。在新阶段,必须保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稳定基本政策,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应当看到,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

只有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农民才有爱惜土地的积极性,才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如果随意调整农民的承包地,农民没有经营土地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就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影响农村稳定。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虽然现在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很多,但他们的就业并不稳定,土地还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退路,社会就很难安定。

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教训。各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当前的关键是正确看待和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一贯政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适时引导农户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扩大留在农业上的农户的经营规模,使土地资源继续得到有效利用。

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建立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只有这样,离开土地的农民才能放心地转出土地。

2001年年底,中央为此专门下发了有关通知,对土地流转作出了明确规定。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党在农村改革后形成的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上升为法律,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有了法律保障。

广大农村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和有关法律,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目前,不少地方乱占滥征耕地,随意圈地,有的地方征地规模过大。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完善征地制度是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征地管理,严格控制征地规模。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修改规划,滥征耕地。

要抓紧研究政策,修订法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维护广大农民权益、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征用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力武器。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