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本体性知识分为哪几类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具体地说, 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上周五在幼儿园和老师们研课,其中有一个老师提出“空气无处不在”有科学错误,证据是“把玻璃制品、铁制品放入水中并不会有泡泡冒出,说明没有空气”——其实只是相对还是绝对而已,说“空气无处不在”没有什么错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不可能运用所有的手段检测所有的物品是否有空气,也没有必要。昨天开会与一园长朋友一起坐,她问我:立方体必须是实心的物体吗?据她讲,在他们本地区教研的时候,有位领导是这样讲的,老师们也不是很清楚。——所谓的立方体应该是指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物体,与物体是否是实心的没有任何关系……
举上面两个例子只是想要说明,现阶段制约很多幼儿园老师设计组织科学数学活动的是教师学科知识的欠缺,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有人这样举例说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就好比“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中的“水”,条件性知识好比“怎么倒水”,实践性知识就是倒水过程中的经验。虽然我们一直重视教师是否拥有“一桶水”,但由于诸多原因,教师的“一桶水”明显的偏少或者“水质”偏差。因此,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缺乏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2.《教育心理学》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
不对
感性知识
【词语】:感性知识
【注音】:gǎn xìng zhī shí
【释义】: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感知: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以产生式来表征,。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在很多活动中,两类知识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过程中,最初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只是在大量练习之后程序性知识才具有了自动化的特点。学习者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也会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讲,在熟悉的条件下进行活动所运用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