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 人民日报
如何发挥人才作用
怎样才能科学配置和整合人才资源,用最恰当的人做恰当的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应做到以下“四个必须”。
一、必须要用活人才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只有用好用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1、要知人善任,用得其所。要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树立德才并重的人才观。学历虽然重要,但有才穷不久,无德富不长,德才兼备者才能成就大事业。“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要学会量体裁衣,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实现人与岗的完美结合。比如,具有高度抽象和空间概念的人应该搞科研,从事党建研究就可能出问题;精通外语、乐观自信的人适合去招商,做通讯员就有点大材小用。
2、要扶正抑短,博采众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善于放大优点、包容短处,做到扬长避短、用人不疑,就会使效益最大化。此外,任何短处必定蕴藏着可用的长处。比如,性格倔强的人一定颇有主见;办事缓慢的人往往踏实细致;我行我素的人通常富于创新,我们在使用时不能机械,要善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人才的短处也能闪光。
3、要合理搭配,优化团队。人才组合不一定追求“强强联手”,更重要的是优势互补,要体现知识、能力、年龄、性格等多边互补原则,让每个个体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优化组合成一个和谐的群体。在团队中,最好有一个直觉型的人出谋划策,一个思考型的人负责设计管理,一个情感型的人提供培养联络,最好再有一名激情型的人实施某些临时任务,这种互补定律将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我们做人才工作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二、必须要流动人才
人才流动是科学配置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才使用率的重要环节。
1、通过创新机制促进人才流动。组织人事部门要创新人才引进、晋升、竞争等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舞台,让优秀人才得到提拔,打破岗位终身制,形成竞争流动的局面。
2、利用公共服务合理流动人才。推进人才资源共享,挖掘人才市场潜力,通过招聘、公选、人事代理、中介服务等渠道,提高人才流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选择创业载体加强人才流动。先筑巢后引凤,创办高水平科技研发中心、实践基地和功能园区,利用载体吸引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为我所用。
4、完善制度防止人才流失。人才流失是人才的被迫流动,是由个人、组织、制度等多种因素造成,比如跳槽、移民等现象,发人深省。我们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却不经意地错失了身边的资源,因此,我们一定要修订政策、完善制度,防止人才流失。
三、必须要激励人才
激励是促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催化剂。
首先是物质激励,做到待遇留人。优先保证人才投入,探索完善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鼓励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分配。要大胆改革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为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保障。其次是事业激励,做到事业留人。但凡人才都具有较高的事业追求,要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职业空间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目标,创建适合高层次人才的攻关项目,让他们洒下汗水的同时,开创新事业,获得成就感。再次是精神激励,做到感情留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人才更不例外。我们必须尊重、信任和关怀各类人才,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和谐的心理气氛,兼顾工作需要和个人志向,尽量满足人才的精神需求。
四、必须要培训人才
人才不是万能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持续不断的开展人才培训,才能保持其知识常新、思维常新、意识常新。一方面,要加大高端人才的培训力度。高端人才社会进步的引擎,要采取产学融合、海外深造、岗位轮换等丰富的手段,下大力气培养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广泛培育人才队伍建设载体,推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切实发挥基地、院校、人才服务中心等主战场作用,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各类人才都能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从而更好的服务发展。
2.什么叫知识分子
