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甘肃省地理简图”,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归纳甘肃省自然
(1)西北;祁连;二;西北——东南;黄;兰州(2)大(或显著);温带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暖温;干旱;半干旱(3)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矿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能、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变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
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以上任选三项)。
2.阅读“甘肃、陕西两省地理简图”,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归纳甘肃
(1)位于甘肃西南部的祁连山是青海省与甘肃省的分界线,也是内蒙古高原与柴达木盆地的分界线,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上.(2)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地区在温度带上属于暖温带带.地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四类干湿地区.(3)陕西省的邻省②是山西省,简称晋;③是河南省,简称豫;④是湖北省,简称鄂;⑤是重庆市,简称渝;⑥是四川省,简称蜀或川;⑦是甘肃省,简称陇或甘;⑧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⑨是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简称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选项A.(4)陕西省略图中甲乙两地中间的山脉是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山西省略图中,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此线,此线南北的自然和人文差异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以南地区河流冬季没有结冰现象;以北地区人们冬季喜欢滑冰运动,以南地区人们喜欢赛龙舟活动.(5)甘肃省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环境恶劣;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甘肃省可以发展的产业部门有中医药产业、食用菌产业等产业部门.(6)陕西省丙地区为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这里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问题.故答案为:(1)祁连;一;(2)暖温;四;(3)A;(4)800;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以南地区河流冬季没有结冰现象;以北地区人们冬季喜欢滑冰运动,以南地区人们喜欢赛龙舟活动;(5)中医药产业、食用菌产业;(6)水土流失.。
3.甘肃省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位于东经92度20分-108度42分、北纬32度31分-42度50分之间。平面形态总体为“哑铃”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分布,从文县甘川边界到安西县甘新边界长1655km,最窄处在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北宽仅24km。西南面与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与新疆毗连;北部马鬃山区有一小段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面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小部分与宁夏自治区相接;东面与陕西省相连。国土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0%,川区和沙漠平原区约占40%。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地形地貌
甘肃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在构造上属于鄂尔多斯地台、阿拉善—北山地台、祁连褶皱系和西秦岭褶皱系。境内地形复杂,既有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景观,又有长年葱绿的陇南森林;既有地势高亢、气候寒冷的甘南高原,又有一望无际夏季炎热的河西走廊沙漠平原。省境东南部重峦迭障,山大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为全国著名的泥石流高发区;中、东部大多为黄土覆盖,形成独特的黄土塬、梁、峁密布的地形,水土流失严重;西缘亦为我国黄河西界;南缘漳县、宕昌县北部一带为我国黄土覆盖的最南界;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坦荡,绿洲与沙漠、戈壁断续分布,西南部横亘着高大的祁连山系,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势高耸,气候寒冷,从山顶到山脚依次分布着现代冰川、多年积雪、森林、草原,为走廊和北部沙漠戈壁水资源形成区。北部地面起伏不大,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作用显著,戈壁广布,为内蒙高原的西端。除陇南部分谷地、疏勒河下游谷地较低外,大部海拔都在1000m以上。总观全貌,本省地形实为一个山地型的高原。
4.关于甘肃临夏的地理知识
积石山脉高,4636米达里架山是全州最高点。积石山脉系祁连山脉延伸部分,西坡较缓,山脚高,东坡较陡,山脚海报2600米~2750米。
太子山脉古称太峙山、露骨山,系秦岭北条大山西延部分西段,是州境内南部东西走向天然屏障界山,海报3000米以上山峰三座,公太子山(4162米)、母太子山(4332米)、乃旺岗(4304米),平均海拔3000米,总长74公里,海报2600米以上的过渡带遍布次生林和多种中药材材资源。山体高大阴山面宽,对州内南部气候影响巨大。位于阴山的临夏县铁寨乡新发村年降雨量达1030毫米,是全省最大降水点。
5.(2006
(1)根据甘肃省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甘肃省和青海省的分界线为祁连山;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河西走廊为祁连山脚下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受地形和河流流向的影响,呈条带状分布.
(2)结合图中年等降水量线和一月份0°C等温线分布可以判断,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南端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在温度带上属于暖温带.河西走廊在干湿区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3)结合甘肃省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农业、工矿业、交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
故答案:(1)西北 祁连 二 西北–东南 黄 兰州
(2)大(或显著) 温带大陆性 亚热带季风 暖温 干旱和半干旱
(3)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矿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能、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
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变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挤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
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推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以上任选三项
表述逻辑性: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6.甘肃的地理概括和风土人情
甘肃(Gansu Province),简称甘或陇,位于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1]
甘肃地处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地控黄河上游,沟通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通陕西,南瞰巴蜀、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西北出蒙古国,辐射中亚。甘肃省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4.72%。全省总人口为2763.65万人,常住人口2553.9万人。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2]
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2014年,甘肃省GDP达6835.27亿元亿元。经过建国以来的开发建设,甘肃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全部内容可见百度百科
7.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2.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9km,南北宽530km,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