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人教版初三上册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四单元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知识点一:水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3)知道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4)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知识点二:溶液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涵义。
溶液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是混合物。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体,液液互溶,有水,水是溶剂;无水,量多的是溶剂。
溶液不一定是液体,也不一定是无色的,有些溶液可以导电。 (2)知道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5)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三:饱和溶液、溶解度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溶液是否饱和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剂量”、“对某种溶质而言”才有意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适用于绝大多数固体物质)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特殊规律:(适用于氢氧化钙)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 a.看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有,则是饱和溶液,反之是不饱和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有溶质析出的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的溶液中,若既没有未溶解的固体也没有析出的固体,可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溶质,若溶解表明溶液不饱和,反之溶液饱和。
(4)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①初中阶段一般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概念的三个前提是:a.一定温度;b.100g溶剂;c.达到饱和状态。其实质是溶质的质量单位是g(克)。
即溶解度指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②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固体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溶质和溶剂量的多少无关。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因只有温度,与是否搅拌、振荡无关。
③气体溶解度 定义:气体在1.01*105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一定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 影响因素:除与气体本身因素有关外,还受温度、压强的影响。
一般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5)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知识点四: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100%(适用于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1)下列变化对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判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关键是看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变化) ①增加溶质:溶质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②增加溶剂: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③降温:晶体析出,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④升温: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均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⑤恒温蒸发水:溶剂减少,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时应注意: ①溶质质量是指已溶解的质量,不一定等于加入溶剂的物质质量。
②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③溶质质量分数只有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该温度时,将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6/136*100%=26.5%而不是40/140*100%=28.6%。 ④溶液混合时,质量可以相加,体积不能相加。
1.对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这一考点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是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 (1)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溶液的概念与特性,掌握这一考点最根本的是掌握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中考试题围绕这一主题,往往给定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判断其是否属于溶液;根据溶液的组成,判断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以及分析溶质和溶剂的量的变化。 (2)运用理化综合知识,分析、判断某些物质溶于水后造成的温度、压强、体积等的变化,能简要叙述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是中考的考试热点。 (1)以选择、填空等形式考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中考命题往往根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的饱和性;根据温度、溶质的量、溶剂的量的改变,选择相互转化的条件;将化学反应引入饱和溶液中的各种量(溶质、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密度等)的分析。 (2)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程度的考查,对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分析和认识的考查。
(3)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能力以及看图、识图能力的考查。 (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的分析及以此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3.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必考试题。 中考命题往往围绕这一主题,设计试题:给出物质的溶解度,判断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
2.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下谢谢
第六章 溶解现象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从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4、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1、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以Na+、Cl-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蔗糖溶液的形成:以蔗糖分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6、在水、油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振荡或搅拌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金属表面油污清洗、洗涤剂、洗发精等都起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7、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8、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9、水中溶有少量固体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升高.通常在冬天向车辆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使冰雪较快融化.10、当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扩散出来后,溶液中便存在有大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可以导电,如NaCl溶液、稀硫酸等,若物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扩散出来,则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这些溶液不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⑴ 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⑵ 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⑶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⑷ 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名称 溶质 溶剂石灰水 氢氧化钙Ca(OH)2 水H2O盐酸 氯化氢HCl 水H2O碘酒 碘I2 酒精C2H5OH4、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5、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2)数学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ω)= = (3)理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关键是搞清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质量分数这四个量的关系.(5)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①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②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③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④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以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1)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5%=2.5g,②水的质量:50g-2.5g=47.5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2.5g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3)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4)装瓶,贴签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7、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计算计算依据: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8、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时,可用过滤的方法.步骤:⑴ 溶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⑵ 不溶物残留于过滤器中,可溶物存在于滤液中.⑶ 蒸发: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至有较多量固体析出,停止加热.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
