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奴隶社会的五件历史大事和封建社会的十件历史大事,要详细一点
奴隶社会:
1、夏启称王。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国家工具(军队、监狱)等君权制形式产生。
2、鸣条之战。 商(汤)取代夏(桀)
3、盘庚迁都。
4、牧野之战。 周(武王 )取代商(纣王)
5、周幽王烽烟戏诸侯。 戎狄乱华,历史进入东周时代
封建时代:
1、秦始皇一统六国称帝
2、汉武帝北伐匈奴
3、宦官外戚引发“黄巾之乱”
4、魏晋南北时期 五胡乱华
5、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6、宋高宗迁都临安(杭州)
7、成吉思汗横扫八方
8、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
9、鸦片战争
10、1921年中华民国成立
2.帮我总结一下高中历史的知识点 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人物 意义 映象
一、梭伦改革1.背景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导致雅典政局的动荡⑵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他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⑶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2.贵族:平原派,工商业:海岸派,平民:山地派3.前632年,雅典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卫城一度被占领4.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5.内容⑴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六一汉”),规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额,制定遗嘱法⑵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并享有不同权利及义务⑶建立“四百人会议”国家权力由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组成,设立公民陪审法庭⑷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农业,促进手工业发展,改革币制,改革社会习俗6.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7.克里斯梯尼深化改革8.影响⑴积极①促进雅典城邦经济的发展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⑵局限性①扮演了“调停者”,带有“折中”色彩②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③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④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二、商鞅变法1.背景⑴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春秋)和推广(战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⑵政治上,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形成⑶军事上,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各诸侯国都争相增强国力⑷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指导思想⑸秦国统治者受到刺激,决心奋发图强2.主要改革和变法⑴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②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⑵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保护农业;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影响:魏国率先强盛起来②楚国吴起③秦国商鞅:秦国各方面处于落后状态3.时间:前356年4.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5.内容⑴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原因生产力低下;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商人,防止其增加经济实力,勾结诸侯,参与政治,形成割据势力;避免土地兼并严重,缓和阶级矛盾后果: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统一度量衡⑵奖励军功,加强集权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②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④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⑤“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⑶改革社会风尚习俗6.影响⑴积极①在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②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⑵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7.成功的原因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⑵得到统治者的支持⑶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⑷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⑴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北魏都城:平城⑵社会矛盾日益激化⑶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⑷冯太后和孝文帝热衷推崇汉文化⑸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2.内容⑴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②推行均田制意义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设立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取代了宗主督护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⑵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②经济上,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③军事上,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⑶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影响⑴北方经济的繁荣和复苏农业:齐民要术;手工业:青瓷⑵政权封建化的加速,促进了北魏封建化的过程,顺应了历史潮流⑶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⑷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⑸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武则天后期)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⑵三冗二积局面的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二积:积贫、积弱⑶庆历新政失败,变法迫在眉睫庆历新政: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2.内容⑴富国之法目的:富国作用: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募役法),市易法(设置市易务),方田均税法,均输法⑵强兵之法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作用: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⑶取士之法作用: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到舆论作用,进一。
3.影响中国的十大历史事件
影响中国的十大历史事件;
1、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隋朝中国科举制度的确立
4、唐朝安史之乱
5、明朝的建立及郑和下西洋
6、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8、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抗日战争的胜利;
10、新中国的建立;
4.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提纲
第六单元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
第一框:社会伴我长大
1、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作为社会的成员,就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一旦脱离社会,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社会为个人提高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我们一出生,就在家庭中成长,扮演着家庭成员的角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走进学校,学生成为我们扮演的新角色,学校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我们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同时,我们又社会在特定的社区中,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因此,父母,老师,同伴和传媒对我们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什么是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的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4、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
5、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一方面,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在社会中,有不同的镜子,个人需要借助这些社会镜子,通过与别人的比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来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应该正确地区别、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鉴于个人的能力、水平以及评价尺度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可能参差不齐、不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自己应该学会正确地对待这些评价,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但又不盲从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人云亦云。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弱项、劣势,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强项、优势,全面地、正确地看待自己。
6、“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社会生活。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第二框:成长中的自我
1、自我的意识(定义)- 对自身情况的自觉的认识
2、表现:生理 、心理、品德 、社会四个方面。
※3、健康的自我是在社会中塑造的。中学阶段(青春期)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
※4、青春期健康自我意识特征是自尊、自强、自立、自律,能够明辨是非,准备担负社会责任。
6、为什么说中学阶段对我们的未来特别重要?
中学阶段不仅是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人格发展、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关键期。而健康的人格、健康的自我意识乃至健康的自我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贡献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中学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品质与健康的自我意识与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立足于社会、走进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阶段对于我们的未来特别重要。
5、鲁滨孙故事的启示
故事说明,从根本上说人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健康的自我,而健康成熟的自我意识是以正确认识自己为基础的。
5.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哪些
1950 抗美援朝
1951-1952 整风运动 “三反”“ 五反”运动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1953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中共八大
1957-1958 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扩大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59-1962 庐山会议 反右倾斗争发动 三年自然灾害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1962-1965 七千人大会 国民经济调整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6 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工作开始
1982 中共十二大
1987 中共十三大
1989 十三届四中全会
1992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香港回归
1999 澳门回归
2002 中共十六大
2007 中共十七大
2008 北京奥运会召开
6.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个朝代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1)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这是秦朝时期很重要的内容,有可能会出现简答题。
(2)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汉朝有很多政策和制度是继承了秦朝的,但是也有一些自己的创新,要注意比较。文景之治是历史上有名的时期,和贞观之治同等重要。
对于文景之治时期采取的措施及历史意义要好好掌握,最好把贞观之治和文景之治作个比较,可以从背景,具体政策,措施,意义方面来比较。 (3)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在位时的政策和措施要掌握,并且要掌握对汉武的的评价。
评价的时候要客观,公正,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评价。 西汉的强盛要注意和唐朝和康乾盛世做比较。
这是一个很大面的题,出现简答的机会比较大。而且这是一种对综合能力的考察,需要在综合复习的时候进行整理,尤其是在初步复习完整本书后要从宏观上把握一下一些大的方面的总的相通性和相异处。
(4)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改制,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到什么程度,具体有哪些表现要记住,最后为什么会失败,主要是因为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还有很多很细节的原因,需要在结合具体措施具体来分析。 王莽改制的内容也很重要,要熟记!很多学校往年考过王莽改制的内容,失败原因和背景! (5)魏晋南北朝 这时期的内容可以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时间大家自己掌握。
但是并不代表这部分的内容不出题。出一些细节上的题还是很有可能的! (6)隋唐五代 这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有很多重要历史制度。
采取了很多重要的政治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也发生了安史之乱。需要仔细复习,重点复习。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是重点内容,要和文景之治进行比较,上面已经说过,不再罗嗦!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也要好好掌握! 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两税法是历史上一次很有名的税法改革。对于背景,内容,意义一定要完全记住! (7)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要熟记!最有可能出简答题,关于统一及影响,往年很多学校出过! (8)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 这是很重要的制度,往年很多学校出过题。
最有可能出名次解释题。 (9)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很有可能会问清代的疆域是如何奠定的?这就需要从很多方面来回答!比如平定准格尔叛乱,土尔户特部回归,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等。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简答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还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在大纲里面都有,在此不做仔细分析,有机会会和大家继续讨论,给大家提供更多参考性意见。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