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合唱类基本常识
合唱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声部的数量没有规定,一般有四个声部。多为男高音区,男中低音区,女高音区,女中低音区。
扩展资料: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1、音域宽广。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
2、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
3、力度变化大。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媲美的。
4、音响层次多。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化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
5、表现力强。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不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不论任何情绪、不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唱
2.和声理论知识
和声理论基础知识 音程是指两个音之间的距离,音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和声音程,两音同时发出;另一种是旋律音程,丙者先后发出。
音程距离以“度”来计算。按照谱表上的音级关系,构成音程的两音之间包含几个音便称为几度。
例如:C1—C1为一度;c1—d1包含两个音,叫做二度;c1—f1包含四个音,叫做四度;c1—b1包含七个音;叫做七度。 二.单音程和复音程 八度以内的音程叫单音程,超过八度的音程叫复音程。
复音程在性质上与单音程相同,是单音程的高八度扩充。 例如:九度是二度的八度扩充。
十度是三度的八度扩充。其余类推。
三.音程的性质 音程除了在度数上有差别外,在性质上也有不同。 例如:c1—d1是二度,c1–#d1也是二度。
但前者包含两个半音,叫大二度,后者包含三个半音,叫增二度。 音程按性质划分共有七种: 纯音程 有纯一度、纯四度、纯五度和纯八度。
大音程 有大二度、大三度、大六度和大七度。 小音程 有小二度、小三度、小六度和小七度。
增音程 将各种纯音程和左音程扩张一个半音的音程。 减音程 将各种纯音程和左音程缩小一个半音的音程。
倍增音程 将增音程扩张一个半音的音程。 倍减音程 将增音程缩小一个半音的音程。
虽然从理论上讲,有倍增音程的倍减音程,但在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中很少使用这类音程。 熟记C大调音阶中的各种自然音程(即没有升降记号的音程)有助于计算加入升降号之后的音程。
熟悉了各种自然音程的性质之后,可进一步掌握加入升降号的各和音程。加紧入升号或降号后,音程或被扩张或缩小, 因而音程的性质便会改变。
下面的图表显示了音程变化的级进关系。二三六七度有六种音程,四五八有五种音程,从左往 右为由窄到宽的关系,每一级之间相差关音。
二度 三度 1 2 3 4 5 6 六度 / 倍减音程—减音程—小音程—大音程—增音程—倍增音程 七度 / 四度音程\ 五度音程 》— 1 2 3 4 5 八度音程// 倍减音程—减音程—纯音程—增音程—倍增音程 上图所示的音程变化关系的特点是:级数越大,音程越宽;级数越小,音程越窄。 掌握了上述的音程计算方法和,任何复杂的音程均能识别,但是,必须知道,不要忽略用耳朵识别各种音程及各弦的能力的培养。
初学者应该通过乐器(如键盘乐器)来熟悉和种音程的音响。仅仅学会计算,只能对音乐才能的发展提供有限的帮助。
四.音程的协和度 音程的协和与不协和主要体现在和声音程方面。 传统理论将各种音程的协和度分为三类:1.协和音程,包括各种纯音程;2.不完全协和音程,包括大三、小三、大六和小六度。
3.不协和音程,包括大二、小二、大七、小七以及各种增减音程。 现代和声理论对音程协和度的认识双有了新的发展。
例如:当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理论家文森特*佩尔西凯蒂(Vincent Persichetti)在他的著作《二十世纪和声》(TWENTIETH CENTURY HARMONY)中,对音程协和度的划分更加细致,分为六个级别: 开放的协和—–纯五度和纯八度 中性 ——-纯四度 柔和的协和—–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 轻度的不协和—–大二度和小七度 尖锐的不协和—-小二度和大七度 性质游移、不稳定—-三全音(增四和减五度) 人耳对音程的感受是: 音程越不协和,其紧张度就越高。 这就是说,音响的紧张度与音程的协和度密切相关。
第二章 和弦及和弦的字母标记 一. 和弦的构成 和弦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结合而成。和弦通常由三度叠置而成。
