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的文言知识点

1.诗三首的文言知识

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所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 1.古今异义词 (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

(3)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2)名词用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3)名词用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弹琴。

书,读书) 或棹孤舟(棹,划) (4)意动用法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2.高一必修二所有要背的文言文重点语句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 氓》“总角”出处;“信誓旦旦”出处.)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采薇》句式对偶;以乐景写哀)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4、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芙蓉》)6、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8、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10、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3.高分悬赏高中几篇文言文知识总结

一、《诗经-卫风-氓》鉴赏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

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

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

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

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旦”地假忠诚。 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

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

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 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

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

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

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

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

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本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不是很清楚吗?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不是如在目前。

4.《涉江采芙蓉》原文

作品原文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作品注释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6年版)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③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 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 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⑧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⑨还顾:回头看。 作品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 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 乡。

5.孔雀东南飞的文言知识点,全的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仕宦于台阁 (名词“仕”作动词;任官)

2头上玳瑁光 (名词“光”作动词;发光)

二、名词作状语

1孔雀东南飞 (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

2手巾掩口啼 (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

3卿当日胜贵 (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

4晚成单罗衫 (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

三、动词作名词

1留待作遗施 ( 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四、形容词作动词

1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

五、使动、意动用法

1足以荣汝身 (“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

2以此下心意 (“下”名词使动;使—-委屈)

3戒之慎勿忘 (“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特殊句式:

1.汝是大家子 (判断句)

2.何言复来还 (宾语前置)

3.仕宦于台阁 (状语后置)

4.今日被驱谴 (被动句) [以“被”为标记]

5.为仲卿母遣 (被动句) [以“为—-所”为标记]

一词多义:

为 为诗云尔(做;动词)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时时为安慰(作为;介词)

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

相 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登相许和(代“他”;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

相见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

儿已薄禄相(xiang 相貌,名词)

且 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自 自可断来信(既;副词)

本自无教训(是;副词)

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

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

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

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

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何 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

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谢 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

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

多谢后事人(劝告;动词)

若 今若谴此妇( 如果;连词)

腰若流纨素(像;动词)

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

意 何意出此言(料想;动词)

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词)

迎 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不足迎后人(送给;动词)

结 结发同枕席(系;名词)

既欲结大义(结交;动词)

严霜结庭兰(凝聚;动词)

遣 为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娘家;动词)

十七遣汝嫁(送;动词)

县令遣媒来(派;动词)

会 会不相从许(当然;副词)

于今无会因(会见;动词)

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怜悯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感吾区区怀 古义:真挚的情义 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通假字:

吾今且报府 (“报”通“赴”)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

槌床便大怒 (“槌 ”通“捶”)

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

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

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6.《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抄九首》

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作品注释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6年版)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bai: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③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du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

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

爱情或夫妇zhi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⑧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⑨还顾:回头看。

作品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

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dao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

乡。

7.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理解

1、诗人为何忧伤?: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译文:踏过江水采撷那朵莲花,淌入沼泽摘下一支兰草。擎着它们不免思量,要送给谁呢?心中的那个人在遥远的地方。

想起那个人,觉得长路漫漫无可期许。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只能抱一怀愁绪孤独老死。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