时常听人们戏谑读书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细细一想,这里面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叫知识分子就很值得思考。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怎么个分类的?为什么知识越多就越反动了?如此说来还不如不要知识。
但是反过来一想,我们正在构筑知识型社会,怎么可能不要知识呢?要知识自然要知识的载体,知识的载体可不就是知识分子?不但要,而且还要“和谐”。所谓的“和谐”就是叫你知识多了还不要反动。
那么,什么叫知识分子呢?以笔者看来,就是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个体的人或一类人整体的集合。我一般不喜欢对什么个东西下定义,所以这个定义下的也不伦不类。
但2004年底有个以《解放日报》评论员为谐音的作者叫吉方平的,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篇叫《“公共知识分子”论》的文章,后有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他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定义下的比我下的那个定义还混蛋。
很简单因为知识分子早在我中华的历史上就有了,而中华历史肯定是比党的历史要悠久的多。准此,他的这个马屁拍的实在不像个知识分子。
那么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呢?如果以读书多少来论,该分为大知识分子、中知识分子和小知识分子。这么说院士、博士、硕士该算是大知识分子了,依此类推学士可以算中知识分子,学士以下读过书的人就是小知识分子了。
但是怎么就还感觉到不是这么回事?比如那些搞政治的人,也读过书,甚至还是博士,自然也有不少的学问,而且也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但他们很明显不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所以我上面下的定义也是狗屁不通。因为就如数学上的集合一样,只说了他们之间的交集,而没有相交的部分却没有说出来,所以要给知识分子分类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
但是我记得西方的一位哲人就曾给知识分子分过类,他把知识分子分为三类,一类是幕僚型知识分子,即葛兰西称之谓“统治集团的管家”;一类是技术型知识分子,就是技术专家;一类为人文知识分子。前两者好理解,因为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比如古代就流行过“养士”,其实就是幕僚,其幕僚和士就是知识分子了,现代的幕僚说白了,就是秘书,是某某研究中心,其特征还是脱不了一个“养”字。
与下面所说的“上书房行走”属于一类。 而技术型的知识分子无疑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了,他们搞的都是高科技,比如古代的张衡、李冰等等在现如今就是工程院院士,他们到底为社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所以这一类知识分子是永远值得人们景仰的。 惟独人文知识分子很复杂,所以还要作进一步的划分。
鄙人不揣冒昧,对人文知识分子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风花雪月型、考古型、隐士型、上书房行走型、和脑生反骨型。且容小子一一析之: 首先是风花雪月型。
好理解,这类知识分子就是不问时世,“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像古时候的李白、李商隐、柳三变、唐伯虎等知识分子就是这一类,他们或是不满权贵而流连于山水之间,或是不被权贵所容而嬉戏于青楼红粉之中,或是蓬头跣足于闹市,或是醉心于琴棋书画,而藏于山野寺庙。参差不齐,要用现实的眼光看这一类人,就是颓废,就是无聊。
但他们却以为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或嬉笑怒骂,或对酒当歌,或对着天空和星星哀叹。虽对社会无益,但也无害。
其次为考古型知识分子。考古型的知识分子与其他知识分子还是有所区别的,现代的时势他管不着,因为闹不好会扣上“右派”的帽子,所以沉入故纸堆里,如清朝初始时就以考据著称,为什么?怕文字狱,所以才考古,但是考本国的古还是有危险,于是索性就考外国的古,介绍一些外国的东西,离里中国更远。
但这类的知识分子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怕,但是骨子里仍有悲悯情怀,所以或借古讽今,或借外讽内,以微风细雨润之。这类知识分子可敬,但也可叹。
难道不是吗? 再次就到了隐士型。隐士型的知识分子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很多。
这叫打不过你,我让你,我自己图开心,图消遥。以老子的思想为宗旨。
这类知识分子经过了打和博的阶段,知道时世、世事的不易。之所以归隐,一是觉得不好玩了,如以鸟般“恋旧林”的陶渊明,如鱼般入西湖的范蠡,再不济就象王国维也投入了颐和园的湖,等等等等。
二是不带你玩了,因为负有盛名,不便于消灭,不如就让你归隐。变大隐为小隐,隐于野。
到底落得了善终。这一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再次为“上书房行走型”。这一类的人也算是知识分子,而且有不少还是弘学大儒,美其名曰:“大隐隐于朝”,他们以皇上的圣旨为载体,推动社会的变革。
这也怪不得他们,其一是志向所然,如孔子曰:“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且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实在要怪的话,就怪皇上太英明了,士能为我所用,何乐不为?唐太宗开科举取士后大喜:“天下士子尽入我瓮中也”。而士子却甘心被驱,且谓之“士为知己者死”。
这似乎竟成为士的最高目标了。比如现而今的两。
3.什么叫知识分子
