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康杯的目的
“安康杯”竞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安全生产管理、领导者安全生产意识、职工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能力、安全生产各项指标等,不断推进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和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最终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和各类职业病的发病率
“安康杯”竞赛主题和考核标准的确立依据
(一)“安康杯”竞赛主题是依据当时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工会工作的特点确立的。为使竞赛活动取得实效,竞赛主题在时间跨度上保持了相对稳定。以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为例,每期活动始终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为竞赛主题。这一主题的确立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又符合发挥工会组织的特点和作用,因此,深受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欢迎。“安康杯”竞赛活动中主题的确立,符合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开展好竞赛活动非常重要,因此,在每年活动之初,活动组织者都要根据当时安全生产工作的情况和上一年度的竞赛效果,及时确立新一年度的竞赛主题。
(二)“安康杯”竞赛考核标准是依据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特点和伤亡事故及职业病控制水平等综合因素制定的。这个标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某一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及对事故和职业病的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企业能达到这一标准,也就跨入了国内同行业的安全生产先进行列。但“安康杯”竞赛毕竟是一项活动,为吸引各行各业积极参加这一活动,竞赛标准又不能高不可攀,故在标准的制定上留有余地。
“安康杯”竞赛的表彰形式
全国“安康杯”竞赛随着竞赛活动的不断深入,表彰数量、范围、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加。目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表彰数量已由最初的300多家,增加到2005年的700多家;表彰范围已由国有企业扩展到非公有制企业;表彰内容增加了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优秀组织个人和优秀班组;在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中增加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评选,每年评选10个。自1999年以来,在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中先后评选产生了全国“安康杯”竞赛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20家、优胜企业2 962家、优秀组织单位563家、优秀个人431名、优秀班组64个。
2.安康杯竞赛的目标是什么A两个提高,两个为零,五个加强B两个提高
(C) 总体目标。
2007年要实现两个提高,即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两个为零,即实现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七个加强,即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加强安全健康经费投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加强职工安全健康教育,加强工会群众监督,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通过实现总体目标,力争2007年伤亡事故有所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各类企事业中3000万名以上的职工接受安全健康教育,其中1000万以上的农民工接受基本的安全健康知识义务教育。
3.竞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竞争活动是培养新用户、巩固老用户的一种有奖促销方式,参与者必须通过技巧、思维、判断力在竞赛中获胜才能得奖。
竞争活动同时也是品牌与消费者对话的有效方式,是树立品牌、加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的方式。竞赛的参与率一般都很低,据统计,一般性竞赛活动有〇. 5%的参与者就算是相当高了。
但竞赛活动本身的影响力能使他们对促销产生兴趣,同时也使品牌在他们心目中活跃起来。即使购买产品的顾客不参与竞赛活动,但仍有效地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认知、兴趣,增强产品冲击力。
竞赛活动影响的人数要远远多于最终参加竞赛的人数,吸引这些人的注意是属于有效的促销目标,只有注意力上来了,你才会有机会进一步抓住他们,如同是先有人气才会有商气一样。
4.“安康杯”是个什么样的活动
“安康杯”是取“安全”和“健康”之意而设立的安全生产荣誉奖杯。
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包头市总工会开展的安全生产活动,1998年全国总工会和国家经贸委在总结这一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形成了全国性活动。“安康杯”竞赛,顾名思义也就是把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激励机制应用于安全生产活动中的群众性“安全”与“健康”竞赛,它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实践和延伸。
“安康杯”竞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领导者安全生产意识、职工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能力、安全生产各项指标等,不断推进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和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最终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和各类职业病的发病率。
5.安康杯的活动内容是什么
编辑本段安康杯”竞赛活动的由来 “安康杯”竞赛活动的最初形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总工会等部门首创,经实践不断完善,而后逐步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推开。
经过几年在全区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内蒙古自治区的安全生产状况逐年改善,工伤事故连年下降,效果十分显著。199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原国家经贸委在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这种活动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活动内容、形式的基础上在全国逐步展开。
“安康杯”竞赛的含义 “安康杯”是取“安全”和“健康”之意而设立的安全生产荣誉奖杯。“安康杯”竞赛,顾名思义也就是把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激励机制应用于安全生产活动中的群众性“安全”与“健康”竞赛,它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实践和延伸。
编辑本段“安康杯”竞赛的目的 “安康杯”竞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安全生产管理、领导者安全生产意识、职工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能力、安全生产各项指标等,不断推进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和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最终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和各类职业病的发病率 “安康杯”竞赛主题和考核标准的确立依据 (一)“安康杯”竞赛主题是依据当时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工会工作的特点确立的。为使竞赛活动取得实效,竞赛主题在时间跨度上保持了相对稳定。
以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为例,每期活动始终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为竞赛主题。这一主题的确立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又符合发挥工会组织的特点和作用,因此,深受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欢迎。
“安康杯”竞赛活动中主题的确立,符合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开展好竞赛活动非常重要,因此,在每年活动之初,活动组织者都要根据当时安全生产工作的情况和上一年度的竞赛效果,及时确立新一年度的竞赛主题。 (二)“安康杯”竞赛考核标准是依据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特点和伤亡事故及职业病控制水平等综合因素制定的。
