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 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 Vs/22=(Vo2+Vt2)/2
6.位移 S=V平t=Vo t+at2/2=Vt/2 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 = 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 Vo=0
2.末速度 Vt=gt
3.下落高度 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 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2.高中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精讲一下谢谢
直线运动有以下几种:
1.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恒定,加速度为0
2.匀加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恒定且与初速度同向
3.匀减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恒定且与初速度反向
4,匀变加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按照时间关系均匀变化,加速度可能变大,可能变小,但是与初速度同向
5,匀变减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按照时间关系均匀变化,加速度可能变大,可能变小,但是与初速度反向
6,变加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按照时间关系变化,但不均匀,加速度可能变大,可能变小,但是与初速度同向
7,变减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按照时间关系变化,但不均匀,加速度可能变大,可能变小,但是与初速度反向
由上总结,加速运动,加速度肯定与初速度同向,减速运动,加速度肯定与初速度反向(如果过程中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最好将过程分开分析计算)
均匀变化可看成一次方程,比如加速度为Y,时间为X,Y=aX+b(x就是运动所经过的时间,Y就是x的时候,物体的加速度,a为每秒内加速度的变化,b为0时刻,加速度的初值大小)
按照公式把方程都列出来,直线运动的题目都好解决的,关键是要分析清楚每个过程属于哪种直线运动哦
4.帮忙总结一下直线运动啊,谢谢~
二、直线运动复习要点1.机械运动,参照物,质点、位置与位移,路程,时刻与时间等概念的理解。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S=υt,S~t图线,υ~t图线3.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4.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S=υ0t+ at2、υ=υ0+at匀变速直线运动的υ~t图线5.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重要推论6.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二、难点剖析 1.机械运动及其描述机械运动的是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由于其位置将发生变化,为了描述其位置变化的情况,引入了位移概念;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由于其位置将随时间发生变化,为了描述其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引入了速度概念;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由于其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时也将变化,即其运动速度将随时间变化,为了描述其速度随时间情况,引入了加速度概念位移是矢量,它描述了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置变化的大小和方向;速度是矢量,它描述了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位置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加速度也是矢量,它描述了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运动是绝对的,这就是说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是在运动着的;运动的描述则只能是相对的,这就是说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只能相对于某个指定的参照物。应注意:同一物体的同一运动,若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其描述一般是不同的。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重要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通常是指所谓的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 S=υ0t+ at2 υ=υ0+at(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中,通常以初速度υ0的方向为参考正方向,即υ0>0此时加速度的方向将反映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不同类型: ①a>0,指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②若a=0,指的是匀速直线运动;③若a=0,指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在具体运用时,常可变换成如下推论形式推论1: υ2- =2as推论2: = (υ0+υ)推论3:△S=a△T2推论4: = (υ0+υ)推论5: = 推论6:当υ0=υ时,有S 1:S2 :S3:……=12 :22 :32 :……SⅠ :SⅡ :SⅢ :……=1 :3 :5 :……υ1 :υ2 :υ3:……=1 :2 :3 :……t1 :t2 :t3 :……=1 🙁 -1) :( – )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υ-t图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说,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υ~t图线如图1所示,对于该图线,应把握的有如下三个要点。(1)纵轴上的截距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初速度υ0;(2)图线的斜率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3)图线下的“面积”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在相应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s。
图14.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与特征。(1)竖直上抛运动的条件:有一个竖直向上的初速度υ0;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g。
(2)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竖直上抛运动是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坐标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其位移公与速度公式分别为 S=υ0t- gt2 υ=υ0-gt(3)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竖直上抛运动可分为“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前一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后一阶段则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具备的特征主要有:①时间对称——“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通过同一段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相等,即 t上=t下②速率对称——“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通过同一位置时的速率大小相等,即υ上=υ下三、典型例题 例1 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取g=10m/s2.若第1s内位移大小恰等于所能上升的最大高度的 倍,求物体的初速度.分析:常会有同学根据题意由基本规律列出形知 t- gt2= • 的方程来求解,实质上方程左端的 t- gt2并不是题目中所说的“位移大小”,而只是“位移”,物理概念不清导致了错误的产生。
解:由题意有 = • ,进而解得 =30m/s, =6m/s, =4.45m/s例2.摩托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为25m/s,为使其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而在2min内追上前方1000m处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卡车,摩托车至少要以多大的加速度行驶?解:由运动规律列出方程 + (t- )=υt+s.将相关数据 =25m/s,t=120s,υ=15m/s,s=1000m代入,便可得此例的正确结论 a= m/s2.例3 质点帮匀变速直线运动。第2s和第7s内位移分别为2.4m和3.4m,则其运动加速度a=____________m/s2.分析:若机械地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以列出如下方程 ( •2+ a•22)-( •1+ a•12)=2.4, ( •7+ a•72)-( •6+ a•62)=3.4若能灵活运动推论 △s=aT2,并考虑到 s7-s6=s6-s5=s5-s4=s4-s3=s3-s2=aT2,便可直接得到简捷的解合如下.解: a= = m/s2=0.2m/s2.例4.车由静止开始以a=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后相距s=25m处的人以υ=6m/s的速度匀速运动而追车,问:人能否追上车?分析:应明确所谓的追及、相遇,其本质就是“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此例可假设经过时间t,人恰能追上车.于是便可得到关于t的二次方程进而求解。
解: υt= at2+s.而由其判别式△=υ2-2as= -56 例5.小球A自h高处静止释放的同时,小球B从其正下方的地面处竖直向上抛出.欲使两球在B球下落的阶段于空中相遇,则小球。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 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 Vs/22=(Vo2+Vt2)/2
6.位移 S=V平t=Vo t+at2/2=Vt/2 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 = 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 Vo=0
2.末速度 Vt=gt
3.下落高度 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 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6.高一物理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公式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s(t)=at^2/2+v(0)t=(v(t)^2-v(0)^2)/(2a)=(v(t)+v(0))t/2 v(t)=v(0)+at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1)受恒外力作用; (2)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规律 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1/2at2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1=根号2as 速度公式 V=Vo+at, 位移公式 X=Vot+1/2at^2 X=Vo·t(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推导: (1)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2v0+at/2]*t=v0*t+1/2*at^2 (2)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关于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v/dt=a,d^2s/dt^2=a 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 进而有s=∫vdt=∫(at+v0)dt=1/2*at^2+v0*t+C,(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t=0时,s=0,故这个任意常数C=0,于是有 s=1/2*at^2+v0*t 这就是位移公式。
推论 V^2-Vo^2=2aX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X为位移。 V为末速度 Vo为初速度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1)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2)基本比例 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推导:aT1 : aT2 : aT3 : 。
.. : aTn 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 s1:s2:s3:……sn=1:4:9……:n2。 推导:1/2a(T1)∧2 : 1/2a(T2)∧2 : 1/2a(T3)∧2 : 。
: 1/2a(Tn)∧2 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1:3:5:……:(2n-1)。
推导:1/2a(t)∧2 :1/2a(2t)∧2-1/2a(t)∧2 :1/2a(3t)∧2-1/2a(2t)∧2 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1:t2:……:tn=1:√2:√3……:√n。 推导:由s=1/2a(t)2 t1=√2s/a t2=√4s/a t3=√6s/a 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tN=1:(√2-1):(√3-√2)……:(√n-√n-1) 推导: t1 : t2-t1 : t3-t2 : 。
: tn-t(n-1) 注(2)2=4(3)2=9 ()∧2为平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
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