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洲民族图腾
图腾信仰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观念之一,图腾观念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
图腾信仰实质上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原始的祖先崇拜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观念。文章指出有些学者的专著与论文中, 曾提到虎、牦牛、猴、羊、熊、术(即署)、蛙、蛇、鹰、猫头鹰、鸟等动物为纳西族先民的图腾。
根据东巴古籍及汉文献记载,以上这些动物,除猫头鹰与集合名词的鸟缺乏论据难以确定外, 其它动物皆可视作纳西先民曾信奉过的图腾。 此外,马鹿、狮子、大象、青龙、大鹏鸟、布谷鸟、白鹇鸟、白鹤、飞蟒、犏牛、栗树、柏树“董”、“沈”神石等,也是纳西先民曾信奉的恍┩继凇?/p> 图腾和图腾文化对纳西族社会曾起过促进氏族内部团结、加强氏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诸氏族的强有力的作用。
另外,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制对偶婚长期存活于纳西族地区,这与图腾和图腾文化的影响分不开,前者是后者的折射与在现。还有,图腾崇拜是人与动植物同属一体的信仰产物,把与先民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植物与无生物视作自己的亲族、祖先和保护神,对它们采取尊敬、爱护的态度,所以在50年代中、后期人为地肆意破坏自然以前,纳西族地区到处是郁郁苍苍的树木,各种飞禽走兽也常出没在山林田野之间,表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起了积极的作用。
图腾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且遍布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文化,它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支基础文化力量,从原始氏族部落时代起便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 奥吉布瓦方言(TOTEM),其他各地区、各民族也有与其意义相同的词。关于它的意思,学术界至今尚无统一准确的定义。
总的看来有三种含义。 民族便是由图腾崇拜引起的部落或氏族合并而逐渐形成的群体,原始图腾还较多地保存在现今民族风俗中。
例如;我国云南克木人至今仍遵循图腾外婚制,凡同一图腾氏族的人不得通婚;瑶族亦保存有图腾入社仪式残余,上刀山、下油锅等危险和痛苦的考验便源于此。此外,现在非洲许多民族的特殊发型、发饰、镶唇、毁牙、项饰、服饰、面具以及巫术仪式都在于模仿其崇拜的图腾。
图腾文化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已由人类求生存的目的逐渐演变到今天,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精神依托和文化需求。它作为一种基础文化仍将伴随人类与社会不断发展演变。
将“图腾”一词引进我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他于1903年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一书时,首次把“totem”一词译成“图腾”,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
并认为中国古代也有与澳大利亚人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图腾现象。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那么,什么叫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居住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至今仍保留了丰富而又历史渊远的天文学知识,他们以十二兽纪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赶虎街(集市),猪日赶猪街。
有些地方建十二兽神庙,每年举行祭礼活动,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跳十二兽神舞蹈。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保俗语表明人们普遍对老鼠的憎恶。
然而,远古时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却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在仪式或节目期间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护。 白族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虎也不会伤害他们。
当要出远门时,一定要选在属虎的那天(寅日),认为只有这样,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也一定要算准日期,只有虎日才进门坎。
白族鸡氏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认为公鸡知吉凶,会保佑他们。在迁徙时,将东西装在背箩里,上面放一只公鸡。
到达新迁地区后,公鸡在什么地方叫,就在什么地方安家。在他们看来,公鸡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
直至今日,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图腾祖先观念的残余。至于龙图腾神观念,更为普遍,大多数民族都曾把龙视为保护神。
野猪神是北方狩猎民的崇拜对象,在满族中列为大神,说它身比山高,鬓毛如林,山里的沟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护神。 把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的有纳西族。
在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中记述了这头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顶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摇地动,由纳西族人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头,肋祭山岳,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于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
2.图腾怎么解释怎么解释图腾,非洲图腾和亚洲地有啥区别
图腾totem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