3.溶液的关键知识点是什么
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歌诀(一):[/B][/B]
钾、钠、硝酸溶,
(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
(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
(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
(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
(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
(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
物质溶解性口诀(二)[/B]:
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不困难,
氯化亚汞氯化银,硫酸钡和硫酸铅。
生成沉淀记心间,氢硫酸盐和碱类,
碳酸磷酸硝酸盐,可溶只有钾钠铵
4.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下 谢谢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从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4、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1、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以Na+、Cl-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蔗糖溶液的形成:以蔗糖分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6、在水、油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振荡或搅拌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
金属表面油污清洗、洗涤剂、洗发精等都起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7、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NH4NO3)等。8、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9、水中溶有少量固体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升高。通常在冬天向车辆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10、当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扩散出来后,溶液中便存在有大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可以导电,如NaCl溶液、稀硫酸等,若物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扩散出来,则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这些溶液不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⑴ 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 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 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名称 溶质 溶剂 石灰水 氢氧化钙Ca(OH)2 水H2O 盐酸 氯化氢HCl 水H2O 碘酒 碘I2 酒精C2H5OH4、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5、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数学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ω)= = (3)理解: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关键是搞清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质量分数这四个量的关系。
(5)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 ①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②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
③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④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
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
以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1)计算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5%=2.5g,②水的质量:50g-2.5g=47.5g 。
(2)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2.5g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3)溶解 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4)装瓶,贴签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7、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计算计算依据: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8、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时,可用过滤的方法。
步骤:⑴ 溶解: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⑵ 不溶物残留于过滤器中,可溶物存在于滤液中。
⑶ 蒸发: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
5.初三课题“溶液”的全部知识点,谢谢
溶液一、溶液的定义:
分散质的粒子直径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其中,溶质相当于分散质,溶剂相当于分散剂。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盐水、空气等。
按聚集态不同分类:
气态溶液:气体混合物,简称气体(如空气)。
液态溶液:气体或固体在液态中的溶解或液液相溶,简称溶液(如盐水)。
固态溶液:彼此呈分子分散的固体混合物,简称固溶体(如合金)。
读法:一般读作“某某(溶质)的某(溶剂)溶液”,如酒精可读作“乙醇的水溶液”
说明:如果溶剂是水,可以简称为某溶液
如“乙醇的水溶液”可以叫做乙醇溶液
如果两种液体互溶,有水则以水为溶剂,否则以质量大的为溶剂
6.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7.化学溶液的知识要点有哪些
溶液一、溶液的定义
分散质的粒子直径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溶液是混合物。物质在常温时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因此溶液也有三种状态,大气本身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一般溶液只是专指液体溶液。液体溶液包括两种,即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溶液和不能导电的非电解质溶液。所谓胶体溶液,更确切的说应称为溶胶。其中,溶质相当于分散质,溶剂相当于分散剂。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盐水、空气等。
按聚集态不同分类:
气态溶液:气体混合物,简称气体(如空气)。
液态溶液:气体或固体在液态中的溶解或液液相溶,简称溶液(如盐水)。
固态溶液:彼此呈分子分散的固体混合物,简称固溶体(如合金)。
读法:一般读作“某某(溶质)的某(溶剂)溶液”,如酒精可读作“乙醇的水溶液”
说明:如果溶剂是水,可以简称为某溶液
如“乙醇的水溶液”可以叫做乙醇溶液
如果两种液体互溶,有水则以水为溶剂,否则以质量大的为溶剂
二、溶液的组成
1.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两种液互溶时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1]。
4.两种液互溶时溶,若其中一种是水,一般将水称为溶剂。
5.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通常把液体叫溶剂。
其中,水(h2o)是最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汽油、酒精、氯仿、香蕉水也是常用的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8.溶液的有关知识.
一、溶液的定义:
分散质的粒子直径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其中,溶质相当于分散质,溶剂相当于分散剂。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盐水、空气等。
按聚集态不同分类:
气态溶液:气体混合物,简称气体。
液态溶液:气体或固体在液态中的溶解或液液相溶,简称溶液。
固态溶液:彼此呈分子分散的固体混合物,简称固溶体。
二、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其中,水(H2O)是最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汽油、酒精也是常用的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三、溶液的性质:
1.均一:溶液各处的组成和性质完全一样;
2.稳定: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3.透明:溶液外观上是透明的,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区分于其他分散系。
4.能透过滤纸:溶液中溶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能透过滤纸。
四、溶液的分类: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质(对一切溶液适用)或降低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质适用,反之则须升高温度,如石灰水)、蒸发溶剂(溶剂是液体时)能转化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对一切溶液适用)或升高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质适用,反之则降低温度,如石灰水)能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五、关于溶液的计算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但是溶液体积<;溶质体积 + 溶剂体积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100%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解度: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说的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是指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实验室里,溶液的一般配制步骤:
1.按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
2.按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六、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常是比较快的。所以,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 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在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 液中进行循环的。在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医治细菌感染引起 的各种炎症的注射液(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按一定 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成为溶液,才能 由根部吸收。土壤里含有水分,里面溶解了多种物质,形成土壤溶液,土壤 溶液里就含有植物需要的养料。许多肥料,像人粪尿、牛马粪、农作物秸秆、野草,等等,在施用以前都要经过腐熟的过程,目的之一是使复杂的难溶的 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易溶的物质,这些物质能溶解在土壤溶液里,供农作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