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理论
/shxs/yjswk/t20040922_2840.htm 当代中国居民消费分化的社会学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也日渐多元化。
与此同时,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差距也越来越大。消费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结构分化的状况,而且,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体系的不健全,与特定阶层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制度化的和非制度化的收益并不都能在收入中体现出来,一些人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消费却不一定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消费的分化要比收入的分化更大。
当前,在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情况下,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表现方式,其阶层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而我国社会分层研究一般比较关注不同社会阶层在教育、收入等方面的分化,对消费分化的关注还比较少。
因此,本研究主要对消费与社会阶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里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社会阶层不同,其消费有何不同,也就是说消费的分化在多大程度上与社会分层结构是一致的,消费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结构分化态势;二是阶层地位及其他社会因素怎样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消费。不考虑社会地位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解释力,本研究对影响消费的社会结构因素进行探讨也有利于深入认识当前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研究借助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理论分析框架,结合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社会分层框架,根据中国的现实,提出了消费与阶层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和操作化指标。在布迪厄的分析中,阶层场域是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决定的社会空间,在本研究中则是以职业地位为基础的、由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决定的社会空间,这三种资源内涵上与布迪厄的三种资本略有不同。
本研究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当前我国分层次的等级消费已经形成,社会成员的阶层地位越高,消费水平也越高。由于消费行为的复杂性,个人消费不仅受这种职业分层体系的影响,还受到收入、教育以及体制因素的影响,不同职业地位的消费差别可能是收入差别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与职业地位相关的资源占有方式引起的,所以对于影响消费的因素,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的。
本研究从逻辑上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其次,回顾和梳理西方消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参照消费与社会阶层关系的理论判断,建立本研究的消费分析框架;接着,在后面的三章中利用社会调查数据,分别从消费支出、消费方式和耐用品消费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验证上述理论判断是否正确;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对中国消费问题的解释及政策建议。具体地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序言,主要说明所选择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回顾了当前消费研究的现状,明确了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及其定位,并对本研究要使用的深圳调查资料作了说明。
第二章主要是梳理社会学中关于消费与阶层之间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本章首先介绍了马克思、韦伯、凡勃伦、西美尔四位经典点理论家对消费与分层关系的理论论述,其次介绍了消费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如布迪厄的消费分层理论等,对消费社会学理论演进的脉络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在前面社会学家对消费与分层关系的理论基础上,特别是参照布迪厄的理论分析以及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现实,提出了一个消费与阶层关系的解释框架和本研究的基本假设,确定了本研究中的因变量(消费支出、消费方式、耐用品消费)及影响这些因变量的各自变量(收入、教育、户籍身份、是否享受养老、医疗保障等)。 第四章论述了社会阶层与消费支出的关系。
从消费支出看,地位较高阶层的消费支出水平也比较高。市场力量和体制因素共同影响着不同阶层的消费支出,住房支出受住房福利制度的影响较大,在控制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后,阶层地位高者住房支出并不高,但各阶层在总支出上却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化趋势,阶层地位高者总支出水平也比较高,因此,消费支出差别在很大程度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结果。
第五章分析了社会各阶层消费方式的分化。从外出就餐的餐馆类型、交通工具的使用、住房条件、工作与闲暇、服务消费等各个方面看,地位较高的阶层,如干部、企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其消费水平也高,阶层地位较低的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其消费水平相对也比较低,消费方式的阶层分化很明显。
第六章分析了社会阶层与耐用品消费的关系。研究发现,阶层地位越高,耐用品消费越多,较高社会阶层如干部、企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与较低社会阶层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消费差距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制因素如户籍制度、养老、医疗保障的不同引起的,体制因素对较低阶层耐用品消费的影响较大。
第七章,首先在前面三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与社会阶层关系的基本结论,。
2.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消费的相关知识说明应怎样提高我国信息消费水
从影响消费水平的角度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政府要扩大就业,完善分配制度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居民收入。
2.未来收入预期对消费也有影响。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3.消费心理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应鼓励人民树立健康的消费心理,合理消费。
4.另外经济政策也有很大影响。要提高消费水平,从长远来看,不断发展经济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
在短期内,国家可以调整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影响消费。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为什么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1、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2、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实现生产的目的。
