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1.要10条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线沿直线传播>

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规律>

6、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7、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8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9、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10、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2.要10条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6、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7、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8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9、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10、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3.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C

试题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1)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力;

(3)分子间有空隙.

A.潭清疑水浅时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B.坐井观天,所见甚少,是光的直线传播,不符合题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符合题意。

D.余音绕粱,三日不绝由于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多次反射,虽然声源停止振动,但声波仍在媒质中传出回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1、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 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12、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14、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

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5.诗词中物理知识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而形成的。)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

6.关于物理的古诗、谚语、俗语12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光的折射和反射。

千里江陵一日还,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两岸猿声啼不住,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轻舟已过万重山,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江中游”是以大地为参照物,而“青山两岸走”是以船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