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方程应用题带答案20道快
1.两车站相距275km,慢车以50km/一小时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1h时后,快车以每小时75km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那么慢车开出几小时后与快车相遇?设慢车开出a小时后与快车相遇50a+75(a-1)=27550a+75a-75=275125a=350a=2.8小时2.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km的速度由甲地开往乙地,车行3h后,因遇雨,平均速度被迫每小时减少10km,结果到乙地比预计的时间晚了45min,求甲 乙两地距离.设原定时间为a小时45分钟=3/4小时根据题意40a=40*3+(40-10)*(a-3+3/4)40a=120+30a-67.510a=52.5a=5.25=5又1/4小时=21/4小时所以甲乙距离40*21/4=210千米3、某车间的钳工班,分两队参见植树劳动,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 2倍,从甲队调16人到乙队,则甲队剩下的人数比乙队的人数的 一半少3人,求甲乙两队原来的人数? 设乙队原来有a人,甲队有2a人那么根据题意2a-16=1/2*(a+16)-34a-32=a+16-63a=42a=14那么乙队原来有14人,甲队原来有14*2=28人现在乙队有14+16=30人,甲队有28-16=12人4、已知某商店3月份的利润为10万元,5月份的利润为13.2万元,5月份月增长率比4月份增加了10个百分点.求3月份 的月增长率.设四月份的利润为x则x*(1+10%)=13.2所以x=12设3月份的增长率为y则10*(1+y)=xy=0.2=20%所以3月份的增长率为20%5、某校为寄宿学生安排宿舍,如果每间宿舍住7人,呢么有6人无法安排.如果每间宿舍住8人,那么有一间只住了4人,且还空着5见宿舍.求有多少人?设有a间,总人数7a+6人7a+6=8(a-5-1)+47a+6=8a-44a=50有人=7*50+6=356人6、一千克的花生可以炸0.56千克花生油,那么280千克可以炸几多花生油?按比例解决设可以炸a千克花生油1:0.56=280:aa=280*0.56=156.8千克完整算式:280÷1*0.56=156.8千克7、一批书本分给一班每人10本,分给二班每人15本,现均分给两个班,每人几本?设总的书有a本一班人数=a/10二班人数=a/15那么均分给2班,每人a/(a/10+a/15)=10*15/(10+15)=150/25=6本8、六一中队的植树小队去植树,如果每人植树5棵,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植树7棵,就少6棵树苗.这个小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设有a人5a+14=7a-62a=20a=10一共有10人有树苗5*10+14=64棵9、一桶油连油带筒重50kg,第一次倒出豆油的的一半少四千克,第二次倒出余下的四分之三多二又三分之二kg,这时连油带桶共重三分之一kg,原来桶中有多少油? 设油重a千克那么桶重50-a千克第一次倒出1/2a-4千克,还剩下1/2a+4千克第二次倒出3/4*(1/2a+4)+8/3=3/8a+17/3千克,还剩下1/2a+4-3/8a-17/3=1/8a-5/3千克油根据题意1/8a-5/3+50-a=1/348=7/8aa=384/7千克原来有油384/7千克10、用一捆96米的布为六年级某个班的学生做衣服,做15套用了33米布,照这样计算,这些布为哪个班做校服最合适?(1班42人,2班43人,3班45人)设96米为a个人做根据题意96:a=33:1533a=96*15a≈43.6所以为2班做合适,有富余,但是富余不多,为3班做就不够了11、一个分数,如果分子加上123,分母减去163,那么新分数约分后是3/4;如果分子加上73,分母加上37,那么新分数约分后是1/2,求原分数.设原分数分子加上123,分母减去163后为3a/4a根据题意(3a-123+73)/(4a+163+37)=1/26a-100=4a+2002a=300a=150那么原分数=(3*150-123)/(4*150+163)=327/76312、水果店运进一批水果,第一天卖了60千克,正好是第二天卖的三分之二,两天共卖全部水果的四分之一,这批水果原有多少千克(用方程解) 设水果原来有a千克60+60/(2/3)=1/4a60+90=1/4a1/4a=150a=600千克水果原来有600千克13、仓库有一批货物,运出五分之三后,这时仓库里又运进20吨,此时的货物正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仓库原来有多少吨?(用方程解)设原来有a吨a*(1-3/5)+20=1/2a0.4a+20=0.5a0.1a=20a=200原来有200吨14、王大叔用48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5:2.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设长可宽分别为5a米,2a米根据题意5a+2a*2=48(此时用墙作为宽)9a=48a=16/3长=80/3米宽=32/3米面积=80/3*16/3=1280/9平方米或5a*2+2a=4812a=48a=4长=20米宽=8米面积=20*8=160平方米 15、某市移动电话有以下两种计费方法:第一种:每月付22元月租费,然后美分钟收取通话费0.2元.第二种:不收月租费 每分钟收取通话费0.4元.如果每月通话80分钟 哪种计费方式便宜?如果每月通话300分钟,又是哪种计费方式便宜呢?设每月通话a分钟当两种收费相同时22+0.2a=0.4a0.2a=22a=110所以就是说当通话110分钟时二者收费一样通话80分钟时,用第二种22+0.2*80=38>0.4*80=32通过300分钟时,用第一种22+0.2*300=8216、某家具厂有60名工人,加工某种由一个桌面和四条桌腿的桌子,工人每天美人可以加工3个桌面或6个桌腿.怎么分配加工桌面和桌腿的人数,才能使每天生产的桌面和桌腿配套?设a个工人加工桌面,则加工桌腿的工人有你60-a人3a=(60-a)*6/412a=360-6a18a=360a=2020人加工桌面,60-20=40人加工桌腿17、一架飞机在2个城市之间飞行,风速为每时24km,顺风飞行要17/6时,逆风飞要3时,。
