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的定义是什么
知识的定义 知识到底是什么,我国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博弈圣经》中知识的描述是“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知识的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2.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是什么
知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有了知识人类才能不断发展。
知识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知识的概念
1.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得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罗伯特⋅格兰特指出,尽管“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2. 从类型学看,知识可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20世纪50年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学大师迈克尔⋅波兰尼(卡尔⋅波兰尼的弟弟)发现了知识的隐性维度,并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3.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item/知识/74245?fr=aladdin
3.知识包含内容知识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内容,
在讨论广义知识的分类之前,先必须简述有关知识的定义。
知识历来是哲学中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故我们常见的有关知识的定义是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在我国教育类辞书中流行的知识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或者更具体:“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就它反映活动的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这两个定义都是根据哲学认识论中的反映论给出的,强调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持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家反对研究人脑中的内部状态,自然不会研究知识。
由于20世纪50年代前,心理学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所以,在心理学辞书或教科书中很难找到知识的定义。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 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4.以知识的重要性为题的议论文内含排比比喻对比
帕斯卡尔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整个宇宙。”人因思想而伟大。但是思想却因知识的不断深入走得更远,知识就是对思想的提升,而思想的提升是知识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之一。
有一位教授就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人一定要口蜜腹剑,口蜜就是要善于表达言辞,而腹剑就是肚子里一定要有知识有内涵,所以知识对一个人乃至这个人的一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既是对人思想的升华又是对人内涵的提高。
这个世界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深埋于心的梦想,二是牢记于脑的知识,既然知识是别人抢不走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知识其实已经成为了我们奋斗下去的力量,资本和筹码,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一样,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