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重庆的人文·历史·风俗等常识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奴、宾、共、(rang)、(dan)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
相传夏禹王分华夏为九州,梁州所属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郭沫若先生对此有诗赞曰:”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
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连同远古巴国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国建都,重庆在历史上就有三次成为国都。
2.重庆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 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 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奴、宾、共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 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 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 族联盟,统称“巴”。相传夏禹王分华夏为九 州,梁州所属就有“巴”。
在甲骨文中,也有关 于“巴方”的记载。郭沫若先生对此有诗赞 日:“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
从“巴”到 “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周慎靓王五 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
秦始皇二 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 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
魏晋南北朝 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 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 绕城,改楚州为渝州。
这就是重庆简称“渝” 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 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 渝州为恭州。
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 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 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 府。 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 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 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 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 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
抗日战争 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 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 “陪都”。 连同远古巴国的建都、元末明玉珍 的大夏国建都,重庆在历史上就有三次成为 国都。
3.重庆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重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工业基地,水陆交通枢纽和历史文化名城,至 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12世纪的春秋时代,这里是巴国的首府。战国中 期,秦灭巴国后,在此设巴郡。
到了隋代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改名渝州,至今重庆 仍简称“渝”。1189年,宋光宗赵淳早年驻守渝州,在此先封为恭王,后又继帝 位,为纪念他的“双重喜庆”,便改名为重庆府。
迄今,得名已800多年。古代的 重庆,一方面是区域军政中心;另一方面凭借长江、嘉陵江之水,舟楫便利的水运 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成为水陆交通中心和商业繁荣的区域经济中心。
明清时代,重 庆成为“商货出入输汇”、“四方商贾辐辏”之地,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物资集 散地。 1891年重庆辟为通商口岸,设立海关,航运、商贸、金融及加工业等日趋兴 盛,沟通了中国大西南、长江上游地区与外界的联系。
1927年,重庆设为“特别 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于1937年将政府西迁至重庆,沿海工业也纷纷内 迁。
1940年重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陪都”,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活动的中心。 1945年,毛泽东携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谈判,建立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初期,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 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撤销直辖市,归四川省管辖。
1954年至1958年,国家对重庆 实行计划单列体制。 60年代中期,重庆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投资区,成为全国重 点工业基地。
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重庆作为首批经济体制改革的 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赋予省级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20世纪90年代国 家实施长江开发战略,重庆和万县、涪陵承担了三峡库区建设的繁重移民任务。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 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它是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我国第 四个中央直辖市。
4.重庆人身边的民俗文化资料
重庆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
汉族风情基本与四川一致。川剧绝活:喷火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四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 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
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
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
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
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巴渝文化代表:川剧(变脸、喷火、巴剧、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
苗族、土家族和其他地方的也大致相同。
5.历史问题解答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奴、宾、共、(rang)、(dan)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相传夏禹王分华夏为九州,梁州所属就有”巴”。
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郭沫若先生对此有诗赞曰:“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
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
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涪都”。连同远古巴国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国建都,重庆在历史上就有三次成为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