2.小学数学应用题公式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的公式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的公式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的公式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的公式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的公式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的公式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的公式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的公式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
3.小学五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怎么找等量关系
本册教材(人教社版五年级)第四单元是简易方程.学生初学方程,感到十分困维.尤其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更是觉得无从下手.我分析了这些学生不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原因,发现主要是没掌握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所以列方程就感到困难重重,或错误百出.我认为找准等量关系,是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我在教学时运用”先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这种方法,突破了列方程解答应用题这一难点.只有找准了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才算有了依据.我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事情变化的结果找等量关系. 例如:(教材第66页,第2题)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有多少个网球?引导学生分析:用一共的减去装完的,就是剩下的.所以等量关系为:一共的减去装完的等于剩下的.思路理清了,方法就多了.大部分学生能列出三种方程. 一共的 – 装完的 = 剩下的 (1) 1428-5X=3 装完的 + 剩下的 = 一共的 (2) 5X+3=1428 一共的 – 剩下的 = 装完的 (3)1428-3=5X 又如: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38人,在火车站有12人下车,又上来一些人,这时车上有乘客54人.在火车站上车的有多少人? 原有人数 – 下车人数 + 上车人数 = 现有人数 分析事情变化的原因与结果,可以得出等量关系: 从而可以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38-12+X=54 二、从关键句中找等量关系. 例如:(第45页例1)一个足球有白色皮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有多少块?引导学生分析,学会找题中关键句:”抓住倍数找两种比较的量”这道题目的关键句是”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即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的是白色皮的块数,正好是20块.关键句理解了,等量关系就找到了:黑色皮*2+4=20 又如:(第72页第8题)小明今年比妈妈小24岁,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明的3倍,小明和妈妈各几岁? 在这道题中,小明比妈妈小24岁,是以妈妈的年龄为标准得出的结果;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是以小明的年龄为标准得出的结果,学生在这里产生了疑问;到底以谁的年龄为标准,设谁的年龄为未知数呢?我让学生用”换标准”的方法来确定用谁做标准量更合适:小明比妈妈小24岁,可以说成:妈妈比小明大24岁,相差数不变.从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 却不能说成小明的年龄是妈妈的3倍,只能说,小明的年龄是妈妈的1/3,倍数变了.所以用”倍比关系”来找标准量更合适.学生明确了这一点,等量关系就找出来了: 妈妈年龄 – 小明年龄 = 24 3X-X=24 三、从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找等量关系. 椅子总价 + 桌子的总价 = 一共花的钱 例如:(第76页第5题)学校买回椅子4把,桌子2张,椅子单价22元,共花198元,求桌子的单价是多少?”