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地理下期第七章知识结构图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
2.2020内蒙古教师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会分析洋流的成因;能够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用地理眼光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形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难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所花费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引出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
提问:“那么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洋流的定义和分类。
1.洋流的概念【问题】什么是洋流?【学生回答】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教师总结】理解洋流概念时,要把握几个关键词,常年比较稳定、沿着一定方向、大规模2.洋流的分类【问题】(1)按照洋流性质,洋流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有何不同?(2)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寒流,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暖流吗?【学生回答】(1)按性质,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2)暖流和寒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洋流相对于它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从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是暖流;反之,从高纬度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是寒流。(索马里洋流除外)3.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1)洋流的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及学生思考:【问题】①在物理中我们就学习过,任何物体要运动,就一定要受到外力的作用。
那么使得海水定向大规模运动的外力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洋流是在盛行风、陆地形状和地砖偏向力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盛行风是洋流产生的主要动力。【过渡】在盛行风的影响下,洋流又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呢?(2)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师呈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学生分小组讨论。
【问题】①北半球和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致以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有何差异?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致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③在北印度洋,洋流比较特殊,洋流的流向随季节而显著改变,据图观察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①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相反。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形成了向西流的南极环流。
③在北印度洋,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运动。【教师总结】在赤道两侧海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分别驱使两侧海水由东向西流,赤道以北的称为北赤道暖流,赤道以南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该洋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至中纬度受盛行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大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高纬度环流圈。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东北季风,环流系统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环节三:巩固提高结合教材P58活动,完成活动。
全球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北顺南逆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北逆南无③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④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顺冬逆环节四:小结作业1.记忆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名称。2.洋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借助网络资源搜集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四、板书设计。
3.情景一:课堂上,认真听讲,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新知识
(1)情景一、情景五是负责任的表现;情景二、情景三、情景四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a.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做一件事之前预先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因做错事而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b.我做事我负责。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才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社会带来损害,并对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就要控制自己,坚决不做;如果是自己的错误行为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损害,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即使与同伴一起做了错事,也不要推卸、逃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