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手抄报资料
中国历史重要皇帝介绍: 一、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
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 秦始皇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二、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字通,幼名彘,汉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文学家。汉族。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
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
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三、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 李世民 (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四、元世祖 1215年—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蒙古族。
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
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忽必烈确立中央集权政治,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 ,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从而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全国统一,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也有了发展,采取汉法,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 五、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
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
祖籍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与刘邦同乡,《明史 太祖本。
2.有关中国历史故事的手抄报可以写什么内容
同学:是故事就离不开人物、事件。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所以故事自然也数不胜数。且从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禹建立夏朝)到奴隶社会瓦解(春秋)说起吧,在这里,你可以写朝代更替的故事(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西周、犬戎进犯杀死周幽王西周灭、周平王迁都建东周等),历史名人故事(姜太公钓鱼,幽王烽火戏诸候等妇孺皆知的故事)。
后面的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代的鸦片战、抗日战、现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名人名事太多了,随便写,若有具体要求,见机行笔,我也是个学生,互相交流,欢迎追问。
3.历史手抄报资料《历史上的今天》
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英方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等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从此以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1945年8月6,9日,美国在日本广 。
4.做一个历史手抄报 内容是什么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5.历史手抄报小资料
周代诸侯国名,战国时七雄之一,在今陕西和甘肃一带。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②朝代名(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第一代君主是秦始皇嬴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
(公元 221—263)三国之一。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刘备所建 (公元 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公元947—951)五代之一。史称后汉,刘知远建立。 (公元951—979)五代十国之一,史称北汉,刘崇所建。 (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隐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又如:汉室(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族士兵组成的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隋朝,从公元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共存在了38年,是个短命王朝之一。隋文帝的贡献:创立新的选官制度,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还制定了新的法律,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创立《开皇律》。开创义仓。创立科举制度。简化地方官制。影响后世千年。隋炀帝则创立科举进士制,收集三百年战乱失散的文献,修造大运河等。隋朝末年由于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叛军反,被缢弑于江都,隋朝便宣告灭亡。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有点水分,楼主再缩点,应该行吧
6.历史小报资料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阔步前行;三十年,见证辉煌。
过去三十改革开放,如同海浪,把无数新意涌上了时代的海滩,却也带走了许多温情和往事,这一变革的海浪卷走的东西当中赫然有一座老屋。它,必将在岁月的沉淀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题记 老屋不老,建于1982年。
因其是在祖屋的基础上翻建的,习惯上称其为老屋。 想起老屋,就会让人想起和老屋连在一起的人,想起屋里屋外的故事,想起老屋代表的历史时代以及那个时代老屋和人的命运。
上世纪70年代初,奶奶一家穷得叮当响,连称盐打油的钱都没有,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全家住着三间小茅屋,一个篱笆墙环绕的院子空荡荡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生活渐渐有了起色。1982年,父母靠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积攒了一些钱,拆掉了茅屋,建造了老屋的正房、东房。
听父亲说当时的建造过程很艰辛,特别是材料的来源——砌墙的石头是从父亲从大山里采回来的,砖瓦是姑姑和妈妈在邻村一担担挑回来的,檩条和房梁是爷爷托人从外地买回来的。这在当时也称得上是“高档”的房子了,因为那时好多人家都还住着土坯房、草房。
几年后父亲开起了拖拉机,生活更见宽裕,等攒了些余钱,在家乡的砖场买到了上好的红砖,于是请来四周的邻居帮忙盖起了西屋、南屋,后又重新翻盖了朱红色的石柱大门,历经近十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现如今宽敞大方、清秀雅致的四合院。虽经历了后期两度改造,但终究未脱离老屋的主体是泥砖墙、瓦梁结构,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的殷实,家乡好多人都将原来的瓦房推掉,重新起过楼房,而老屋依旧岿然不动,相比之下,大家都更习惯叫它老屋了。
“农村人一辈子都为一间屋”的老话在父母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可以说他们大半辈子都是为老屋“折腾”的。 老屋坐落在村庄西头,出了院子就是田野了。
一年四季,这片有如桃花源的圣地点缀着不同的景色——春天里的茵茵绿草,夏季里的滚滚麦浪,秋天黄澄澄的玉米,冬日银装素裹的棉柴,还有那些忙碌的大人和四处玩耍的孩子,那场景就像梵高油画里的农舍,简直美极了。老屋像一位有底蕴有内涵的老人,虽历经沧桑,但仍不失它的威武气派;它是一本厚重的大书,记录下屋檐下老屋主人和房客们的生活,演绎出一代又一代人生的悲欢离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
