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救护知识的重要性

1.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急救知识是重要的为什么

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救助人还是被救助人都要保持冷静,不同的危险也有不同的急救要点,下面三种急救方式适合不同的情况。

一、中暑急救急救方法: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2、使病人仰卧,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

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尽快散热。3、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解暑。5、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

二、烧伤烫伤急救 常见的处理办法是:1、如果烧伤的部位是头和颈部,则不用包扎,应采用暴露疗法,只在创面涂以烧伤药膏即可,但不可让鼻涕、眼泪、唾液污染创面。一旦创面遭到严重污染,必要时,应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2、如果烧伤后,水泡已破,且局部被脏物污染,则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周围也应清洁消毒,然后在创面盖凡士林纱布和无菌纱布包扎,每2—3日换药一次。 3、如果烧伤后有水泡形成,最好不要刺破水泡,以免感染,如水泡较大需要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4、对于小面积轻度烧伤,可用冷水及时冲洗局部,以降低温度,减轻痛感与肿胀。如果烧伤的局部很脏,可用肥皂水冲洗,但不可用力擦洗;蘸干水后,再涂上烫伤膏、红花油等药品。

三、溺水急救1、水中急救企图接近溺水患者时,救援人员应使用一些运输工具(船、救生筏、破浪艇、漂浮装置),尽快到达患者处,救援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自身安全,减少自身及患者危险。2、所有患者都应视为可能存在脊髓损伤,应给予治疗,固定颈、胸椎。

固定患者颈部于中立位(无屈无伸),使患者仰卧漂浮于水平背部支持装置上,再抬离水面。如必须翻转患者,应沿长轴保持头、颈、胸、躯体成直线小心的滚木样转至水平仰卧位。

3、保持头部于中立位的同时,通过抬下颌开放气道。一旦患者的气道可以开放,就要开始呼吸救治,这通常在患者处于浅水中或移出水面后完成。

如果在水中救援人员捏住患者鼻孔、支持头部、开放气道有困难,可采用口对鼻呼吸取代口对口呼吸。应清除口腔、鼻部的淤泥、杂草、呕吐物、假牙等,不必清除气道内误吸水分。

溺水患者复苏不应常规使用海姆立克法。紧裹的内衣、腰带应松解。

4、胸外按压将患者移出水面后立即开始检查循环指征,普通循环指征(呼吸、咳嗽、或对呼吸救治的反应性运动)和脉搏。复苏期间呕吐进行胸外按压或呼吸救治时可能发生呕吐,将患者头转向一侧,用手指、衣物、吸引器清除呕吐物。

如可能存在脊髓损伤,应给予固定,移动时保持头、颈、躯干整体移动。5、最好明确水中含何种毒物。

溺水者可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低温,应予复温。扩展资料:紧急救护的程序通常有这几步:第一步是拨打急救电话120;第二是迅速将伤者移至就近安全的地方;第三是快速对伤者进行分类,先抢救危重者,并优先护送危重者。

在发生严重伤害或有人突然生重病的情况下,紧急呼救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以下急救要点:一是实施快速营救。二是一定要把伤病者放到通风处。

一定要遵循快抢、快救、快送的“三快”原则。安全 确定伤患和救援者无进一步的危险。

检查伤患:包括伤患意识、呼吸、脉搏、瞳孔、有无外伤、出血等。求援1.冷静现场指挥,请旁人协助。

2.电话120(应说明地点、伤情、人数、姓名及所需支援事宜等。) 急救优先次序:1、维持呼吸道畅通。

2、重建呼吸功能—呼吸停止时,施与人工呼吸。3、重建循环功能(1)、心跳停止时,施与心外按摩。

(2)、严重 出血者予以止血。4、预防休克。

5、预防再次受伤。把握原则1、将伤患置於正确舒适的姿势,防止病情恶化。

2、保暖,但避免过热而出汗。3、给予伤患心理支持。

4、详细记录,并随时观察伤患病情的变化。急救要点 在发生严重伤害或有人突然生重病的情况下,紧急呼救的同时:a.实施快速营救(例如从水中或火场里把受伤者拖出来)。

b.一定要把伤病者放到通风处并进行口对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急救技术。

2.请问谁知道学习医疗急救的作用和意义, 帮个忙,

医疗急救是当创伤或疾病突然发作时﹐在医疗人员未到达或患者尚未送达医院前的一种短暂而有效的处理措施。它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它反映国家、社会对重大伤害、疾病的应急能力以及公民的品格水准,反映公民对疾病的自我急救和急助他人的知识和能力,也是急救医疗体系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它是现代社会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标志。

现代急救医疗体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医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运送救护,这一阶段要求实现社会化;二是医院急救,即决定性救治,这一阶段要求达到专业化;三是救治缓解后的康复治疗,这一阶段要求达到家庭化。在这三个阶段中,院前急救是时间最短,但是决定危重病人抢救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这方面,急救人员的含义是很广的,除在场医务人员之外,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救护车、出租车驾驶员,消防特警人员以及所有在场的人们,其目的是救命,是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减轻痛苦,维持伤者生命,防止伤情进一步的恶化。因此掌握基本的生命急救技术是向全民普及教育的重要内容。