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
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 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
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
匈奴狼的传说(《魏书·高车传》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
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 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
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
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
就是说他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
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 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
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
3.何为图腾,想知道具体详细的介绍.想知道具体详细的介绍,图文并茂的
图腾信仰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观念之一,图腾观念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
图腾信仰实质上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原始的祖先崇拜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观念。文章指出有些学者的专著与论文中, 曾提到虎、牦牛、猴、羊、熊、术(即署)、蛙、蛇、鹰、猫头鹰、鸟等动物为纳西族先民的图腾。
根据东巴古籍及汉文献记载,以上这些动物,除猫头鹰与集合名词的鸟缺乏论据难以确定外, 其它动物皆可视作纳西先民曾信奉过的图腾。 此外,马鹿、狮子、大象、青龙、大鹏鸟、布谷鸟、白鹇鸟、白鹤、飞蟒、犏牛、栗树、柏树“董”、“沈”神石等,也是纳西先民曾信奉的恍┩继凇?/p> 图腾和图腾文化对纳西族社会曾起过促进氏族内部团结、加强氏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在更大范围内联合诸氏族的强有力的作用。
另外,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制对偶婚长期存活于纳西族地区,这与图腾和图腾文化的影响分不开,前者是后者的折射与在现。还有,图腾崇拜是人与动植物同属一体的信仰产物,把与先民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植物与无生物视作自己的亲族、祖先和保护神,对它们采取尊敬、爱护的态度,所以在50年代中、后期人为地肆意破坏自然以前,纳西族地区到处是郁郁苍苍的树木,各种飞禽走兽也常出没在山林田野之间,表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起了积极的作用。
图腾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且遍布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文化,它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支基础文化力量,从原始氏族部落时代起便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 奥吉布瓦方言(TOTEM),其他各地区、各民族也有与其意义相同的词。 关于它的意思,学术界至今尚无统一准确的定义。
总的看来有三种含义。 民族便是由图腾崇拜引起的部落或氏族合并而逐渐形成的群体,原始图腾还较多地保存在现今民族风俗中。
例如;我国云南克木人至今仍遵循图腾外婚制,凡同一图腾氏族的人不得通婚;瑶族亦保存有图腾入社仪式残余,上刀山、下油锅等危险和痛苦的考验便源于此。 此外,现在非洲许多民族的特殊发型、发饰、镶唇、毁牙、项饰、服饰、面具以及巫术仪式都在于模仿其崇拜的图腾。
图腾文化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已由人类求生存的目的逐渐演变到今天,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精神依托和文化需求。它作为一种基础文化仍将伴随人类与社会不断发展演变。
4.非洲的文化
非洲传统文化习俗 穿衣服是不吉祥的 爱美,讲究服饰,是人之常情,然而在非洲有例外。
乌干达东北山区的卡拉莫贾人就认为穿衣服是不吉祥的,会招致祸害。在往昔殖民统治时期,卡拉莫贾地方被视为”禁区”,卡拉莫贾人亦被看作”野人”,不准与内地人接触。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卡拉莫贾人便日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他们不管男女老少,皆不穿衣服。
男人和小孩通常全身一丝不挂,妇女有时只在下身兜一块兽皮。乌干达政府也曾在那里推行过强制穿衣运动,但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
个别穿上衣服者,其衣服也被愤怒的人们撕得粉碎,其人还在众人胁迫下,不得不将衣服碎片当场吞下。 非洲人的发式 在非洲,发式很有讲究,它可以表明人的民族属性、社会地位及宗教信仰。
可以说,非洲人发式的不同形式和风格,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并代表着他们的审美情趣。 男子发式 在马里的图阿雷格地区,你会偶尔见到一位头扎蓝巾,蓝巾上束着刻有漂亮花纹的铜箍,这就是当地的头人,你必须对他表示尊重和敬意。
肯尼亚的马萨伊成年男子,戴一种用狮子毛制成的帽子,表明自己是一位勇士,曾亲手杀死一头狮子,狮毛就是从那头狮子身上取下来的,但这种帽子只能戴七年,七年后,他必须再去猎杀一头新的狮子,以证明自己仍是一位勇士。图尔卡纳的老年男子,特别爱护晚辈们精心给他梳理的头发,因此晚上睡觉时要戴上一顶木制头套,以防头发凌乱,因为晚辈们是不能天天替他梳理的。
尼日尔沃达比地区的豪萨族男子,对美的表现是古老而又奇特的,但也逐渐有着现代化的趋势,他们头上扎着传统的五彩缤纷的羽毛头巾,而又戴上一幅时髦的太阳镜,以示他是美男子。几内亚的科尼亚克族男人的发式很复杂,在四周剃得净光的头顶上,梳着一个高高的公鸡冠式的发型,这是力与美的标志。
按迷信说法,公鸡是宝贵品质的化身。在非洲大陆的西部有句俗话:“发式打扮人”。
成年人头发的造型并不逊色于青年人。马里人和班巴拉人尽量把发型弄得很高,象羊犄角一样。
柏柏尔人的发式很象驼峰。在某些情况下,人必须模仿骆驼。
对于柏柏尔和图阿雷格这些游牧民族来说,他们象需要空气一样,需要具备骆驼那种刻苦、耐劳、朴素的品质。南非祖鲁族的军人把头发集中在脑后梳条长辫子,象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并且用油脂,泥土和其他粘合物制成的定型物,把发式粘固定型。