母亲说,老屋是在我出生那年——1988年迎来第一位位房客的,之前并不是没有闲房可供租赁,而是因为租房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当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它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适应当时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各地农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在自家村落搞承包忙生产,乐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很少有人走出村庄。 到了90年代初,老屋的房客开始多了起来,四间闲房再也不“闲”了。
我们村庄紧邻城区,房租又比城区便宜,很多租房的人便在这里“安营扎寨”,老屋的房客便也络绎不绝。九十年代的农村开始实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不仅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所提高,而且广大农民也从有限的耕地上解放了出来,在得到土地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发展其他产业或外出务工经商增加收入。
许多房客便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在农闲时节,他们便到城里揽活,做泥瓦工、修房顶、铺地板,有的还常年在外做些买卖。
农民收入的渠道着实多了起来,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每每夏天的夜晚,老屋诺大的庭院里总会充盈着忙碌了一天的房客们淳朴的笑骂、大声的讲话以及老树下噼啪的棋子声。
进入21世纪,当我们姐妹都已进入高中、大学,老屋的房檐下却又多了几个学龄的孩童——他们是新的房客。时代在变,老屋下的房客也在变。
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举家搬迁的家长们也加入了房客的行列。这些孩子多是刚入小学或刚读初中,这些家长多半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全职照顾孩子上学,为了能就近读一所较好的学校,为了有一个以知识为依托的更好的明天,他们都在付出努力着。
当一家人无需疲命奔波于日常的生计,当改革开放给人们带去物质上的富足时,精神上的追求、对教育的渴望就成为了另一番憧憬。老屋下又响起了曾经的歌谣和读书声。
…… 今年暑假回家,便听说了老屋要拆迁的消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
几年来,家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改革大潮。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错贯通,整齐有序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小村庄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屋便是在这样的“旧村改造新村,村村统一规划”的农村改革大潮中接受拆迁的命运的。 老屋是这个变幻时代里一座无字的丰碑,它见证了过去岁月的贫寒和昏暗,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芝麻开花的美日子,整洁和谐的新农村……。
老屋在时代变迁的脚步声中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即将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但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个贮存。
7.历史手抄报的材料
日本签降仪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中午,一个近似哀鸣的声音从日本全国各地广播中传出。全日本的活动都停止了,人们聚集起来收听天皇的“停战诏书”,这是日本天皇有史以来第一次向民众讲话。
内容:朕深鉴于世界之大势于帝国之现状,欲以非常之措置,收拾时局,兹告尔忠良之臣民。全文>> 在华的日军俘虏在听天皇宣布投降的广播。
·这一天凌晨,日本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剖腹自杀;晚上7点,海军上将宇垣缠带领11架“神风特攻队”飞机对冲绳发动最后的自杀攻击。晚间深夜,“神风特攻队”创始人日本第一海军航空兵司令大西泷治郎剖腹自杀。
全文>>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场所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57年前,《大公报》记者朱启平亲历了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那血洗旧耻的历史时刻…全文>>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出席代表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走至上层甲板上。
随后是英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代表…全文>> 日本外相重光葵在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投降文书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团一行11人,外相重光葵作为日本政府代表,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作为日军大本营代表,其他9人是由3名外务省代表、3名陆军代表和3名海军代表组成…全文>> 日本投降书 ·我们, 谨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皇军总将, 兹此接受一九四五年七月廿六日由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中国政府及大不列颠政府于波茨坦协定所拟订的四个条款, 和及后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提出的附款, 上述四强下称为同盟国。 我们兹此宣布日本皇军总将, 所有日本陆军部队以及所有日本辖下地区的武装部队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全文>> 战争回顾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7名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以爆炸声为信号,日军迅速向东北军第七旅驻地北大营发起了进攻…详细>> ·九一八事变历史回眸 九一八爆发原因和背景 ·1932年蒋介石写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手令 ·九一八事变期间日军血腥暴行种种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详细>>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 ·七七事变之前五十年 七七事变前夜 七七事变经过 ·宋哲元与二十九军 付锡庆:七七事变最后老战士 战略防御 从1937年7月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
·1937年9月 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1937年12月13日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 ·1938年6月-10月 武汉会战爆发,武汉失守 战略相持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1940年3月30日 汪伪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1942年2月25日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 ·1943年1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战略反攻 1944年1月解放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4年4月-12月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大溃败 ·1945年9月9日 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1945年7月26日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经典战役 淞沪会战 百团大战 广州战役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大捷 抗战人物 更多>> 英 雄 叶挺 张自忠 李宗仁 友 人 白求恩 陈纳德 爱泼斯坦 战 犯 东条英机 土肥原贤二 梅津美治郎 汉 奸 汪精卫 周佛海 孙殿英 当 代 村山富市 石原慎太郎 东史郎 王选 张纯如 金镜头 更多 >> 李宗仁在台儿庄站牌下留影 日本外相在签投降书 宋美龄在抢救伤员 中国军队向敌扫射 国民党海军合影 武汉会战中的新四军 我军大别山阻击日军 北平人民欢庆胜利 枣宜会战的炮兵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