现代音乐使用的基本和弦有五种:三各弦,由三个音构成的。 七和弦,由三个音构成的。
九和弦,由五个音构成的,十一和弦,由六个音构成的,十三和弦,由七个音构成的。 和弦的基础音叫根音,其余的音根据它与根音的音程度数关系而得名。
以十三和弦为例:各和弦音由下到上分别称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九音,十一音,十三音。 二. 三和弦的种类 三和纺有四种:(各音程均由根音向上计算) 大三和弦 由大三度和纯五度构成 小三和弦 由小三度和纯五度构成 增三和弦 由大三度和增五度构成 减三和弦 由小三度和减五度构成 左三和弦与小三和弦是协和和弦,因为这两种和弦均音程构成。
增三和弦与减三和弦都是不协和和弦,因为这两种和弦 中有不协和音程增五度和减五度。 三.七和弦的种类 七和纺是以三和弦为基础再加入七度音构成。
常见的七和弦有以下几种: 大三和弦+大七度:大七和弦 大三和弦+小七度: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 小三和弦+小七度:小七和弦 小三和弦+大七度:小大七和弦 增三和弦+小七度:增五度的属七和缡经 减三和弦+小七度:半减七和弦 减三和弦+减七度:减七和弦 各种七和弦里都含有七度音程,因而都属于不协和和弦。 以七和弦为基础还可以构成九和弦、十一和弦和十三和弦。
三. 附加音和弦 我们已经知道,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都 是协和和弦,有时为了提高它们的紧张度并获得和弦色彩的变化,常在这两个和 弦里加八一个或两个和弦外音,这的外音叫做附加音。常见的附加音按其与根音的音程关系看有大六度和大二度。
还有一种附加纯四度的和弦,四度音在和弦中大多作为延留音使用。如果在和弦中加八了四度音,。
3.和声知识在那里有
[音乐常识]和声基本知识资料:适合音乐入门及和声提高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下午 05:571. 大小三和弦、大小调中的主、属、下属和弦 西方古典音乐体系的和声基础是三和弦,三和弦又以大小三和弦为最基本。
三和弦是由三个音组成的,分别被称为根音、三音和五音。而和弦的性质,则是由根音、三音和五音之间的距离(及音程),来决定的:根音和三音之间是大三度,三音和五音之间是小三度的,被称为“大三和弦”。
根音和三音之间是小三度,三音和五音之间是大三度的,被称为“小三和弦”。 西方古典音乐(从16世纪以后),是以大小调为主的。
大小调都各有三个最主要的三和弦: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分别是调内的I级、V级和IV级。我们看到,大调的主、属、下属是大三和弦。
小调的主、属、下属是小三和弦。 作为小三和弦的小调属和弦,当进行到主和弦时,感觉缺乏力量。
原因是小调的VII级,到I级是大二度,没有向I级的强烈倾向。而大调的VII级和I级之间是小二度关系,有强烈的倾向。
因此,西方传统和声,常常把小调的VII级音升高半音。升高后的VII级音和I级和大调一样,是小二度关系,被称为“导音”,(大调的VII 级亦被称为“导音”) 这样,小调音阶中的VII级就被升高了。
这种小调音阶,VI级和VII级间是增二度,被称为“和声小调”。 VII级没有升高的,被称为“自然小调” 。
这两种小调,在现代流行音乐中,都被广泛运用,而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和声小调占绝对优势。 西方传统和声是建立在这样的进行:由主和弦开始,经过下属和弦,到属和弦,最后解决到主和弦上的。
这个进行是西方传统和声的基础,所有的其它和声进行,都是这个进行的扩展和补充。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下属不能直接接在属之后,这被称为功能倒置。
这是因为,西方古典音乐是建立在一种美学体系,及——力量不断增加,最后解决——的美学体系基础上的。属后直接接下属,被认为是解决到主和弦之前的力量衰减,因此不被接受。
但现代流行音乐中,这种限制完全被打破。 我们的第一个和声公式:I-V-IV-V,后面可以接I级,或其它可以接V级的和弦。
(其它可以接V级的和弦将在以后介绍。) 注1:“大小三和弦”是指和弦的性质,及这个和弦的特性是什么。
而“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是指和弦 的功能,及在大小调中起什么作用。“I级、V级和IV级”是和弦根音的音级,及和弦根音在音阶中所占的位 置。
2. 增减三和弦和大调中的副三和弦 西方传统和声体系中,除了大小三和弦外,增减三和弦也是很常用的。 增三和弦是由两个大三度叠置而成。
减三和弦是由两个小三度叠置而成。 在大小调中,除了主、下属和属以外,其他音级上的副三和弦也是很常用的。
大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ii级:小三和弦。iii级:小三和弦。
vi级:小三和弦。vii级:减三和弦。
ii级三和弦,由于和IV级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有下属的功能倾向,因此被归为下属和声组。 vi级三和弦,由于和IV级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有下属的功能倾向,因此也被归为下属和声组。
