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知识的语句
知识是心灵的眼睛(德雷克斯)
知识是心灵的活动(本·琼森)
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丹·伯斯特)
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韦伯斯特)
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叙利亚)
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日本)
少量的常识,当得大量的学问(英国)
人们常说,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爱献生)
人无常识,百事难成(哈利法克斯)
常识很少会把我们引入歧途(爱·扬格)
常识是人类的守护神(歌德)
常识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的通情达理(切斯特菲尔德)
常识是本能,有足够的常识便是天才(肖伯纳)
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一、教学重点: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
二、字词教学 啁啾(zh uji ) 臆(y )断 饶(r o)有兴味 迥(ji ng)然不同 毋(w )宁 翌(y )日 愕( )然 窒(zh )息 宽宥(y u) 笃(d )信 嗣(s )后 门枢(sh ) 悠(y u)扬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然:以后。
(书面语)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 由此可见: 。
学生讨论后明确: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说明:这一段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点拔。) 学生讨论后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
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
“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句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阀迹脆克诒久错勋氮魔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间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的,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避免了知识愈多,愈显得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蝉发声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蝉的发声,充分表明蝉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
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三、能力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四、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备课资料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颖慧(yǐng) 臆断(yì) 宛然(wǎn) 迥然不同(jiǒng) 惊诧(cháà) 牛犊(dú) 一幢(zhuàng) 匣子(xiā) 惊愕(è) 门枢(shū) 毋宁(wú) 蟋蟀(xī shuài) 嗣后(sì) 折断(zhé) 窒息(zhì) 笃信(dǔ) 二、形似字正音组词 三、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四、词语解释 夸。
3.关于学习的句子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以人为师能进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生命有限,学问无涯。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学到知耻处,方知艺不精。 到处留心皆学问。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
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朋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读书的名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培根(英国)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国) 4.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
—培根(英国) 5.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培根(英国) 6.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培根(英国) 7.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培根(英国 8.读书使人充实,谈话使人敏捷,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严,修辞使人善辩,逻辑使人谨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9.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 您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 好(8)不好(3) ~蔚蓝色的梦~ 2009-02-14 11:33 检举。
4.《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主要内容100字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字音 臆(yì)断 迥(jiǒng )然 啁啾 (zhōujiū) 喈喈( jiējiē ) 翌( yì )日 毋宁(wúnìng ) 门枢(shū ) 铰链(jiǎoliàn ) 嗣后(sì) 阐(chǎn)释 臆度(duó) 宽宥(yòu ) 笃(dǔ)信 窒(zhì)息 幢(zhuàng) 形近字 乏(fá):贫乏 疲乏 泛(fàn):空泛 泛滥 词语解释 颖慧:聪明(多指少年) 生性:从小养成的性格、习惯 聊以自娱:姑且用来自寻乐趣 臆断: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驱使:指推动 见识:指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门枢:门上的转轴 茫昧:模糊不清 阅历: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嗣后:以后 知悉:知道 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阐释:阐述并解释 故此:因此,所以 声言:公开地用语言或文字表示 臆度:臆测,主观地推测 文学常识: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早年入修道院学哲学和宗教。
1581年入比萨大学学医。历任比萨大学、帕多瓦大学教授。
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通过实验,推翻了向来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因而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1632年发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对话》,反对特勒密的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了地动说,次年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此后他完成了《两种新科学的对话》。
他主张:自然之书以数学特征写成。强调只有可归结为数量特征的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重量、速度等的客观存在,却否认色、香、味等物质属性的客观性。
1980年罗马教廷宣布消除对伽利略的审判。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的伽利略坦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本身就显得新颖精辟,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二)结构分析 第一段:作者首先指出自己的一个重要发现的根据是“长期的经验”,可见有大量事实可作佐证。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从前有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第三段:开头一句承前启后。交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整体感知1、重点段落分析 第二段,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紧紧扣住开头一段所写的“发现”,具有强烈的论证效果。2、重点语句点拨 (1)“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该受到宽宥的”,这句话涉及到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恰恰是他天文知识丰富的反映,他一定是运用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从多方面对彗星的成因进行探讨,但发现一切解释都不能尽如人意,从而感慨自己的无知。作者认为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形成之因“应当受到宽宥”,显示了他的坦然,不以无知为耻。
(2)“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作者充分估计到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不能揭开一切的奥秘。3、主题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4、写作特点1、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文章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用例颇为典型。
叙说这个事实时,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故事出于说明的需要,始终突出知识愈多愈感无知的一面,但在许多细微之处也有精心的考虑:如开头交代他“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他的无知,比如不知笛、琴,提供了恰当的环境依据;尽力写出琴、笛的形象特征;充分表现了故事主人公的孤陋寡闻和强烈的好奇之心;细腻地写出他的探索行动,如对蝉的全方位研究,显示了他急于摆脱无知状态的心理状态,等等。
构思寓言式故事,借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是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阅读全文,读者能始终保持着浓烈的阅读兴趣。
(2)文章新颖迭出,安排巧妙。文章突出故事中人物自我感受与客观实际的矛盾,大量使用“然而”“但”“可”“(却)又”等关联词语,写这个人自认为懂得了声音或乐音的发音方法,而实际上又有新的问题在前面令他困惑。
从根本上说,作为文章主体的第二段,层次之间的过渡都体现了一种转折关系。5、体验拓展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对某市一所中学初三(3)班49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自己求过或家长帮助求过护身符的占96%;经常到网上占卜浏览的占34%;相信命由天定的占11%;相信自己的幸运花、幸运石、幸运数字一定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占78%…… 材料二 在某搜索网站输入“占卜”二字,可检索到34.4%万个网页;输入“星座”二字,可检索到267万个网页。从搜索结果看,占星奇缘、十二星座解说、北斗星易学书、周公解梦等内容充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