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经济有哪四大特征
从生产投入来看,创意的生产主要依靠知识的投入。
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时代, 创造财富更多地依赖于体力而非脑力,人口的数量是社会财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知 识投入十分有限。
工业社会初期,机器虽然代替了许多人力,但技术与管理人员在生产 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大部分工作仍是体力活,个人技能、技巧开始受到重视 。
随着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大,科研和教育培训的投入上升。在整个工业社 会中,虽然知识始终在经济中起着作用,但是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近年来, 知识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投入。这主要体现在:研究与发展的 投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入,对无形资产的投入超过了对有形资产的投入;资金投入必 须和知识投入匹配才能避免风险,获取利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投入,对研究与 发展、教育培训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回报率大大高于对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回报率 。
从产品的生产类型来看,人类的生产经过了这样两个阶段,即以硬件类产品生产为 中心的阶段和以软件类产品生产为中心的阶段。硬件类产品,主要包括制造业、加工业等有关行业的产品。
其生产的特点是:硬件 投入比例大,服务业还不发达,科研、学习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阶段和整个农业 及工业前期相对应,目前这类产品的生产固然仍在进行,但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却大大降低了。
软件类产品,主要包括服务业以及与学习、旅游、娱乐等相关的文化业 所生产的一般产品。这一阶段与工业社会中、后期相对应。
信息技术在这类产品的生产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软件类产品的生产迅速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而且也促使 创意产品的生产取而代之。
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其一,信息技术加速 了产业的分层。
一方面,产业不断地分化,出现了非同以往意义上的农业、工业、服务 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这些产业含有更多的信息。
这不仅意味着生产过程需要越来越多 的知识投入,而且也意味着更多的知识生产,从而使生产向知识型升级。另一方面,知 识产业,尤其是高技术、文化类产业也在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经济成分。
其二,知识 产业分化成上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下游产业和一般知识的复制传播相联系, 与传统产业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其产品生产基本属于软件类产品的生产,不过是低级 的软件类产品。中游产业和软件类产业相联系,大部分软件类产品由它来生产。
这是发 展中国家可望首先参与竞争的产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绝大部分属于这一类。
上游产 业,主要和创意生产相关。创意按其技术倾向和管理倾向又可分为硬创意和软创意。
硬 创意包括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它的产品主要是专利以及重大的科研成果。目前企业投 入的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领域。
软创意主要包括管理类知识的生产。它的产品包括重大 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等。
它关系着国家竞争力。其三,创意生产从一般生产中独立出 来,成为和一般生产过程相并列的生产,甚至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
现在许多大公司开 始全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生产,而把产品的一般生产让给其他生产者。比如,奈克鞋 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鞋业公司,这个年产160亿美元的鞋业公司根本不生产鞋, 而是 全力以赴研制新产品。
他们从世界上收集大量的消费信息,进行创意生产。再把形成的 创意成果——新产品的一般生产让给其它企业。
又如,有的新型医药是直接从实验室生 产出来的,并不需要建立相应的工厂,实验室就是工厂。2、分配特征:知识的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知识的占有程度包括知识的占有量和占有能力。
从分配的基础看,传统的分配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生产资料 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工具。
地主由于拥有土地和劳动工具,在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工 业社会,资金可以购置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是分配的主要依据。
资本家由于拥有资金 ,在参与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劳动在财富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 出,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变为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 和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
知识劳动者由于拥有了生产资料意义上的知识,使传统的雇佣 关系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资金的过剩和投资风险的增大,使资金直接参与分配的竞争 力减弱。
手术室对外科医生的需要,大于外科医生对手术室的需要。医院真正的财富不 是昂贵的设备,而是拥有数十年经验的医生的技术和知识。
没有这些知识、医院的昂贵 的手术室一钱不值。知识的这种特性使知识的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依据。
从分配的决策来看,以往的分配是由劳资双方一方决定的。农业社会,地主掌握着 分配的主动权。
农民只拥有有限的发言权。工业社会,资本家掌握着分配的主动权。
工 人只有有限的发言权。随着蓝领工人阶层队伍的壮大,工会在争取发言权方面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进行了劳资双方平等参与分配的前期工作。
知识劳动者的出现,使蓝领、白 领的区分变得模糊,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人逐渐衰落。知识劳动者由于拥有生产资料意 义。
2.新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个阶层
(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所谓民营科技企业,泛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创办和经营,主要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和成果转化的经济组织。它们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拥有数量不一的企业股权,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专门知识,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外资企业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境外投资的企业。在外资企业就职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通常年纪轻、学历高,许多人还有过在国外留学、就业的经历。他们比较熟悉国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一般在外企的一些部门担任骨干。
(3)个体户。个体户即个体工商户,是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一定资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截至200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注册资金3435.79亿元。
(4)私营企业主。私营企业指企业财产归私人所有、雇工人数较多的营利性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主正日益成为经济实力、经营范围与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的一个社会阶层。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202.85万户,注册资本总额为18212.24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2.31万户,亿元以上的有383户。