这个标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某一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及对事故和职业病的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企业能达到这一标准,也就跨入了国内同行业的安全生产先进行列。
但“安康杯”竞赛毕竟是一项活动,为吸引各行各业积极参加这一活动,竞赛标准又不能高不可攀,故在标准的制定上留有余地。 “安康杯”竞赛的表彰形式 全国“安康杯”竞赛随着竞赛活动的不断深入,表彰数量、范围、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加。
目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表彰数量已由最初的300多家,增加到2005年的700多家;表彰范围已由国有企业扩展到非公有制企业;表彰内容增加了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优秀组织个人和优秀班组;在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中增加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评选,每年评选10个。自1999年以来,在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中先后评选产生了全国“安康杯”竞赛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20家、优胜企业2 962家、优秀组织单位563家、优秀个人431名、优秀班组64个。
编辑本段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的6个特点; (一)“安康杯”竞赛活动始终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有关部门和企业党、政、工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被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内容。目前,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铁路、民航系统成立了“安康杯”竞赛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多数省(区、市)的地(市)、县(区、局)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安康杯”竞赛领导小组,不少省市由副省级领导同志亲自担任“安康杯”竞赛组委会主任,形成了地方政府领导挂帅,工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劳动等部门通力合作,企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参赛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全国各种性质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无论是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少沿海省市非公有制企业参赛数量大大超过国有企业。
2005年参赛企业已达到15万家,比上一年增加4万家,参赛职工达到6 500多万人,增加500万人,而新增的企业和职工主要来自非公有制企业。 (三)竞赛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考核标准合乎实际。
竞赛活动主题始终定位在有利于提高广大企业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水平,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上;竞赛活动重点放在事故多发地区、高危行业和危险场所,放在基层及生产一线职工;竞赛活动目标确定为力争伤亡事故有所下降,重大、特大事故得到控制;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加强工会群众监督,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考核标准方面,对煤矿、冶金、石油、化工、建筑、铁路、民航、轻工、纺织等行业分别制定了定性和定量的“安康杯”竞赛考核标准。
(四)寓教于乐,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使“安康杯”精神深入人心,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各地的参赛单位紧紧围绕全国“安康杯”竞赛组委会制定的活动主题,在职工群众中。
6.安康杯的六个特点
(一)“安康杯”竞赛活动始终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有关部门和企业党、政、工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被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内容。目前,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铁路、民航系统成立了“安康杯”竞赛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多数省(区、市)的地(市)、县(区、局)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安康杯”竞赛领导小组,不少省市由副省级领导同志亲自担任“安康杯”竞赛组委会主任,形成了地方政府领导挂帅,工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劳动等部门通力合作,企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参赛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全国各种性质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无论是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少沿海省市非公有制企业参赛数量大大超过国有企业。2005年参赛企业已达到15万家,比上一年增加4万家,参赛职工达到6 500多万人,增加500万人,而新增的企业和职工主要来自非公有制企业。
(三)竞赛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考核标准合乎实际。竞赛活动主题始终定位在有利于提高广大企业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水平,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上;竞赛活动重点放在事故多发地区、高危行业和危险场所,放在基层及生产一线职工;竞赛活动目标确定为力争伤亡事故有所下降,重大、特大事故得到控制;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加强工会群众监督,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考核标准方面,对煤矿、冶金、石油、化工、建筑、铁路、民航、轻工、纺织等行业分别制定了定性和定量的“安康杯”竞赛考核标准。
(四)寓教于乐,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使“安康杯”精神深入人心,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各地的参赛单位紧紧围绕全国“安康杯”竞赛组委会制定的活动主题,在职工群众中广泛开展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并激发广大职工自觉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掌握自我防护技能。2002年以来,全国“安康杯”竞赛组委会和各地、各企业“安康杯”竞赛组委会先后开展了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学习比赛,安全生产演讲、书画、征文、技能比赛,安全生产知识100题答题和网上答题比赛等活动,企业广大职工热烈欢迎并踊跃参加。
(五)培育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并引导竞赛工作。各地十分注意总结推广经验,运用典型引路,带动竞赛工作。全国“安康杯”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在全国推广江苏省开展“安康杯”竞赛互检的经验,浙江省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的经验,河南省等省份把“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纳入五一劳动奖状评比的经验,辽宁省、民航系统用活动带动活动的经验等等。7年来,全国召开过2次“安康杯”竞赛表彰会议,3次经验交流会议,总结了几十个地方和数百个企业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经验,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对推动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竞赛活动已成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有效载体,融入到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之中。<BR>; “安康杯”竞赛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提供了1个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舞台。劳动保护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利用“安康杯”竞赛活动这个载体来开展。同时,“安康杯”竞赛活动融入到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也使“安康杯”竞赛从单项活动转为重要的业务工作,成为必须列入计划,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的长期任务,也使“安康杯”竞赛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