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知识的网站有哪些

1.历史小知识

中国历史知识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 盛起来。

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世界历史知识:1、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文明,空中花园。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金字塔,国王美尼斯创建了第一王朝。

古印度:恒河流域;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2、古希腊:城邦制(雅典、斯巴达);奥运会;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数学: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学派;文学:《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

3、古罗马:西罗马帝国被雇佣军(日耳曼)灭亡4、封建社会:(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日耳曼人的法兰克王国,三分帝国,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国的基础。5、资本主义社会:航海:麦哲伦环球首航,哥伦布最早到达美洲;欧洲文艺复兴:15至16世纪,意大利的达•芬奇、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最伟大:米开朗基罗 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工业革命: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日本明治维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萨拉热窝,以同盟国的投降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中、美、英、苏等2 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二战的局势。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无产阶级: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历史小知识

你好!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名家的并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明初朱右选此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是此八人并称之始。

三皇五帝: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

“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希望能帮到你》

3.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小知识,小常识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

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

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

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

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

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煮酒论英雄: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

曹操说,则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

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

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

4.历史小知识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你所谓的历史小知识。这个事以前我整理的一部分资料,看看有用吗

影响中国八大事件

1、夏启夺权

这位公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开背叛禅让制度的家伙,当然鉴于他的私生子身份我们也不必追究他不孝的责任。但是显然“家天下”是由这位公子开创的,即使不是后无来者,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从此以后,中国的风水便一家一家的流到了**战争太子被炸死为止。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伯益为了家天下的出现作出的巨大牺牲。

2、商鞅变法

直到民国之前我们还在修改他的制度,造就了秦汉雄风和唐宋盛事的制度由此人首创。如果那个时候有知识产权什么的,这个家伙用自己名字申请各专利,我们太爷爷之前所有人都得被称为:商人。不过变法是要代价的,要付出代价就得有人倒霉,总不能秦君倒霉把?只好把你商鞅拉去分尸了,谁叫你是直接责任人?

3、孙子写书

孙武的厉害就不用说了,敢杀老板二奶那都是小事,唐朝的时候连皇帝都封他当官,得了个“武圣”的名号。虽然后来出于思想统治需要,“武圣”名号给了关羽,可是谁都知道,这第二任武圣也是得读他的书才敢带兵打仗的。相比欧洲,到19世纪了,克劳塞维茨才写出一本《战争论》,而且水平还比孙武差了不少,时间晚了1000年。从孙武写了《孙子兵法》后,历代无不以此作为武学考试基础,战争艺术达于极致。

4、百家争鸣

老子、孔子、墨子这群人都哗啦哗啦跑出来吵个天翻地覆,还四处找国家领导给自己拉票。自己吵还嫌不够还要招收学生一起吵,那个时候的中国不但政治混乱,连思想界也是硝烟弥漫。最后,随着秦始皇一统江山,各位学者们也永远的闭上了嘴。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想法,都能在当年那群老家伙的言论思想中找到根源。

5、韩非子进宫

如果这老儿隐居山林,中国现在或许不会是这样。厚黑学的大师,带着他那几车竹简跑去忽悠嬴政,居然忽悠上了,一把风头出的无人能及,秦始皇甚至愿意为他烧了天下其他所有书,他看儒生不顺眼,秦始皇就开动大军为他杀人,好好的千古一帝被他当枪使。这还是轻的。此次以后中国的官僚都成了他的徒子徒孙,法家成了官场第一秘笈,可谓“官家圣典”。

6、秦始皇称帝

这个人对统一的偏执达到了极致,文字、度量衡、道路……各个方面都来了个清一色。随后这种偏执也传给了所有中国人,于是大家都觉得:统一才是正常的。从此之后,除了那个黑脸杀猪的张翼德,再没人自称什么齐人、燕人。

7、刘邦称帝

说奇特是因为这家伙当年是平民出生,据说还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家伙。可惜老天选人往往是瞎了眼的,偏偏选了这么一个家伙做皇帝,这家伙还选了个不怎么吉利的代号:汉(旱)。不过旱也好涝也罢,这家人总算带着中国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气,终于在内斗外打赢了野蛮民族,让被他统治的那群人的后代至今还在自称:汉族。

8、隋唐盛事

中国四大明君: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圣祖。隋唐就占了三个,而隋唐那几十年间更是出了两个。那个时候中国大气到不知道自己大气,开放到不认为自己开放。当历史过去那么久,那时的学生日本反而来打劫老师,隋唐的威力才被我们察觉。汉族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称呼,而唐人是世界对我们的称呼。世界文明的中心,即使现在的美国也不敢自居的地位在那个时候被我们获得了。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5.有比较好的历史学习网站

