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知识点

1.物质的构成与分类

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含有两种物质或以上,如空气,溶液,三大化石燃料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

包括单质(氧气,氢气,铁,铜),和化合物(水,氯化钠,硫酸,氢氧化钠)。

化合物可分为

(1)无机化合物:

1.氧化物:水,氧化铁,二氧化碳

2.酸:硫酸,盐酸,硝酸,碳酸

3.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4.盐:氯化钠,碳酸钠

(2)有机化合物:烃,醇,醛,羧酸。

另外,化合物还可根据在熔融或溶于水能否导电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部分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都是),水也是电解质,而且是极弱的电解质。

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是强电解质。

弱酸弱碱,水,少数盐是弱电解质。

2.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

②离子的生成途径:

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

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基”、“根”、“碳正离子”

“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根”是带电的原子团,能稳定存在,如“NO2—”亚硝酸根离子,“HSO3—”亚硫酸氢根离子,它们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根”与“基”的区别在于是否带电荷。“根”与“基”的电子式也不同。如羟基—OH的电子式为 ,甲基的电子式为 ,而氢氧根OH-的电子式为 ,甲基正离子CH3的电子式为 。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3.初三上册物质的构成的知识点

第一章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3、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4、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1、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2、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3、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4、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通的是直流电。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分。

水的组成的正确表述:(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3)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都不讲个数);(4)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都讲个数)2、水的净化: 某些乡村,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 (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没有蒸馏) (2)净化水的方法:蒸馏、吸附、过滤、沉淀四种,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蒸馏、吸附、过滤、沉淀 3、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①向盛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两种水,搅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馏水泡沫多,无浮渣)②把适量水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剩余物是硬水,没有纯水。

(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馏(过滤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4)蒸馏:获取纯净水的一种方法。注意: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

O2、H2、CO2、CO、C一、物理性质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二、实验室制取1、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高锰酸钾或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方程式)KMnO4—工业上制取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2、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3、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CaCO3+ 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 CaCO3—三、化学性质1、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

(用于发令枪)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用于照明弹等)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放出热量。

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

4.物质的构成与分类(1)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而物质又是

(1)①常做导线的一种金属单质是铝、铜,所以在“氢、碳、氧、钠、铜、氯”这六种元素中的铜(Cu)常被用来做导线.故填:铜,Cu,Cu;

②由已知六种元素中的三种元素可以组成可溶性的盐是钠盐–碳酸钠(Na2CO3).故填:碳酸钠,Na2CO3,Na+、CO32-;

③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燃料是乙醇,其化学式是C2H5OH(或C2H6O).故填:乙醇,C2H5OH(或C2H6O),C2H5OH(或C2H6O);

(2)I.①根据有一种物质所属类别与其它两种不同,火碱(NaOH)、熟石灰[Ca(OH)2]都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碱.

而食盐(NaCl)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

故填:Ca(OH)2;熟石灰是碱,而另两种物质是盐.

②硫酸、纯碱、二氧化碳这三种物质的水溶液分别是稀硫酸,碳酸钠溶液,碳酸,稀硫酸、碳酸都显酸性,而碳酸钠显中性.

故填,碳酸,稀硫酸、碳酸都显酸性,而碳酸钠显中性.纯碱.

II.根据构成物质粒子的种类为分类标准,在常见物质中的水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而镁、金刚石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故填:水;水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其他两种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5.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

1. 什么叫能层 能级

2. 能层中能级符号顺序

3. 能级数与能层序数的关系

4. 画出构造原理图

5. 练习写出1-36号元素原子基态电子排布式

6. 练习简化电子排布式的写法(铁 硅)

7. 能量最低原理

8. 基态 激发态

9. 可见光产生的原因

10. 电子云 原子轨道

11. S .P原子轨道的形状

12. 练习画基态原子的 电子排布图

13. 泡利原理 洪特规则的内容

14. 原子排布规律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 画出前3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什么叫价电子

3. 周期表中的5个区

4. 电离能 电负性的概念及应用 .电离能 , 电负性最大的原子

5. 元素周期律的具体内容(原子半径,得失电子能力,氧化性,还原性,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

6. 对角线规则的 含义

7. 惰性气体的相对稳定性

6.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的分类的方法有三种:

1、单一分类法

对对象使用一种标准的分类法(如氧化物按组成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2、交叉分类法

对对象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如将H2SO4按是否有氧元素、酸的强弱、酸的元数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H2SO4分别属于含氧酸、强酸和二元酸)

3、树状分类法

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支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陈列式的形状(树)来定义。

具体如下:

1、根据有无固定组成分为 纯净物、混合物;

2、根据元素组成分为 化合物、单质;

3、根据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能否导电分为 电解质、非电解质;

4、根据分散物质颗粒大小,将混合物分为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

5、根据是否含碳元素,将化合物分为 有机物、无机物;

6、根据化学键类型,将化合物分为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7、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将反应物分为 氧化剂、还原剂。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