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里的物理知识

1.一个语文结合物理知识的题(初二)

光学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海市蜃楼

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反射红光。

声学

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频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2.求:初中物理知识点总归纳

8年级的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 走进神奇 第二节 探索之路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觉得这章并不是很重要,我们老师说主要记住13页的7个方法就行了:交流与合作、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三节 快与慢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这章嘛..讲‘力’的,有点重要期中应该要考记住v=s/t这个公式)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 乐音与噪声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这章很重要哦!老师说过这章不能丢分,一定要记哦而且要终点记,提出几个重点吧:1、空气的传播速度:340m/s 2、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 3、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 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三节 光的折射 (期中考试只考到这里,这章也挺重要的要记住日食月食可能要考哦,特别重要的这个和声音容易混淆,声音不能在真空传播,传播速度 空气空气>液体>固体(透明的)光的传播速度是3*10的⑧次方 空气中传播比真空慢一点点 它的传播速度也看成3*10的⑧次方 shiu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的2/3) 9年级的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 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m/s;km/h。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单位:s min h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 km dm cm mm μm n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

五、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六、二力平衡 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 一、弹力 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二、重力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

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

4.语文和物理的关系

楼主应该是高中生吧?你的意思应该是读不懂课本或习题,或者在理解上产生歧义 甚至读不出来所谓的隐藏条件吧?

我上中学时就是这样,以为自己语文不好,看不懂人家说话呢=.=现在大学专业就是物理,回头看看,也不过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中学物理的局限性 我不是批判中学物理教育 但是那种钻牛角尖似的习题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真正涉及物理后才知道 外面的天空很广阔 中学那点封闭的知识完全是闭门造车 甚至有玩文字游戏的嫌疑 难怪一些人读不懂

第二 基础薄弱或者缺少经验 虽然中学物理很狭隘 但是为什么老师们就不会读不懂呢?因为咱们学生浸润的年头少,首先基础知识不扎实,看到难以理解的文字时不能及时在脑中反应出所有可能与之相关的概念;其次缺少经验,不能揣摩出题人的意思(话说回来 揣摩出出题人的意思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非是为了考试 对以后真正的物理研究没有意义) 所以加强基础 迎难而上 多做习题 就可以克服了

第三 心不静 眼不明 做物理题一定要保持清澈的心境,因为物理题信息量比较大,除了数字还有文字分析 如果头脑混乱 或者心里抵触,是很难对题进行冷静分析的,更别说排除次要因素,抓住内容了.

楼主要先有信心,要知道什么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可是哲学上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哪有那么容易就掌握,而物理上常做的忽略和近似计算也是到大学以后才开始涉及其数学依据,中学生是很难把握的.所以不要怪自己,要相信自己,如果努力扩充,是可以克服难关的!眼界不要太狭隘,如果对物理有兴趣,那么不应该只满足于眼前的物理那么简单!

以上是我的心得体验,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业进步!

5.中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其中涉及到物理知识,请把下表中的语句涉

(1)立竿见影,即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水涨船高,即是利用水的浮力的作用;

(3)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故造成墙内开花墙外香,即是花分子扩散到墙外去的原因造成的;

(4)由于熔化是吸热的,故在化雪时,其会从空气中吸取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故出现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情况;

故答案为:

语句 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示例 小小秤砣压千斤 杠杆原理

(1) 立竿见影 光沿直线传播

(2) 水涨船高 浮力

(3)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无规律运动(扩散现象)

(4) 下雪不冷化雪冷 熔化吸热

6.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表 表十一: 多彩的物质世界 宇宙和微观世界 1、物质的组成: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组成,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如夸克)。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的间距极小,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

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的间距较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极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1、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组成2、1nm=10-9m ,一般分子直径只有0.3nm-0.4nm(纳米)3、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里通过的路程。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 、毫克 (mg)3、测量工具(实验室):天平、量筒。 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

2、1 t=1000kg 1kg=1000 g 1 g=1000 mg 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公式:ρ= 变形公式:m=ρV V=m/ρ3、单位: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 g/cm3 1、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而改变(温度、压强、状态不变)2、记住水的密度:1.0*103kg/m3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原理:ρ= 2、测量工具:天平、量筒 测量方法: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再用量筒测出体积V,最后用公式ρ= 计算出密度 密度与社会生活 1、鉴别物质2、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一般物体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密度减小。 水的反常膨胀: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增大,密度减小。

表十二: 运动和力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选择不同,其运动情况不同。

运动的快慢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公式:v= 变形公式:s=vt t=s/v 速度的单位:主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 m/s=3.6 km/h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有刻度尺,时间测量用钟表。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可尽量减小误差。

2、1km=103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1mm=103um 1um=103nm3、1h=60min=3600s 力的作用效果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粗略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就叫力的示意图。

2、力的单位:牛顿(N)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惯性是物体本。

7.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简短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⑶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6μm;1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3、换算关系是:1h=60min 1min=60s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五、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⑶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v ⑷计算公式:t t 变形v =

⑸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