3.急救的三项重要性 常识

1、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通常采取口对口的方法,用你呼出的气体吹入伤病者的肺部,以保证维持其生命的最低氧气供应。实施人工呼吸时,一只手按压在伤病者前额,使其头向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其下颌处,上提下颌,保持其气道畅通。接着,急救者用压住前额的那只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然后,用口唇包紧伤病者的口唇,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平稳地向内吹气,但要注意,千万不要漏气,如果吹气有效,其胸部会膨起,并随着气体的呼出而下降。吹气后,急救者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子的手指,使气体呼出,同时侧转头呼吸新鲜空气,再进行第二次吹气。每次吹气的时间为成人不少于1秒,儿童1秒到1秒半,每分钟的频率是8 —12次。

2、胸外心脏按压

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也就终止了,而胸外心脏按压就是要以外力推动血液循环。按压的位置要在胸骨上方和两乳之间,双手掌根重叠放在这个区域,手指伸直或交叉互扣。按压时,上身前倾,双臂伸直,双肩正对病人胸骨上方,垂直向下用力按4—5厘米,然后放松,但双手不要离开胸部,每分钟100次,节奏要均匀。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人工呼吸要与胸外按压交替进行,按压30次,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心肺复苏”。

3、外伤止血

当人体失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40%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外伤止血最常用的方法是加压包扎止血法,头部、四肢及身体各处的伤口都可使用。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伤部位,把消过毒的纱布盖在伤口上,然后用手直接按在上面,压5—10分钟,之后,用绷带或三角巾缠绕住伤口,以帮助伤口止血。如果伤处有肿胀、麻木的感觉,说明包扎不当。当身体出血时,如果血色鲜红,则说明是动脉出血,在进行处理的同时,可以用手按住出血口的上方,能有效止血,但此方法每次按压不要超过10分钟,否则会影响整个肢体的血液供应。

4.开展急救知识讲座的好处

举办急救知识讲座,旨在使广大干部职工更多地了解急救与护理的基本知识,遇有特殊情况能够及时实施应急救治,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降低急病症死亡危害。

加强社区居民安全突发事故自救知识教育,提高居民紧急情况自救能力,以互动的方式邀请居民现场进行了练习操作,使居民们轻松掌握心肺复苏法的操作技能。通过讲座,让居民们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方法和技能,使他们在遇到如心脏骤停、溺水等情况下能进行及时的自我施救。

扩展资料

扭伤

1、院前急救措施

(1)在紧急情况下,利用自身躯干和健康肢体,对扭伤部位进行固定,最为方便可靠。在受伤现场寻找扁担、木棍、木块、硬纸板等也可以作为临时固定材料,让受伤部位制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2)受伤初期可以用冰块或冷水冷敷。

2、注意事项

(1)扭伤不要自行或让非医务人员揉、捏、掰、拉,应该等急救医生赶到或到医院后让医务人员处理;

(2)如果受伤现场没有其他人,一定要呼叫急救人员前来救治,切不可自己坚持到医院,这样很可能出现继发性损伤。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举办急救知识讲座

参考资料来源:东沙镇人民政府–社区开展心肺复苏急救知识讲座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资讯–“心肺复苏”记住四个步骤 普及急救知识刻不容缓

5.掌握急救方法的重要性.

A意外灾害岂容忽视

地震、山洪、水灾等自然灾害总是以它惯有之势汹涌而至。从各类新闻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重大灾难发生时,在全球受灾的各个国家里,凡是对灾害没有防备的国家,其灾情之巨总是令人瞩目;而那些对灾害预防工作重视的国家,受到的影响面往往较小。2004年,印度洋海啸地震发生时,毫无防备的印尼受到重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即使是有强烈灾害意识,天灾带来的灾害可能还是无法完全避免,但重要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怎样才能尽量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在专业救援队伍到来之前,面对痛苦不堪的伤害,人们有能力进行自救或救人吗?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日常生活中意外或暴力行为,而受伤需要治疗的人数约为上述人数的100倍~50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因各种原因留下了永久性的残疾。

B传统救护凸显不足

传统救护方式处理紧急危重病人时,一般是对伤口临时做止血和包扎等简单处理,在这之后再将病人送到医院,由医师给予诊断、处理。在救护现场,面对呼吸心跳骤停、双目紧闭、奄奄一息的亲人,没有急救技能的人常常一筹莫展。在遇到意外伤害时,自救或救人过程中最宝贵的就是事发最初的4分钟时间,俗称“黄金4分钟”,待救护车来到现场时,许多鲜活的生命已经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从而造成终生遗憾。 现代救护理念是立足于“第一时间”(4分钟以内)的紧急抢救,紧急抢救就是要突出一个“早”字。具备了急救技能的“现场第一目击人”,通过对受害者实施初步急救措施,完全有可能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如果再辅以现代化专业急救救援系统的继续救治,大量的受害者就完全可以抢得生还机会。

