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1.浅谈如何注重“知识生长点

是时代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现结合教材的知识体系与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注重教学的“知识生长点’作一阐述。所谓“知识生长点”可以理解为:对各类学校的各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那些最基本的、处于人的认知结构中最关键部位的知识点。

“知识生长点”相对于常说的知识点来说,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既得又简,又能以简驭繁的,是人在学科认知上的核心,是可以以它为基础来不断丰富、扩大在学科乃至跨学科的认知结构。因此,帮助与要求学生理解。

明确、掌握“知识生长点”,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知识生长点”的理解、掌握又是动态的,它必须经过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经过多次由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深化,从深化到灵活应用才能形成。

所以,就学生而言,“知识生长点”的形成之初,就需要由教师在系统了解中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明确知识点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教学对象的实际去确立,明确其在学科与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指导学生经过举一反三,对新知识分析、归纳和反复思考,促使学生既能对“知识生长点”加深认识、又使认知结构不断。

2.如何了解学生知识生长点在哪 高雅《小数的初步认识》

抓住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刘志全今天,我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第一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题目感觉很简单,其实里面包含很多知识细节,如不注意就会让学生吃了夹生饭,产生很多不良后果。课后,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分析课堂1、精心导入、联系旧知。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组练习,如: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百分之几?找单位“1”;一台电视机原价4000元,元旦促销,售价3500元.现价比原价降低几分之几?“求现价比原价降低几分之几”,就是求( )是( )的几分之几。

这样即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2、学生研究、突出重点。

重点问题重点研究,“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让学生研究这个问题的解法,各抒己见,各显神通。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发现解题方法。

3、教师引导、突破难点。通过学生的研究、汇报,教师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研究成果后,再重点强调: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是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计划的百分之几?也就是求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最后建立模型,同类型的题目:两个量的差÷单位“1”=多(少)百分之几。

这样就使学生在众多关系方法中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二、教学思考1、抓住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在对比中寻求解法。

在突破“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谁的百分之几”的难点时,王利老师建议我先出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再出示“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出计划的百分之几?”,进行对比,实验过后,果然比单纯的出示“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百分之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学生在理解中更加明晰,在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百分之几”时,可以把关键句扩充完整,进一步建立数学模型。2、鼓励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寻求一题多解。

本节教学中在解答“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或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时可以提出“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引导学生用另外的方法解这道题: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100%)。那么,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之几。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以加强题目的变化。由于题目中单位“1”有了变化,解答方法也不同了。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我发现其实教材中重点安排的第一种解法通过建模,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很受学生欢迎。但是相比第二种解法,要让学生很清晰地理解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谁的百分之几确实有点困难。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所以,我在课堂上应该更多的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流露,而不是我的过多的牵引。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小失误,只有多多研究教材,多多研究学生,多多研究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中处处有生成的精彩。

3.如何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觉得,要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藏新,又不断化新为旧,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正因如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4.如何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泥越

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难点的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如学习替换与假设策略时要用到画图、列表等策略,且综合法与分析法贯穿始终。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

如教学圆柱与圆锥底面积、高、体积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内在联系是六年级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自己采用直观教学与代入求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观察分析,做法分为如下三步:1.将橡皮泥捏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厘米(即底面积28.26平方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板书:已知:r=3 h=4 求S柱=?V=?

二、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在教学四年级数学

5.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练习教学的技能

1、螺旋递进。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比较简单或者已经掌握知识入手,让学生“跳一跳”从而得到新知。必要铺垫,化整为零,注意梯度,各个突破。

2、瞻前顾后。

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组题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新知完全掌握后,可以向后(下节课)延伸,比如学完圆柱的侧面积,让学生求它的表面积,答案可能有对有错,有的可能摸不着头脑,没关系,教师不做评点,建议有兴趣的课后研究。

3、新颖活泼。

练习题的题型要新颖,不能简单的重复,否则学生会乏味。尽可能与学生所能接触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可利用的素材取之不尽,另外尽可能与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联系起来。

4、鼓励表扬。

对完成得又对又快的、思路简捷明了的、答题有创造性的给予肯定。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