然而vi级三和弦,同时和I级三和弦也有两个共同音,因此也有主的倾向,因此有时在属到主的进行中,用来代替主和弦的位置,被称为“阻碍终止”(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终止,感觉上象被vi级和弦从中间阻住了一样。) iii级三和弦是一个较少用的和弦,它具有I级和V级的双重功能(因为它和I级、V级之间,各有两个共同音),作为I级的运用:I-iii-IV。
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说iii级是具有I级的功能呢?因为它可以被I级7和弦代替(关于7和弦,后面有详尽的论述),而效果和用iii级三和弦及其相似。 我们也可以把iii级作为V级到IV级间的桥梁,因为西方古典音乐是不允许V级直接到IV级的连接的。
vii级三和弦和V级有两个共同音,它属于属和声组。vii级三和弦由于是建立在导音上的,因此也叫“导三和弦”。
现在我们把四个副三和弦加到我们的I-IV-V进行中:I-vi-IV-ii-V-I。 这是最常用的和弦应用顺序,也是最符合人们听觉习惯的。
(人们不大颠倒其中vi和ii的顺序,尽管它们都属于下属和声组。) 但这一和弦功能序进,可以简化和代替,如可以变成:I-vi-IV-V, 或者I-IV-ii-V,及更常用的I-ii-V, 或vi-V,I-vi-ii-V等,后面可以跟I级或者接其他的可行连接。
(其他可行连接将在后面介绍。) 这其中的V级也可以被vii级或iii级代替。
V级之后可以接I级,也可以接具有双重功能的vi级,变成:I-vi-IV-V-vi。vi级后面可以接上述所有能接在 vi级后的和弦公式连接片段。
比如这两个功能连接都是很好的:I-vi-IV-V-vi-V-I,I-IV-V-vi-ii-V-I。 请注意这一和声公式:I-vi-IV,这是西方流行音乐中最常用的和声公式之一。
3.小调中的副三和弦及关系大小调、同名大小调之间的关系 自然小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ii级:减三和弦。III级:大三和弦。
VI级:大三和弦。VII级:大三和弦。
其中ii和VI级的功能和大调类似。VII级由于是大三和弦,不具有导向I级的性质,因此更倾向于作为它关系大调的属和弦。
(关于关系大小调,将在这一节的后面介绍。)III级和弦,由于有很强烈的关系大调I级的属性,更多地被用来作为向关系大调的转换。
和声小调。
4.怎样练好合声
教学建议: ——教师带领学生,做各种拍腿声势节奏(每种样式要反复做几次一一至少四次)。
——由学生带着做。 ——看声势谱视谱拍腿,(每小节的速度和次数根据学生水平掌握)。
——放慢四拍速度的歌曲或乐曲,边听音乐边看谱拍腿(每小节四遍)。 ——每人一件打击乐,放刚才的录音,请拿双响筒的看谱敲(每小节四遍),其他乐器即兴轻声伴奏。
——选一小节做固定音型,为童谣或已学过的歌曲伴奏。 ——放一段蒙族歌曲(如《蒙古人》、《草原恋》、《雕花的马鞍》等)。
用小瓷酒盅做道具,学蒙古盅碗午,即兴打节奏伴奏(如加简单的动作更好)。 ——拍腿声势加十六分音符练习。
——换音条乐器(取下F.B),节奏照谱(可反复数遍),音高即兴,其他同学拍腿(双响筒保留)。 ——分组, 每组选一首童谣或儿歌编一个伴奏谱,每架音条琴选一个固定音型,节奏乐器选一个固定节奏型,。
并记录下自己小组的谱子。 ——这种方法也可移植到键盘乐器上(同样去掉F.B音,或在黑键上)即兴,可2一3人同时弹奏,其余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提示 音乐教学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训练,要有操作。如何使这些内容的教学有乐趣、有创造性,并真正具有音乐性,是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
这个教案提供了一种可能。
5.功夫茶的基本知识
中国工夫茶操作规程有以下十一程式,合称为工夫茶十一程式。
1、嗅茶 主人取来上好的茶叶,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依次传递欣赏嗅品一番。 2、温壶 未放置茶叶之前,先将开水冲入空壶,谓之“温壶”,温壶之水倒进茶船——即茶盘,一种紫砂浅盆。
3、装茶 应备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气、杂味混入,通常将茶叶装至茶壶的2/3,甚至满溢,数量之多令人咂舌。 4、润茶 沸水冲入壶中,至满,使竹筷刮去壶面茶沫,当即倾于茶船或茶海——一种较大的茶杯。
5、冲泡 再冲入开水,但不要沸滚的,这便是第一泡茶。 6、浇壶 盖上茶盖浇之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
7、温杯 等候茶水泡好的当儿,用刚才温壶及润茶的茶水,就在茶船中清洗茶杯——这是一种比酒盅略小的小茶盅(便是茶壶本身也不过一个拳头大小)。 8、运壶 在泡好第一泡茶时,提壶沿茶船边沿运行数周,俗称“游山玩水”,为的是不让壶底水滴入茶杯串味。