C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几次大的灾害在在全世界各国引发了不少思考,这使得 “尽可能预防意外灾害,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利后果”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从“向全民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和技能”这个角度来保护国民的生命和健康,更是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卫生救护培训工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1987年,我国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从这时起,国家开始要求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1992年,卫生部与中国红十字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卫生救护工作的意见》,重申了国家对于卫生救护工作的重视。2001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与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等14个部委局联合发出了国家关于紧急救护工作的指导性通知—–《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在相关精神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开展了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坚持初级卫生救护工作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发展会员相结合的方式,累积已经培训红十字救护员一千万人次,这些经过培训的准专业人员,在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完全具备自救与救人的能力。

6.谈现场急救的重要性

现场急救的意义和重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安全生产形势却不容乐观。

近年来,重大煤矿、火灾、危险化学品、交通等各类事故时有发生,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在加强事故 预防工作、减少安全隐患的同时,事故的应急救援与现场救护也摆上了各级政府 的议事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五章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作了规 定,主要包括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应急 救援人员和装备、事故抢救、事故报告、事故调查处理和事故责任追究等内容。从法律上要求企业重视救援与事故救护工作。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要求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烟花 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应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组织或 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根据国务院2006 年1 月8 日发布的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以 下简称总体预案) ,明确提出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六条工作原则:“以人为 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 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在总体预案中,我国将突发 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按照各 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 四级,即 I 级( 特别重大) 、Ⅱ级( 重大) 、III 级( 较大) 和Ⅳ级( 一般) 。总体预案在应急保障部分明确了医疗卫生保障和人员防护要求,要求组建医 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 卫生应急工作;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 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 施,严格按照应急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目前,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已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国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已完成编制;各地还结合实际 编制了专项应急预案和保障预案;许多市( 地) 、县( 市) 以及企事业单位也制定了 应急预案。至此,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安全生产事故属于总体预案的事故灾难类。发生30 人及以上死亡的安全生 产事故为特别重大安全事故,发生10 ~29 人死亡的安全生产事故为重大安全生 产事故。

对于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均应该编制应急救援预 案,充分做好事故应急准备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企业必须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措施。

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能保证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的及时 出动,并针对性地采取救援措施,对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意义重大。应急救援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发生事故的处理和人员的及时救护,在现 场救护中人们常常将抢救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伤员寄托于医院和专业的医护人 员,缺乏对在现场救护伤员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的认识。

这种传统的观念,往往 使处在生死之际的伤员丧失了几分钟、十几分钟最宝贵的“救命的黄金时刻” 。实际在救援中最有效的救援人员往往是第一目击者。

现场救护是指在事发的现场,对伤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护;是立足于 现场的抢救。事故发生后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是抢救危重伤员最重要的时刻,医学上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刻” 。

在此时间内,抢救及时、正确,生命有可能 被挽救;反之,生命丧失或病情加重。现场及时、正确的救护,为医院救治创造 条件,能最大限度地挽救伤员的生命和减轻伤残。

在事故现场,“第一目击者” 对伤员实施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措施,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然后,在 医疗救护下或运用现代救援服务系统,将伤员迅速送到就近的医疗机构,继续进 行救治。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学习和了解一些基本的自救和救援常识,对于减轻事故 后果,实施有效的救援非常必要。因为在发生事故紧急情况下,各种复杂问题都 会出现,即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救护的原则与在医院里也大有不同,应学习和 了解应急救援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以便实施有效的方法。

现实生产过程中有不 少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请看下面的案例。2004 年11 月10 日下午3 时,贵州省某磷矿发生了矿井垮塌事件,井下6 名矿工生死不明。

矿井跨塌事件发生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有关 领导奔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经过由200 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4 支抢险队伍24 小时不间断的紧张抢险,井下被困了103 个小时的6 名矿工于14 日晚22 时全部 被救出矿井。2005 年11 月6 日19 时40 分左右,河北省某县石膏矿发生坍塌事故,波及 太行、林旺两个石膏矿。

“11 .6 ”三家石膏矿连片塌陷特大灾难事故,造成33 人死亡。救援工作从大块崩炸到小药量试着爆破,最后只能运用水钻和电钻小心 开进,发现了受困11 天的矿工苑某,为保证这名被困矿工的生命安全,救护人 员通。

7.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有什么现实意义

时间就是生命,意外伤害发生时,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只有短短4-6分钟,这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黄金救命时间”。

每耽误1分钟,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据专家透露,我国87%的心肌梗死病人疾病发作在医院以外,其中有25%以上的病人因第一目击都不懂急救措施而死亡。

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每年达10万人以上,专家分析,如果在事故现场,伤病者本人或第一目击者懂得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通过简单的自救、互救,如对猝死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对外伤者实施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那么50%以上的生命就有可能挽回。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