3、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或多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有利于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4、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质量,提供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4.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理论知识(文献、资料)
大学生的消费误区及其对策探讨(3)
(五)对社会环境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种分配方式的产生,部分家庭先富了起来。这些富裕家庭的消费方式对传统的消费观念有很强烈的冲击,也容易导致极端享乐、摆阔、炫耀等不科学的消费观的产生。80后的大学生容易模仿这种不良的消费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科学消费观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从社会动机的角度分析,社会动机是由社会需要引起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社会需要也向前发展,由其决定的社会动机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80后大学生处在社会改革时代,产生了多种社会需要,有物质的也有文化精神的。他们的多样性的消费需要引起的消费动机是推动其产生各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其次,从社会态度的角度分析,态度对行为有导向功能。8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态度,引导他们采取相应的消费行为。大多数大学生在生活消费时理性地选择有价值的、实用的事物,但少数人则追求奢侈、浪费、炫耀。最后,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分析,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80后的大学生由于学习的大多都是理论知识,没有完全涉入社会中,因此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知不够清晰,不能以正确的社会认知引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不能全面地分析利弊、合理科学地看待问题,出现盲目、不自觉的消费方式。
三、对策
(一)掌握消费知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1.掌握消费知识。消费也是一门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很广,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大学生文化修养虽然比较高,但对于消费知识却缺乏系统了解。因此,80后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而且还要提高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享受力。一是加强大学生消费行为教育。通过组织专门培训或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熟悉消费方式、掌握消费心理等相关知识,从而建立合理的消费道德和消费期望;二是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和鉴赏等实践活动;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 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消费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自觉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2.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科学的消费观是指人们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理念。科学的消费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理性,表现为会花钱;二是能够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消费;三是根据收入来源,量入为出。[3]
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与其价值观密切相关。要树立科学的、健康的消费价值观,一是要正确对待消费。这就要求80后的大学生在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确立正确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明确消费的目的,处理好创造与享受的关系,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做到一切从自己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的条件出发,转变不切合实际的、超越现实可能性的消极消费观念。同时用科学的消费观念指导自身的日常消费活动。二是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既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基本工具,也是衡量人们贡献大小的一种价值尺度。正确的金钱观就是对金钱的追求方式必须规范、合法,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不能把金钱看成是万能的,金钱可以创造幸福,也会带来烦恼。80后的大学生只有正确地对待金钱,才能科学地支配金钱,真正成为金钱的主宰者,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二)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
1.加强消费心理教育。消费心理教育对80后的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行为至关重要。首先,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的消费心理教育,从小培养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合理消费,不能随心所欲,乱花钱;其次,学校应设立相关消费心理的教育课程,丰富学生的消费理财知识并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完善的消费心理。2.增强自我意识。80后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的末期,他们对自我的关注日益强烈,渴望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在消费过程中容易一味地追求新奇、独特,力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不仅要增强自我意识,而且还要有结合实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目的,进行合理的消费。
5.运用消费的相关知识,分析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措施
提高消费水平,主要要提高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首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讲,谷贱伤农,所以发展生产的同时,为不伤害农民的利益,要同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即保证原来的既有产量,富余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方面。
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政府的粮食采购及价格限制政策会影响农民的收益。还有政府的转移支付,也能切实提高农民的收益。
在现今,通胀严重的背景下,提高收入并不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唯一标准。因为从购买力评价学说看,商品总的消费金额,并不能实际反映消费水平。应该看既定金额能购买的商品数量,所以,还有加大调控通胀的力度,使消费在质而非量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