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计学原理重点知识有哪些啊
《审计学原理》根据其在审计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后课程的需要,分别阐述了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本质、职能与作用,审计的对象、目标与分类;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审计依据和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抽样方法,制度基础审计和计算机审计方法;在最后两章概括地介绍了审计准则和审计管理。
全书共十二章,除第八章、第十二章考试不作要求外,其余各章都属于应了解、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 总论 (一)考核知识点 1、审计的定义与本质 2、我国和西方国家审计的发展 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4、审计基本假定 5、审计法律责任 (二)考核要求 1、审计的定义与本质 (1)识记:审计定义的概念 (2)领会:审计产生的基础;审计的本质 2、我国和西方国家审计的发展 领会:我国审计发展的历史;西方国家审计发展概况 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1)识记:审计职能的概念 (2)领会:审计职能包含的内容;审计作用具体体现 4、审计基本假定 (1)识记:审计假设的概念 (2)领会:国外审计基本假设;我国审计基本假设 5、审计法律责任 领会:审计法律责任基本内容 第二章 审计的对象、目标和分 (一)考核知识点 1、审计对象 2、审计目标 3、审计分类 (二)考核要求 1、审计对象 (1)识记:审计对象的概念 (2)领会:审计的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 2、审计目标 (3)识记:审计目标的概念 (4)领会:审计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3、审计分类 领会:审计的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 第三章 审计组织和人员 (一)考核知识点 1、国家审计机关 2、内部审计机构 3、社会审计组织 4、审计人员 (二)考核要求 1、国家审计机关 领会:国内外国家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我国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 2、内部审计机构 领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3、社会审计组织 (1)识记:社会审计组织的概念 (2)领会:社会审计的业务范围;社会审计组织的权限与义务 4、审计人员 (1)识记:审计人员的概念;审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2)领会: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第四章 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一)考核知识点 1、审计依据 2、审计证据 3、审计工作底搞 (二)考核要求 1、审计依据 (1)识记:审计依据的概念 (2)领会:审计依据的分类;审计依据的特点 2、审计证据 (1)识记:审计证据的概念 (2)领会:审计证据的作用;审计证据的种类;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和整理 3、审计工作底稿 (1)识记: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 (2)领会:审计工作底搞的作用;审计工作底搞基本结构和主要内 (3)应用:审计工作底搞的编制和复核 第五章 审计技术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审计方法概述 2、审计的一般方法 3、基本审计技术 4、辅助审计技术 (二)考核要求 1、审计方法概述 (1)识记:审计方法的概念 (2)领会:审计方法体系,审计方法的选用 2、审计的一般方法 (1)识记:顺查法和逆查法、详查法和抽查法的概念 (2)领会:顺查法和逆查法的区别;详查法和抽查法的区别 3、基本审计技术 (1)识记: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盘存法、函证法、观察法和鉴定法的概念 (2)应用:各种审计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 4、辅助审计技术 (1)识记:分析法、推理法、询问法和调节法的概念 (2)应用:各种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 第六章 审计抽样 (一)考核知识点 1、审计抽样概 2、属性抽样 3、变量抽样 4、金额单位抽样 (二)考核要求 1、审计抽样概述 (1)识记:判断抽查法和统计抽查法的概念 (2)领会:判断抽查法抽查重点的确定;统计抽查法的抽查步骤 (3)应用:随机抽取样本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 2、属性抽样 领会:属性抽样的步骤和方法 3、变量抽样 领会:变量抽样的步骤和方法 4、金额单位抽样 (1)识记:金额单位抽样的概念 (2)领会:金额单位抽样的步骤和方法 第七章 制度基础审计 (一)考核知识点 1、制度基础审计概述 2、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容 3、制度基础审计的方式 (二)考核要求 1、制度基础审计概述 (1)识记:内部控制的概念;制度是基础审计的概念 (2)领会:内部控制的结构与要素:内部控制基本方式;制度基础审计与帐目基础审计的区别 2、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容 领会: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内容 3、制度基础审计的方 (1)领会:制度基础审计的程序 (2)应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 第九章 审计程序 (一)考核知识点 1、审计程序概述 2、国家审计的程序 3、社会审计的程序 4、内部审计程序的特点 (二)考核要求 1、审计程序概述 (1)识记:审计程序的概念 (2)领会:审计程序的作用 2、国家审计的程序 (1)识记:审计行政复议的概念 (2)领会: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阶段所要做好的各项工作。
3、社会审计的程序 (1)识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 (2)领会:社会审计程序与国家审计程序的异同 4、内部审计程序的特点 领会:内部审计程序与国家审计程序的异同 第十章 审计报告 (一)考核知识点 1、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 2、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3、。
2.审计应具备哪些相关知识
1、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有道德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正义之心是审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审计是一项得罪人的事业,审计过程中必然要揭露查处一些违纪问题,遇到各种阻力和压力。 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敢于执法,做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
其次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不仅要熟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具备审计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有一定水平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准确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处理法规条文与事实的适用,对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评价。
2、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特别素质 在具备了基本素质能力之后,能否实现审计工作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还要看审计人员是否具备了从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特别素质。 第一,要有职业敏感。
面对给定的审计材料,为什么有的人能迅速找到切入点,有的人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其原因在于个人对问题观察的敏锐程度,这种敏感性要有长时间知识和实践的积累。 第二,要有洞察力。
在敏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问题,关键要有一定的洞察力。 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即从哪方面着手可以有效地取得对问题正确判断的依据。
第三、要有高度的综合判断能力。判断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析判断,需要从微观层面进行甄别,更需要从问题的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对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现状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能够把握审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在统筹分析基础上才能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做到对问题准确的处理,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好评”,谢谢,您的采纳是对我莫大的支持。
』。
3.内部审计的职能有哪些
内部审计职能是指内部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并反映出内部审计的本质。
内部审计的职能随着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并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进行价值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从经济性(最低的成本)、效率(资源的最好利用)、效果(最佳的结果)三方面关注公司的资源使用情况。 (2)企业信息系统的审计。
