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脑中风知识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2.中风有哪些危险因素
脑中风中风主要的危险因素变量是高血压和心房颤动。
其他风险因素变量包括高血胆固醇,糖尿病,吸烟(主动和被动),酗酒和吸毒,缺乏体力活动,肥胖和饮食不健康。酗酒可通过多种机制(例如高血压,心房颤动,血小板反弹和聚集及凝血)促进缺血性中风,颅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最常见的药物中风是可卡因,安非他明(造成出血性中风),不过也包括止咳药和含有刺激神经的非处方药。尚无高品质的研究表明减肥,锻炼,减少酒精消费或戒烟的有效性。
然而,大量旁证显示,均衡饮食、锻炼、少吸烟和酗酒对预防中风有帮助。药物治疗是预防中风最常用的方法;其他防止中风的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压高血压占中风风险的35-5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即使血压减少一点(5至6毫米汞柱收缩压, 2至3毫米汞柱舒张压),也会使中风风险降低40 %。
而且研究显示降低血压对防止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都有效,同样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降压治疗对 80 以上的高龄病人和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病人都有好处。 研究表明,高强度降压治疗可使中风的风险减少更多。
没有证据显示不同的抗高血压药物对预防中风有什么不同,因此应该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其他心血管疾病和成本。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患者每年有5%的风险诱发中风,心脏瓣膜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甚至更高。
视乎中风的风险,抗凝药物(如香豆素coumarins 或阿司匹林)可用于中风预防。 血脂还不清楚高胆固醇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
已证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中风的风险约15%。因为以前的Meta分析显示其他降脂药物对减少中风没有什么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减少中风。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风比一般人高2至3倍,,而且糖尿病常伴随高血压血脂。 高强度糖尿病治疗可以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如肾病和视网膜病变),但不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
抗凝药物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对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二级预防非常有效。低剂量阿司匹林(75-150毫克)和高剂量一样有效,但副作用较低;最低有效剂量仍是未知数。
噻吩并吡啶类(氯吡格雷,噻氯匹定)比阿司匹林更有效,而且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小,但他们更昂贵。噻吩并吡啶类药的确切作用仍然颇有争议。
噻氯匹定有更多的皮疹,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司匹林加潘生丁治疗有一些额外好处,但常见的副作用是头痛。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肌梗死后的中风预防有效。口服抗凝剂对中风预防即使有任何好处也被出血的风险所抵消。
然而,抗血小板药物对初级预防并没有减少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却增加出血的风险。还需作进一步研究来调查阿司匹林对女性缺血性中风的作用。
手术外科手术,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可用于消除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给脑部供血的)颈动脉缺陷。 很多证据支持手术治疗。
对颈动脉狭窄病人在中风后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已证明是有益的二级预防。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没有被证明同样有用。
是否施行手术应基于病人的年龄,性别,狭窄程度,发病时间和病人的自我选择。为了手术的有效性,不要拖延太长,50%或更大动脉狭窄的病人五年内中风的可能性高达20%,但颈动脉内膜切除后可降至5 %左右。
治疗早期病人(中风两星期内)需要5次手术,但如果延迟超过十二个星期则需要125次手术。颈动脉缩小普查并没有被证明是一种有用的筛选试验。
对没有中风症状施行外科干预的研究显示,这样做只对减低中风的风险有很小的作用。只有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低于4%才是有益的。
即使这样,在100名接受手术的案例中, 5例利于避免中风,三例尽管外科手术仍会中风,3例将死于中风或手术本身,89例不论有没有手术干预都不会中风。 营养和代谢营养,特别是地中海式饮食,使中风风险人口减少一半以上。
以往的实验的Meta分析发现,用叶酸和其他补充剂降低同型半胱氨酸与可减少中风的风险。 但是,Meta分析中两组最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不一致。
一组结果比较好,而另一组结果不好。 吸烟根据世界医学权威杂志《刺针》指出:男士吸烟是同女士一样能导致中风,如及早戒烟可更进一步预防或治疗中风所引发之危机。
3.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中风的“危险因素”有:(1)有中风家族史者。
中风具有遗传因素,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 姐妹中有中风史者,则本人要比一般人容易患中风病,父母患中风的其 子女患中风的几率比一般人高4倍。(2)有血压升高或高血压病史者。
据统计,80%的中风患者都患过 血压升高或有过高血压病病史,即使平时没有症状的高血压病,其发生 中风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5倍。 不坚持正规降压治疗就增加了发生中风 病的危险性。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心 脑血管,特别是微血管病变,增加了动脉硬化和发生中风的危险性。
(4)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 功能不全,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脑血流量,使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增加。
(5)—过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往往是发生中风的前奏。 如小中风反复发作,迟早会发展成中风。
(6)脑动脉硬化是中风的病理基础。由于脑动脉硬化,脑动脉内膜 增厚,管腔狭窄,而造成脑供血不足。