(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中介组织泛指介于企业、个人之间,并为其服务、沟通、协调以及对其监督的社会组织。它主要由三类组成:行业性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研究会;公证性中介组织,如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专业事务所以及证券、仲裁等中介组织;服务性中介组织,如提供就业、广告、公关、房地产等服务的组织。这些组织的从业人员大多受过专门训练,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6)自由职业人员。主要是指那些不固定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或专长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并获取报酬的人员。主要包括一些文化、艺术工作者等。
以上六个社会阶层,尽管在财产状况、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他们都不属于过去人们常说的”公家人”。然而,倘若追根溯源的话,这些阶层中的许多人原先实际上也是”公家人”,诸如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党政机关干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等。
3.中国当代社会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本书共18章,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和分层标准,介绍了改革以前中国社会阶层的状况,介绍和分析了改革以来影响社会分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接着介绍了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改革以来的变化; 第二部分是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农民、农民工、工人、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新买办、社会有害阶层八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且综合成一个社会阶层整体结构模型; 第三部分是分析如何促进阶层游动,减少阶层冲突,保证社会和谐与社会安全。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过程之中,各个阶层的状况还不能说已经最后确定,这本书对各个社会群体的描述也是动态的。
4.现中国有哪些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他们第一次不仅是土地的劳动者,而且成了土地的经营者,不仅是生活的主人,而且成为了生产的主人。改革不仅没有使他们退回到小生产的状态,而是使他们同社会化大生产、同广阔的城乡商品市场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联系,这一母体阶层的分化产生了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产业工人阶层。
目前,农业劳动者阶层内部已经明显地分化成七个社会阶层:(l)种植业劳动者;(2)林牧渔业劳动者;(3)农民经理人员;(4)乡镇企业工人;(5)外出打工农民;(6)农村知识分子;(7)农村管理者阶层。我国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也处在重大的变化之中。
这个变化主要是出现了三个层次的分化与流动:第一个层次是一部分农民由种植业转向林牧渔等其它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领域;第二个层次是一部分农民由农业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乡镇企业的兴起;第三个层次是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变为城镇居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和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每年有数千万流动的农民,形成所谓“民工潮”现象。
5.除了工薪阶层社会上还有哪些阶层
由陆学艺提出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划分标准构建的十大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具有实际行政职权的干部,不是所有的干部,是实际负责的干部,他们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1%,这是2001年的数字。主要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团体的负责人员。
第二个阶层是经理人员,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国家公有制企业的老总、经理、中上层的干部,第二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上层管理干部,第三部分是现在私营企业的经理人员。他们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6%,这个队伍还在扩大。
第三个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现在私营企业主接近千万户。
第四个阶层叫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包括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工程师、医生、律师、文化工作者或者叫白领,这个队伍比较大,占全国就业人数的4.6%,实际上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都超过10%,但农村、县以下较少。
第五个阶层是办事人员阶层,是跟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相对应的,包括办公室主任、秘书、会计、出纳,还有电脑工作者、统计人员等等,当时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2%。
第六个阶层是个体工商户阶层。我国把雇工7人以下的称为个体工商户。
第七个阶层是商业服务人员,实际上也是第三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但是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人员还很少。现在这个队伍也是在扩大,将来要比第八个阶层大,现在是占11.2%。
第八个阶层是产业工人阶层。制造业、建筑业的操作工人,是体力和半体力劳动者,现在在不少行业里,如纺织、服装、电子、玩具、塑料制品等行业里,第一线工作的已经是以农民工为主,产业工人阶层占21.7%。
第九个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据2001年的调查,这个队伍占42.9%。这个数字已经够大,现在社会结构不合理主要在这里。
第十个阶层是城乡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统计数字2001年是4.8%,这里讲的是城镇的。
6.除了工薪阶层,社会上还有哪些阶层
除了工薪阶层,社会上还有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 ,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 办事人员阶层 ,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这些阶层。
陆学艺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划分标准构建的十大社会阶层结构,下面延展回答为您做详细阐述。
第一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具有实际行政职权的干部,不是所有的干部,是实际负责的干部,主要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团体的负责人员。
第二个阶层是经理人员,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国家公有制企业的老总、经理、中上层的干部,第二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上层管理干部,第三部分是现在私营企业的经理人员。
第三个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现在私营企业主接近千万户。
第四个阶层叫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包括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工程师、医生、律师、文化工作者或者叫白领。
第五个阶层是办事人员阶层,是跟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相对应的,包括办公室主任、秘书、会计、出纳,还有电脑工作者、统计人员等等。
第六个阶层是个体工商户阶层。我国把雇工7人以下的称为个体工商户。
第七个阶层是商业服务人员,实际上也是第三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但是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人员还很少。
第八个阶层是产业工人阶层。制造业、建筑业的操作工人,是体力和半体力劳动者,现在在不少行业里,如纺织、服装、电子、玩具、塑料制品等行业里。
第九个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第十个阶层是城乡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