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的知识点整理

1.语文的赵普谁会整理知识点的啊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勤奋读书,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读一整天。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许多人都过分谨慎拘于小结,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并没有因太祖发怒而面露惶恐惊惧的神色,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又一天,赵普把这些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去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终于任用了这人。

赵普其人:正直沉着、刚毅果断

太祖的样子:勃然大怒

赵普的态度:坚持己见

2.初一文言文赵普的总结

总结:文言文《赵普》用两段文章,描写了赵普的两件事,一件是刻苦读书,另一件是奏荐人才。

文章突出了赵普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心。在写作上注重用细节来刻画人物。

例如:用“阖户启箧取书”描写赵普专心致志地读书。“阖”,表明了赵普闭门谢客,停止一切活动,排除一切干扰用心读书的决心。

“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描写了太祖发怒的情形。“碎裂”写出了太祖发怒的程度,“掷”强调了发怒到怒不可遏的地步。

而赵普沉着镇定,表现在“跪而拾之”这一细节上,日后他又“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这个细节描写反映了赵普的决心和耐心,收到了感人的效果。参考译文:赵普年轻时就很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但是没有学问,等到身居相位,太祖经常劝他读书。

(赵普)晚年非常喜欢读书,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天。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赵普)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里面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待人嫉妒刻薄,但是却能把天下苍生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身居相位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规矩办事,不多言语,赵普性情刚毅果断,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有一次(赵普)上表推荐某人做某个官职,太祖不同意。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推荐)那人,(太祖)还是不同意。第三天,赵普又把那个人予以推荐,太祖生气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了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奏章(退朝后接着)回家了。

过了一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奏章补好,又一次上奏(太祖),像当初一样。太祖于是明白了,就任用了那个人。

3.《赵普》的重点词翻译,快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4.《赵普》这个古文的重点字解释

解词

习:熟悉。 寡:少。 及:等到。 为:做,担任。 释:放下。 私第:私人的住宅。第,府第,大的住宅。 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阖:关闭。 启:打开。 竟日:整天。 及:到。 临政:处理政务。 既:不久。 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发:打开。 性深沉:性情沉着。 有:有原则。 岸谷:形容人性格严肃刚正。 虽多忌克:虽然对人嫉妒刻薄。忌克也作“忌刻”。 虽:虽然。 以:把;在太祖常劝以读书中,以是连接“劝”和“读书”。 为:当作。 龌龊: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尝:曾经。 为:担任。 明日:第二天。 复:又,再。 颜色:脸色。 补缀:修补。 乃:才。 卒:终于。 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5.《赵普》翻译及字词解释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常劝他多读书。

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读上一整天。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等到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20篇《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嫉妒刻薄,但却能把天下事当作自己的责任。

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个人。

太祖十分生气,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捡起撕碎的奏章回家了,过了些日子,赵普粘补连结好原来的奏章,重新像以前一样拿去上奏。

太祖这才感悟过来,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停顿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 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解词 习:熟悉。 寡:少。

及:等到。 为:做,担任。

释:放下。 私第:私人的住宅。

第,府第,大的住宅。 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阖:关闭。 启:打开。

竟日:整天。 及:到。

临政:处理政务。 既:不久。

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发:打开。

性深沉:性情沉着。 有:有原则。

岸谷:形容人性格严肃刚正。 虽多忌克:虽然对人嫉妒刻薄。

忌克也作“忌刻”。 虽:虽然。

以:把;在太祖常劝以读书中,以是连接“劝”和“读书”。 为:当作。

龌龊: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尝:曾经。

为:担任。 明日:第二天。

复:又,再。 颜色:脸色。

补缀:修补。 乃:才。

卒:终于。 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6.《赵普》这个古文的重点字解释

解词 习:熟悉。

寡:少。 及:等到。

为:做,担任。 释:放下。

私第:私人的住宅。第,府第,大的住宅。

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阖:关闭。

启:打开。 竟日:整天。

及:到。 临政:处理政务。

既:不久。 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发:打开。 性深沉:性情沉着。

有:有原则。 岸谷:形容人性格严肃刚正。

虽多忌克:虽然对人嫉妒刻薄。忌克也作“忌刻”。

虽:虽然。 以:把;在太祖常劝以读书中,以是连接“劝”和“读书”。

为:当作。 龌龊: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尝:曾经。 为:担任。

明日:第二天。 复:又,再。

颜色:脸色。 补缀:修补。

乃:才。 卒:终于。

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7.赵普中考试题:要像这样的简答题: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1。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2。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而 但是的意思。

宋史·赵普传》原文及译文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

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

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

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

”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译文: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

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 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是他个奇才。

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

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 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

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

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

趁机与赵为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

从此赵普不再谈论。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

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 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8.搜集有关《宋史·赵普传》的资料,了解赵普其人的性格(请摘录要点

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

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

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目录作者简介 原文: 注释: 译文:展开作者简介 原文: 注释: 译文:展开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本目录涉及专业领域知识,部分内容存在争议,已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在读 刘耀文核实查证。

查证内容已提供参考资料,点击查看详情。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

后梁龙德二年(92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善吏道,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显德七年(960)正月,普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

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夺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

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普入相后,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

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

开宝六年(973),普接受吴越王钱俶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宋太祖大怒。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

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计,不再传位于皇弟赵廷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普再次免相职,出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

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雍熙四年(987),普移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

宋太宗按普建议,对党项人采取羁縻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

淳化三年(992)春,普又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俸禄。是年七月,普卒。

太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赠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为韩王。

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编辑本段原文: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

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

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

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 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注释:习:熟悉。

寡:少。 学术:学问。

及:等到。 太祖:指宋朝。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