乌干达讲求实际的迪迪族男子,把头发梳成蘑菇伞形,以便保护眼睛,防止耀眼的阳光直接照晒。 妇女发式 非洲妇女在发式上有着独特表现他们情绪特征、美貌或者地位的方式。
如果你遇到一位剃光头的妇女,几乎可以肯定,她是个孀妇。在尼日尔,小孩头上留有一绺、两绺或三绺头发,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亲、母亲或双亲。
几内亚的高尔贝族妇女,把头发挽成突出前额的发式,这是表示对某人的尊敬,如真主、医生等,因为是他们曾经从灾难中拯救过他们的父母。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头发蓬松散乱,这往往表示他们在服丧。
苏丹托波萨地区已婚妇女,把头发编织成许多小辫子并涂上油脂,脸颊上则刺满花纹,且在脖颈上套着十几个铁圈。有的理发师,心灵手巧,知道非洲女人总是不忘梳妆打扮的,因此他们根据民族特点,先把头发横向分开,然后再纵向分开,在前脑门上梳个三角形的发髻,然后用那灵巧的手指从头的一侧抓起一绺头发,在后脑勺上编成发辫,用树枝发卡固定在头上某处,把双鬓的额发理得蓬松有序或梳卷得形态潇洒而富有魅力。
为了不使这种发型散落,就涂上发油,再撒上薄薄一层粘土,然后喷洒上香水使其发出馨香的气味。在农村,漂亮女子的头发上涂熏衣草、檀香树、石竹等植物芳香油脂,散发着浓郁的香味。
总之,非洲人的发式,不论是男子,还是女子,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有独特表现各自风格的方式。有人说,非洲发式“至今还是个谜”。
非洲美食风情: 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在非洲,原产的香料与蔬菜、水果较多,且品种多样,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将许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的方法,对于肉食大多采用烤制之后,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制作方法,对于面食则采用与其他水果相拌过油微炸的方法。 由于历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传统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纳了很多法国菜式的做法,另外还受来自意大利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影响,从而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食物结构。
从北非到南非,由于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饮食的主要风格在于以烤煮烩炖等方式下的各种食物的“杂烩”。 非洲食物向来以调味的艺术而闻名,将各种香料与调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运用得淋漓尽致。
非洲的民居建筑因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犹如群星散落非洲大陆,蔚为奇观。 真主柱屋:西非富拉尼族人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与世隔绝的神秘性。
他们的真主柱屋是以28根木杆搭成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的架子,终年用树皮作屋面。雨季加厚,旱季去薄。
室内三面支床,一面是门。门朝圣地麦加方向,意在求真主保佑。
半边楼:尼日利。
5.
1,”图腾”一词的来源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奥古布瓦方言,义为”他的亲族”。
作为一种信仰观念,图腾崇拜在世界各民族中大部分都出现过。由于印第安人的”图腾”一词最早在学术界文献中出现,因此学术界把后来发现的所有这种物象统称为”图腾”。
最早记述印第安语”图腾”一词并介绍于学术界的是英国人郎格(《印第安旅行记》)。2,图腾的含义图腾源于”万物有灵”观念。
图腾的实体是某些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但是,人与图腾是什么关系,图腾代表或象征什么,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氏族部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图腾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把图腾认作血缘亲属把图腾作为群体的祖先把图腾看作保护神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图腾:动物,植物,天体,天象等简单归纳图腾和部族,和人的关系,主要有以下类型:(1)某种动物,植物化身而为部族的祖先。
(2)人和动物交合后衍生部族。(3)人和动物感应而产生部族。
(4)某种动物,植物因为和部落有亲属关系而成为图腾。(5)某种动物,植物对该部族有功,而成为图腾。
第二节龙飞凤舞——东夷族动物图腾根据上古文化的区域分布可分为三大集团:东夷族,华夏族,苗蛮族东夷族:太昊系统——以龙蛇为图腾少昊系统——以鸟(凤)为图腾一,少昊系统的鸟图腾(一)少昊氏鸟图腾的历史踪迹1,少昊氏以鸟为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在追述自己祖先时说过:”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少昊部落居住在沿渤海湾地区,即山东,辽东,和朝鲜半岛,因为以鸟为图腾,所以,历史上又称这一带的古代居民为鸟夷。 《大戴礼记·五帝德》:”东方鸟夷羽民。
“从这些记载可窥知,东方夷人以鸟为图腾,在服饰,装束方面亦仿鸟形,亦如越人之仿鸟装束同。《尚书·禹贡》”鸟夷皮服””鸟夷卉服”。
2,商族是东夷族的后裔,他们确认自己的男性祖先是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诗经·商颂·玄鸟》)”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遗女何嘉 “(《天问》)”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凤凰既受遗兮,恐高辛之先我。”(《离骚》)”殷契母云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列女传》《拾遗记》《宋书·符瑞志》的记载与上略同。
因为玄鸟是卵生的,所以在中国古代,也曾盛行过卵崇拜。”曲水浮卵”的习俗商族以鸟为图腾,在甲骨文等考古材料中也有遗迹。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遗迹》,载《历史论丛》第一辑,1964年,中华书局;《甲骨文所见商族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2年第二期)在殷代金文中,也有鸟图腾遗迹可寻。”玄鸟壶”铭文即其例证。
商代铜器”玄鸟妇壶”有”玄鸟妇”三字合书的铭文,系商代金文中保留下来的先世玄鸟图腾的残余,与甲骨文中王亥之鸟形书体,同为研究商人图腾的珍贵资料。3,秦之祖先也以鸟为图腾秦之先世起源于东方,与商人同源,关于祖先的传说也相同。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鸟身人言。”(《史记·秦本纪》)谢谢你选用谢谢你。
6.求有关于黑非洲的神话传说
