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数学上册”旋转“知识点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我们重点了解旋转、平移性质,其次还有一个重点是点的对称变换。本节有配套免费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
1、旋转:将一个图形绕着某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变换叫做旋转。其中,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2、旋转性质
① 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② 对应线段与O形成的角叫做旋转角
③ 各旋转角都相等
3、平移:将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的变换叫做平移。其中,该直线的方向叫做平移方向,该距离叫做平移距离。
4、平移性质
①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② 两个图形的对应边连线的线段平行相等(等于平行距离)
③ 各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5、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① 中心对称:若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O旋转180°,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其中,点O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② 中心对称图形:若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O旋转180°,能够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其中,这个点叫做该图形的对称中心。
6、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若两个图形沿着某条轴对折,能够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或它们成轴对称。其中,这条轴叫做对称轴。
注:轴对称的性质:① 两个图形全等;② 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轴对称图形:若一个图形沿着某条轴对折,能够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7、点的对称变换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4)、关于直线y=x对称
两个点关于直线y=x对称时,横坐标与纵坐标与之前对换,即:P(x,y)关于直线
y=x的对称点为P'(y,x)
(5)、两个点关于直线y=-x对称时,横坐标与纵坐标与之前完全相反,即:P(x,y)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为P'(-y,-x)
注:y=x的直线是过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y=-x的直线是过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2.初中数学平移和旋转的定义与其它知识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平移和旋转》。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是在学生认识了前后、上下和左右,以及简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今 后进一步学习平移和旋转,以及相关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平移和旋转》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并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3个数学活动,来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能真正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学习活动,使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平移的距离。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移动的小船、方格图纸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为了让学生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数学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逐步实现对数学概念和方法意义的建构。
2、多媒体演示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观察、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用生动形象的方式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我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操作发现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可见,学生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在本节课中,理解平移的距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本课中,针对教学难点,教师两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想法同其他人的方法做比较,在理解和采纳不同意见和方法的同时也发现规律。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1、上课开始,教师谈话引入。 “孩子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游乐园里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游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 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2、待学生观察完后,教师接着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都相同吗?请你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对于最后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进行小结。 像上面游乐园中的缆车、滑滑梯、小火车(边说边贴画)那样,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像旋转小屋、大风车(边说边贴画)那样,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情景中,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从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在第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建构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 下列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o”。(课件出示) 设计目的:让学生判断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
活动二: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活动三: 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或旋转的动。
3.九年级数学上册”旋转”知识点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我们重点了解旋转、平移性质,其次还有一个重点是点的对称变换。
本节有配套免费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 1、旋转:将一个图形绕着某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变换叫做旋转。
其中,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2、旋转性质 ① 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② 对应线段与O形成的角叫做旋转角 ③ 各旋转角都相等 3、平移:将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的变换叫做平移。
其中,该直线的方向叫做平移方向,该距离叫做平移距离。 4、平移性质 ①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② 两个图形的对应边连线的线段平行相等(等于平行距离) ③ 各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5、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① 中心对称:若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O旋转180°,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
其中,点O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② 中心对称图形:若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O旋转180°,能够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其中,这个点叫做该图形的对称中心。 6、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若两个图形沿着某条轴对折,能够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或它们成轴对称。
其中,这条轴叫做对称轴。 注:轴对称的性质:① 两个图形全等;② 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轴对称图形:若一个图形沿着某条轴对折,能够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7、点的对称变换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4)、关于直线y=x对称 两个点关于直线y=x对称时,横坐标与纵坐标与之前对换,即:P(x,y)关于直线 y=x的对称点为P'(y,x) (5)、两个点关于直线y=-x对称时,横坐标与纵坐标与之前完全相反,即:P(x,y)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为P'(-y,-x) 注:y=x的直线是过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y=-x的直线是过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4.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是什么
传统教学结构是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或者感悟巩固;“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传授的识得过程与基本的习得过程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的习得与悟得过程发生在课堂. 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悟得是指学生通过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让其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层面得到改变的过程.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通过课堂上的点拨与碰撞,悟有所得,让知识进入认知本体,才能称为素养.悟得是一种意义理解,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智慧,是“道”. 默多克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经营方式……教育是唯一有待开发的领地.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微视频的作用就是提供分解、嚼烂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当然学校提供的网络微视频一定要基于本校学生的心智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慕课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不难追溯其端倪.《周易》“蒙卦”有载:“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源于师生交往的教育,不能开始于“我求童蒙”,而必须开始于“童蒙求我”,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才能志趣相应彼此互动,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揭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我看来,江苏洋思、河北杜郎口、山西新绛的成功经验的内核也就是先学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