通过内部审计判定公司信息系统是否为报表编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否有有效的内控制度降低错报、漏报的风险。 (3)开展项目审计。
内部审计对具体特定项目进行审计,例如建立新的信息系统、开设新的生产加工区等。 内部审计负责鉴定项目的目标是否能实现,项目是否按计划有效的运行,并从运行项目失败教训中总结经验等。
(4)进行内部财务审计。这是内部审计部门传统上的主要工作领域,例行性的检查编制财务报表的财务记录与支持文件,以减少错误与舞弊事件的发生;对财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等。
(5)开展经营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采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经营部门开展经营审计,检查与复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以进一步提高业绩与改善管理的建议与对策等。
4.如何做好内审工作
原发布者:炒炒看
如何做好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在于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要做好审计工作,应做好以下方面:1、应具备专门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公司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这种专业胜任能力。2、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3、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参与被审单位的任何经济经营管理活动。4、应具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5、明确工作目标,找准内部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实际工作中,将会按照以上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出问题,评价效果,进而提出审计建议。1、工作永远都在沟通,能力越早开始锻炼越好;2、在职场上,你能够相信的只有你自己,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你潜在的竞争者,因此管好你的嘴。3、无论别人多忙,你不能慌4、像我们这种职业,经常要做各种数据分析,EXCEL的技术一一定要非常好,这样可以事半功倍5、不要透露自己的工资给任何人,无论公司是否有工资保密政策6、向管理层汇报,无论是审计计划,还是管理建议,要分层次,先说哲学层面的原则,然后再说数学层面的技术内部审计,要培养以下能力: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具有较丰富的审计等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3、熟悉公司业务流程4、有悟性5、讲原则而灵活6、善于沟
5.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 唐成虎(原创)
1. 规律是客观的 , 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两层意思 : 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 不是人类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 不是人类的意识所赋予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 ,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 , 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 , 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是否存在 , 只要条件存在 , 与之相适应的规律就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 当条件消灭时 , 规律也就不起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 , 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 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 , 也不能消灭一个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去任意改变。
3.规律是客观的 , 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具有的必然联系 , 说明它是铁的法则 , 具有强制性。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4.规律是客观的 , 并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首先 , 规律其有客观性。这就要求人们去积极地认识规律 , 认识规律发生的条件、作用 , 做到不违背客观规律。而且人们可以认识规律。这主要是因为 : ①从规律的角度讲 , 规律总要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 ; ②从人的方面看 , 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 能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总结、抽象概括 , 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其次 ,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 预测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 并能改变或创造条件 , 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 使人们能趋利避害。
5. 规律是客观的 , 并不是说规律是永恒不变的。① 规律是客观的 ,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 , 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② 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 只要条件存在 , 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 , 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 , 规律就不起作用。但不同的物质形态 ,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 , 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 , 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 , 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6.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是物质的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而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 , 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 从根本上讲就是由于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 , 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也是客观的。故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 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7.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 实事求是 ,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
●典型考题诠释 , 举一反三
例1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 , 根据实际创造条件 , 使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 , 如人们改变水流方向 , 跨流域调水 , 实施南水北调。这说明 ( ) 。
A. 人们通过创造条件 , 从而创造一个新规律 B. 人们可以改造条件 , 从而改造规律
C. 人们可以消灭条件 , 从而消灭规律 D. 规律是客观的 , 但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解析 答案为 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规律具有客观性 , 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A 、C 两项本身说法错误 , 应排除。关于 B 项可以这样来分析 : 人们改变水流的方向 , 南水北调 , 这仍然是万有引力规律和机械运动规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 只不过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创造了条件 , 使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 而决不是规律本身发生了变化。因此 ,B 项表述是错误的 , 也应排除。题干中的事实说明 ,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 , 通过改变和创造条件 , 使规律发生的作用造福于人类。因此 ,D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点评 解答本题容易忽视对规律客观性的正确理解 , 错误地认为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就是人们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 , 看不到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 导致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