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知识如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济源市天坛路学校徐海燕内容摘要:
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课堂上一些“深奥”的道理,其实存在于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知识有个智力背景问题,凡是新知识与自己智力背景近的就容易把新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挂钩,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当然,在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时时刻刻获取直接经验,但面对小学生我们能联系的就一定要联系。使学生学得亲切、容易、感到学了有用。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不无道理。
比如说,有位二年级的学生交钱的时候,一个人交了六元钱,两个人应交十二元钱,他交了二十元钱,班主任问他:“永才,老师应找你多少钱?”结果这个学生思考了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最后,是老师帮他说出来,并把钱找给了他。对于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地迎刃而解;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这样的结果。为何会出现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能说这个数学知识不知道,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的畏惧。但是,我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它最大地折射出了我们老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忽略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
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不仅是教给学生死板板的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学活。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只有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才会学得津津有味,而不是枯燥无味。
作为从教将近二十年的我,不是名师,也不是骨干。但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也略有点浅薄之见,现贡献出来,供大家参考。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津津有味。
一、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决不能把教科书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二、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不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而是让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在讲授加减法时:设置几种情境来巩固数学知识:有商场买卖东西时的付款和找款。
学生自己年龄和父母年龄的差别……
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把真的人民币带到课堂上来,设立一个数学“小卖部”,学生先把学习用具收集起来,定好价格。以小组为单位,每次选出两个学生分别当“买主”和“老板”,本组其余同学负责监督账目结算(都要笔算)。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换,来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比较浅显易懂。
在讲授单位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来教学数学知识。而不是只是简单的把课本中的知识教给学生。
三、在课堂上,还要把教学和课改理念结合。
在课堂上,我们能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学,教师在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指导。
四、课堂教学和乡土乡音结合。
因为我们有地域之分,有城乡和农村的差异。我们不能把城市中学生和见多识广和农村学生的闭塞相提并论。也不能把农村孩子对农作物的熟悉和城市孩子麦苗韭菜分不清作为笑谈。
总之,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课堂上一些“深奥”的道理,其实存在于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知识有个智力背景问题,凡是新知识与自己智力背景近的就容易把新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挂钩,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当然,在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时时刻刻获取直接经验,但面对小学生我们能联系的就一定要联系。使学生学得亲切、容易、感到学了有用。
2.高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例如,工人在用砂浆做一个圆形盖板时,在没有任何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他们的手里只有一根小棍(长度等于所需圆的半径),以小棍一端为圆心,将小棍旋转一周,则小棍扫过的图形即为圆。从这一点我启发学生用运动的观点给圆定义:线段绕其端点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图形即为圆。接着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盖子(包括日常所见到的井盖)通常大多作为圆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普遍认为这样好盖,但其好盖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圆的性质:同圆的半径都相等,圆是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这样从实际中抽象出理论,又以理论来解释现实,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其实在这一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用数学来解决的问题,如:大棚上的通风口的高度与阳光入射角度的关系、光照与密植、密植与产量等,这些都给我们的数学教学以深刻启示,教学不能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解决,而应到生活中去,以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分析:因为一年有12个月,假设每个同学的生日月份不同,这只要12个人就够了,还有2个人,他们的生日必然和前12人中的一个人的生日月份相同,所以这个小组至少有2个同学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注:本例是一个和我们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利用分析的方法,这也是我们数学中要学到推理。和小学学习的算术计算不同哟!
3.什么是数学知识之间的依赖关系
数学知识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就是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知识点之间与知识点之间有练习,对于某些练习题来说,若某些知识点没有及时掌握的话,会影响解题。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依赖关系解题的。1.在Rt△ABC中(AB是斜边),BC=7cm,AC=24cm,点p在BC上,从B点到C点运动(不包括C点),点P运动的速度为2cm/s;Q点在AC上从C点运动到A点(不包括A点),速度为5cm/s.若点P、Q分别从B、C同时运动。
过程
设P运动x秒时,则BP=2x,CQ=5x
S△PCQ=5x*(7-2x)/2
=-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