图腾神话是 由图腾观念衍生的,它主要 是 以口传或笔传的 形式把某种生物说成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或祖先恩人,或创造 了 人类 万物。 把某 中种动物 说成 是 恩人,或者是它在祖先危难之机帮助其脱离危险,人们感激它,崇拜它,奉为图腾,或它创生 了 人类。
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
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蛇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
可以推测,人类的祖先古猿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是有机会遇到树栖的蛇的。后来森林逐渐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触蛇的机会就更多了。
原始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必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发生伤亡。
后一情况,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记述,认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势必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情。 当原始人类从古人进化为新人的时期,便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进人血族群婚的阶段,这就产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氏族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广的组织。无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都曾有过这种制度。
氏族是原始共产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种和它最有利害关系的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或标志,这就是图腾。
图腾观念的产生,往往和生产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美洲海湾部落中的契卡萨人,以渔猎为生,就有野猪氏族、鸟氏族、鱼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农业为生的,就有烟草氏族和芦苇氏族。
图腾不仅是氏族的徽号,也包含着原始宗教的内容。氏族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图腾的那种自然物变来的,因而把这种自然物看做是保护本氏族的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形成了图腾崇拜。
图腾起着维护氏族内部团结统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鹤氏族的成员声称他们就是鹤的子孙,是大神把他们的老祖宗由鹤变成了人的。
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员坚决不吃作为本氏族图腾的那种动物,其所以如此,显然也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也很普遍。
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还要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
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且歌且舞,歌唱蛇的历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可以说,在一切动物崇拜里面,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经占据一个突出的地位。
图腾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发现有蛙、鸟的图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有蛇的图像;从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头、鸟兽的图像,这些图像有些可能就是当时的氏族图腾。
有趣的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据《列子》中记载:“疱牺氏、女蜗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山海经》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在伏羲部落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11个氏族,它们可能是以各种蛇为其图腾的氏族。
我国传说中的龙,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于东方的夷族,他们的一个著名酋长叫做太暤。据说他是人头蛇身,又说是龙身。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图腾制也随之逐渐消失,但图腾崇拜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尤其是崇拜蛇的风俗在许多民族中仍旧相当普遍。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土著萨克拉瓦族,把蛇看做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认为人是蛇的化身,对蛇非常崇敬。
在阿尔及利亚,水蛇被奉为家的保护者,往往被供养起来。非洲的土著直到现在,在他们的盾上还画着蛇的图形,相信它有特殊的魔力。
我国中国中国台湾省的少数民族派花族在刀鞘上、食具上都刻上蛇的花纹,他们对一种叫做“龟壳花蛇”的毒蛇极其崇敬,不敢杀害,甚至在房子里另辟小室给它居住,小室内外的装饰及用具都雕刻了蛇样花纹。北美土著爱斯基摩人,有在身上黥刻蛇形斑纹的习惯。
非洲有些土著用蛇皮镶在盾上,以为这样就会得到蛇的神力保护。我国十二生肖中有蛇和其他一些动物,这也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
崇拜蛇图腾的残馀观念,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反映出来。这一类的故事是很多的,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恐怕要算《圣经》创世纪中关于亚当、夏娃和蛇的故事了,这是纪元前5世纪左右的记载。
比这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农夫和冻僵的蛇的故事。在我国有关蛇的故事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