(7)其他如肥胖、喜食肥肉、高脂血症者,烟酒瘾过大者,脾气急 躁者,体力活动少者,先天性脑动脉畸形和颈椎病经常眩晕发作者等。 (8)属于中医的血瘀症范畴者,包括胶原疾病、痛风、冷球蛋白血 症等。
(9)客观体检有异常。平时生活中有一些中老年人身体本身没有任 何不适,但体检时发现一些问题,如血液黏度高,血小板聚集能力增 强,反映了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容易形成血栓。
(10)高龄。 调查发现,90%的中风患者年龄都在40岁以上,60岁以上患者发生中风的机会就更多了。
4.脑中风与什么疾病有关
1高血压的并发症有各种血管疾病,中老年人患高血压比较多见,平时要注意控制饮食,轻度高血压可不用降压药治疗。
饮食适合清淡为主,低盐低脂肪。高血压患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不要动不动发脾气,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助于缓解高血压 2糖尿病也是中老年常见病,糖尿病的患者要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每天摄入的糖类要有限制,夏季吃水果的时候,要警惕糖分过高的水果。
血糖如果控制在一定水平,就可以预防发生脑血管疾病 3预防各种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病与脑栓塞关系密切,比如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可造成脑栓塞。
心脏病患者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天气变化,增强体质,预防感染。
5.中风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中风的发病,既与年龄、自然环境有关,也是致病因素长期积累,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中风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中有些是不可控制的, 如自然环境、年龄;许多因素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预防危 险因素,避免任何诱发因素,尽量减少发病,大致归纳为以下几项:(1)积极防治高血压:不管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高血压都 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许多研究早已证实高血压是脑中风最常见、最 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危险因素,只是现在仍有 许多人没有认识到高血压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不关心自己的血压状态, 总觉得中风不会面自己。在此忠告,重视监测血压,积极防治高血压。
(2)积极防治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些疾病我们司空见惯,患者很多,平时他们过得也挺好,好像没什么 可怕的。 在此忠告,我们要预防中风病,千万要重视防治这些病,如果 已经患有这些疾病,必须进行系统正规的治疗,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
(3)调整饮食:膳食结构合理,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为主,不要忽视药膳防治的重要性,经常食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医疗作用的食物,如芹菜、山楂、胡萝卜、绿 豆、决明子、海哲皮等,戒除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 (4)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每天适当做些体育锻炼活动,如医疗体 队太极拳、气功等。
(5)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时间,注意劳 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避免激烈运动或搬抬重物;保持大 便通畅,防止便秘;另外,腹泻、大汗、发热、脱水能诱发缺血性中风, 也应注意。 (6)调整心理状态和个人修养:以健康、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避免忧郁、哀伤和情绪激动。
(7)定期体检: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
6.中风的原因有哪些
高血压病 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动脉粥样硬化是是引起此病的因素。由于病人的血脂的调节发生障碍,长期会使硬化斑块在血管壁上愈积愈多,血流缓慢,最终逐渐生成血栓,导致了脑血栓形成。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同时发生,是中风最常见的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的重要病因。
主要发生在供应脑的大中动脉,长期使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在血流动力学作用下斑块可破裂、溃疡、出血、血栓形成,引起动脉闭塞及其供血区脑梗塞。 心脑病 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脑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均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栓子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
风湿性心脏病所引起的中风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容易复发。 代谢病 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中有30%~40%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比正常人要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较重。 。
7.造成脑中风的原因主要有什么
(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中风的原因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
(2)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
(3)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如化脓性、结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风湿病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5)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少数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6)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7)各种外伤、中毒、脑瘤、脑肿瘤放射治疗以后等,均可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