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

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

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

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

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

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

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

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

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

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

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

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

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

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

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

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

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

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

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

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

6.历史小知识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你所谓的历史小知识。

这个事以前我整理的一部分资料,看看有用吗影响中国八大事件1、夏启夺权 这位公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开背叛禅让制度的家伙,当然鉴于他的私生子身份我们也不必追究他不孝的责任。但是显然“家天下”是由这位公子开创的,即使不是后无来者,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从此以后,中国的风水便一家一家的流到了**战争太子被炸死为止。

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伯益为了家天下的出现作出的巨大牺牲。 2、商鞅变法 直到民国之前我们还在修改他的制度,造就了秦汉雄风和唐宋盛事的制度由此人首创。

如果那个时候有知识产权什么的,这个家伙用自己名字申请各专利,我们太爷爷之前所有人都得被称为:商人。不过变法是要代价的,要付出代价就得有人倒霉,总不能秦君倒霉把?只好把你商鞅拉去分尸了,谁叫你是直接责任人? 3、孙子写书 孙武的厉害就不用说了,敢杀老板二奶那都是小事,唐朝的时候连皇帝都封他当官,得了个“武圣”的名号。

虽然后来出于思想统治需要,“武圣”名号给了关羽,可是谁都知道,这第二任武圣也是得读他的书才敢带兵打仗的。相比欧洲,到19世纪了,克劳塞维茨才写出一本《战争论》,而且水平还比孙武差了不少,时间晚了1000年。

从孙武写了《孙子兵法》后,历代无不以此作为武学考试基础,战争艺术达于极致。 4、百家争鸣 老子、孔子、墨子这群人都哗啦哗啦跑出来吵个天翻地覆,还四处找国家领导给自己拉票。

自己吵还嫌不够还要招收学生一起吵,那个时候的中国不但政治混乱,连思想界也是硝烟弥漫。最后,随着秦始皇一统江山,各位学者们也永远的闭上了嘴。

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想法,都能在当年那群老家伙的言论思想中找到根源。 5、韩非子进宫 如果这老儿隐居山林,中国现在或许不会是这样。

厚黑学的大师,带着他那几车竹简跑去忽悠嬴政,居然忽悠上了,一把风头出的无人能及,秦始皇甚至愿意为他烧了天下其他所有书,他看儒生不顺眼,秦始皇就开动大军为他杀人,好好的千古一帝被他当枪使。这还是轻的。

此次以后中国的官僚都成了他的徒子徒孙,法家成了官场第一秘笈,可谓“官家圣典”。 6、秦始皇称帝 这个人对统一的偏执达到了极致,文字、度量衡、道路……各个方面都来了个清一色。

随后这种偏执也传给了所有中国人,于是大家都觉得:统一才是正常的。从此之后,除了那个黑脸杀猪的张翼德,再没人自称什么齐人、燕人。

7、刘邦称帝 说奇特是因为这家伙当年是平民出生,据说还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家伙。可惜老天选人往往是瞎了眼的,偏偏选了这么一个家伙做皇帝,这家伙还选了个不怎么吉利的代号:汉(旱)。

不过旱也好涝也罢,这家人总算带着中国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气,终于在内斗外打赢了野蛮民族,让被他统治的那群人的后代至今还在自称:汉族。 8、隋唐盛事 中国四大明君: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圣祖。

隋唐就占了三个,而隋唐那几十年间更是出了两个。那个时候中国大气到不知道自己大气,开放到不认为自己开放。

当历史过去那么久,那时的学生日本反而来打劫老师,隋唐的威力才被我们察觉。汉族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称呼,而唐人是世界对我们的称呼。

世界文明的中心,即使现在的美国也不敢自居的地位在那个时候被我们获得了。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7.问几个有关历史的小知识

1、康熙8岁即位,14岁亲政,共在位61年;

2、康熙61年,45岁的胤禛继承帝位,在位13年;

3、九子分别是大阿哥、二阿哥(即太子)、四阿哥(即雍正)、五阿哥、八阿哥、十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十四阿哥;

4、四阿哥胤禛(zhen),母妃乌雅氏孝懿仁皇后。八阿哥胤禩(si),母妃卫氏良妃。十三阿哥胤祥(xiang),母妃章佳氏敬敏皇贵妃。

5、第三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6、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7、赵云

8、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协助汗处理国事

9、雍正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零散的反抗经常发生,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而且,雍正好大喜功也是众所周知的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