9、倒茶 将温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开,依次来回浇注,又称“巡河”,或将壶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时一杯倒满再倒第二杯,免得浓淡不均,这是一般饮者容易犯的错误。 10、敬茶 尊老爱幼、互相谦让,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为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
11、品茶 工夫茶全套步骤中最讲究的一环,从欣赏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并举,玩味再三,确如白居易诗云:“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香。”苏东坡也说:“从来佳茗似佳人。”
可见个中之味,余味无穷。特别看见那些个精于此道,须发皆白的老“茶迷”,3个指捏1枚四螺般大拇指大小的袖珍小茶盅,腾挪于鼻唇之间,或嗅或啜随心所欲。
且双目微闭,如痴如醉,仿佛打坐的道人,外界万物全然不觉,让人不能不惊讶名茗的神奇功效。 此外,泡制工夫茶,茶壶讲究用宜兴的紫砂茶壶;茶杯最好是景德镇产小瓷杯;水须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自来水是万万不入流的。
用水也有名堂,最好是用橄榄核烧火,次为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窝煤乃大忌。 工夫茶”泡法有十八道程序: • 焚香静气:焚品檀香,造就幽静、平和气氛; • 叶嘉酬宾:出示所泡茶叶让客人观赏; • 火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火煮沸; • 孟臣淋漓:即汤洗茶壶,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 悬壶高冲:又称高山流水,把盛开水的壶提高冲水,充分激荡茶叶,使茶叶翻动,清洁茶叶; •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叶更清洁(不喝); • 重洗仙颜:用开水淋洗茶壶,即洗净茶壶外表又提高壶温; • 若琛出韵:即汤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长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茶杯喻为若琛瓯; • 玉液回壶:即把已泡好的茶水倒入另一个茶壶使茶汤更为均匀; • 游山玩水:沿着杯壁斟茶一圈; •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低斟茶水; •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少许时,则住各杯点斟茶水(又称蜻蜓点水或观音滴水); • 三龙护鼎:用母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指比喻三龙,此时另一手可做护杯姿势; • 喜闻幽香:即闻乌龙茶的香味; • 鉴赏三色:认真观看茶水在杯中的上中下三种颜色,故称三色; • 初品奇茗:观看、闻香后开始品茶汤味道(三口为一品); •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茶农栽种,制作佳茗,恩典感谢茶艺小姐尽心热情敬献茶艺、茶礼。
工夫茶品茗八法: 一、赏泽起舞 品茗八法 茶因品种不一,色也各异,或碧如温玉,或暖似琥珀,或深比玄石。茶色又在杯中分上、中、下三层。
观杯中茶色,看热烟袅袅而上,萦绕之间,有轻香沁人,如佳人在前,令人欲邀而交之。 二、招君出塞 茶谓之饮品中的君子,以茶会友,自有打破人心隔膜,尽情交谈这愿,故取茶有如请友,命名“招君出塞”,也有谐昭君和亲之意。
常以三指持杯,又称“三龙护鼎”,且有珍而重之之意。 三、闻香识茶 君子之间,交淡如水,情浓似茗。
迎宾之时,多呼一声:“冲壶好茶你食”。静闻茶香,品味的不仅仅是茶的品阶,更是凝聚在茶韵里,沏茶人的一番工夫。
闻香,是识茶,更是识人。仿佛沁人心脾的知己,在色泽诱人的暖茶中,静候您的品读。
四、喜逢甘露 既闻茶香,必思其味。然杯中茶汤尚烫,尊驾莫急,先杯沿接唇,小啜一口,让唇舌慢慢感受这期待已久的茶汤滋润,犹如久旱之初逢甘露。
“久旱逢甘露”乃人生四大喜事之首,有工夫品茶也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五、苍龙入宫 甘霖在口,稍稍一咽,便打开咽喉,热流直奔于深腹之处,烧至丹田,潮有俗语“茶烧烫着腰”。
这一口,有苍龙逐日之势,故名为“苍龙入宫”。 六、温床暖玉 一口过后,舌已滋润,喉亦舒展,甘露初尝而又滚滚而逝,于是再啜一口,聚于舌内,翻滚而下间,有如温玉在口,散发于口腔之中,令人唇齿留暖,津泽生香。
七、香消玉蕴 二口过后,手中茶宜在第三口喝完。一口乃“喝”,二口是“喜”,三口为“品”,四口便是“呕”了,这是古人造字精妙的体现,也是品工夫茶的工夫所在。
三口过后,茶香已充分扩散,遍布于鼻腔、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