时常听人们戏谑读书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细细一想,这里面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叫知识分子就很值得思考。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怎么个分类的?为什么知识越多就越反动了?如此说来还不如不要知识。
但是反过来一想,我们正在构筑知识型社会,怎么可能不要知识呢?要知识自然要知识的载体,知识的载体可不就是知识分子?不但要,而且还要“和谐”。所谓的“和谐”就是叫你知识多了还不要反动。
那么,什么叫知识分子呢?以笔者看来,就是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个体的人或一类人整体的集合。我一般不喜欢对什么个东西下定义,所以这个定义下的也不伦不类。
但2004年底有个以《解放日报》评论员为谐音的作者叫吉方平的,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篇叫《“公共知识分子”论》的文章,后有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他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定义下的比我下的那个定义还混蛋。
很简单因为知识分子早在我中华的历史上就有了,而中华历史肯定是比党的历史要悠久的多。准此,他的这个马屁拍的实在不像个知识分子。
那么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呢?如果以读书多少来论,该分为大知识分子、中知识分子和小知识分子。这么说院士、博士、硕士该算是大知识分子了,依此类推学士可以算中知识分子,学士以下读过书的人就是小知识分子了。
但是怎么就还感觉到不是这么回事?比如那些搞政治的人,也读过书,甚至还是博士,自然也有不少的学问,而且也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但他们很明显不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所以我上面下的定义也是狗屁不通。因为就如数学上的集合一样,只说了他们之间的交集,而没有相交的部分却没有说出来,所以要给知识分子分类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
但是我记得西方的一位哲人就曾给知识分子分过类,他把知识分子分为三类,一类是幕僚型知识分子,即葛兰西称之谓“统治集团的管家”;一类是技术型知识分子,就是技术专家;一类为人文知识分子。前两者好理解,因为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比如古代就流行过“养士”,其实就是幕僚,其幕僚和士就是知识分子了,现代的幕僚说白了,就是秘书,是某某研究中心,其特征还是脱不了一个“养”字。
与下面所说的“上书房行走”属于一类。 而技术型的知识分子无疑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了,他们搞的都是高科技,比如古代的张衡、李冰等等在现如今就是工程院院士,他们到底为社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所以这一类知识分子是永远值得人们景仰的。 惟独人文知识分子很复杂,所以还要作进一步的划分。
鄙人不揣冒昧,对人文知识分子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风花雪月型、考古型、隐士型、上书房行走型、和脑生反骨型。且容小子一一析之: 首先是风花雪月型。
好理解,这类知识分子就是不问时世,“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像古时候的李白、李商隐、柳三变、唐伯虎等知识分子就是这一类,他们或是不满权贵而流连于山水之间,或是不被权贵所容而嬉戏于青楼红粉之中,或是蓬头跣足于闹市,或是醉心于琴棋书画,而藏于山野寺庙。参差不齐,要用现实的眼光看这一类人,就是颓废,就是无聊。
但他们却以为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或嬉笑怒骂,或对酒当歌,或对着天空和星星哀叹。虽对社会无益,但也无害。
其次为考古型知识分子。考古型的知识分子与其他知识分子还是有所区别的,现代的时势他管不着,因为闹不好会扣上“右派”的帽子,所以沉入故纸堆里,如清朝初始时就以考据著称,为什么?怕文字狱,所以才考古,但是考本国的古还是有危险,于是索性就考外国的古,介绍一些外国的东西,离里中国更远。
但这类的知识分子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怕,但是骨子里仍有悲悯情怀,所以或借古讽今,或借外讽内,以微风细雨润之。这类知识分子可敬,但也可叹。
难道不是吗? 再次就到了隐士型。隐士型的知识分子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很多。
这叫打不过你,我让你,我自己图开心,图消遥。以老子的思想为宗旨。
这类知识分子经过了打和博的阶段,知道时世、世事的不易。之所以归隐,一是觉得不好玩了,如以鸟般“恋旧林”的陶渊明,如鱼般入西湖的范蠡,再不济就象王国维也投入了颐和园的湖,等等等等。
二是不带你玩了,因为负有盛名,不便于消灭,不如就让你归隐。变大隐为小隐,隐于野。
到底落得了善终。这一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再次为“上书房行走型”。这一类的人也算是知识分子,而且有不少还是弘学大儒,美其名曰:“大隐隐于朝”,他们以皇上的圣旨为载体,推动社会的变革。
这也怪不得他们,其一是志向所然,如孔子曰:“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且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实在要怪的话,就怪皇上太英明了,士能为我所用,何乐不为?唐太宗开科举取士后大喜:“天下士子尽入我瓮中也”。而士子却甘心被驱,且谓之“士为知己者死”。
这似乎竟成为士的最高目标了。比如现而今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