单价*数量=总价”就是这道题的等量关系: 设桌子的单价为X元.列方程得:22*4+2X=198 又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98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498千米的两个车站相向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题中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就是等量关系:速度和ⅹ相遇时间=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试卷题目)学生根据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四、从公式中找等量关系. 例如:例如:(第75页第4题)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做画框共用了1.8米的木条,求这幅画的面积是多少?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宽)*2=周长,列方程:设宽为X米,(2X+X)*2=1.8求出宽,再用长和宽求出面积. 又如:用8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它的宽是16厘米,长应当是多少厘米?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列出等量关系:(长+宽)ⅹ2=长方形周长.设长为厘米,列方程得:(X+16)*2=80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对用方程解应用题有了兴趣. 五、从隐蔽条件中找等量关系. 例如:(第72页第6题)鸡和兔数量相同,两种动物的腿共有48条,求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道题中只有一个数量:鸡与兔的腿数是48条,但是它隐藏着两个重要的条件:鸡和2条腿,兔有4条腿.用上这两个条件,鸡的腿数 + 兔的腿数 =48数量关系就变得很简单了.即: 设鸡和兔各有X只,列方程得:2X+4X=48 又如:两个相邻的奇数之和是176,这两个数各是多少?根据奇数的特点,相邻两奇数相差2.找出这个隐藏的条件,数量关系就出来了: 第一个奇数 + 第一个奇数+2 = 176 设第一个奇数为X,列方程得:X+X+2=176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对用方程解应用题有了兴趣,有了方法,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技巧要点】
【知识方法归纳】 1.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查,写出答案.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弄清题意后,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3)运用一般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首先未知数一定要明确,往后就不难了.依照条件,和自己设的未知数列出方程,有的题目需要运用好几次未知数,那就是一个经验问题了.加油吧!相信你一定能学好! 这些方法只不过起一个过渡作用,真正学好方程并不需要. 加一点:你在看题目时先看问题,然后仔细地看有什么条件,看看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接着思考要求出答案需要哪些条件,再利用已知条件来获得那些条件(有的简单的题目会直接给出那些条件),最后再求出答案.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只不过是把答案或者求出答案需要的条件变为x,从而更好地分析题目. 如果你算数学好的话,其实一元一次方程也不是太难.下面是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格式: (问题照抄,只是“什么”改为x或根据题意来设) 依题意得(概括的用语,可以省略很多文字来说明,深受广大中学的师生所喜爱):列式(就是要你把x代入式子中,就像是你把算数的检查一样,把x当作答案来求已知条件) 解方程(就是要你把方程解出来) 答:…… or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是七年级上学期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它的学习对今后不等式解应用题以及函数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没有学好它,那今后的学习将显得比较困难. 一般在解决问题时第一步就是要设出未知数,未知数的设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比较关系时,如甲比乙多8,我们一般设较小的为X,这样计算时主要用的是加法不易出错; 2,有倍数关系时,如数学小组人数是英语小组的5倍,我们设一倍量为X,用乘法表示其余量利于计算; 3,在分数应用题中,我们设单位’1’为X, 4,在有比的问题中,我们设一份数为X, 5,在有和的问题中,我们设其中任意一个为X都可以,比如说两个班共有50人. 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 1,依据题目要求设出合适的未知数; 2,根据题目实际情况找出等量关系,用文字关系式表示出来; 3,依据等量关系,把关系式中的每一项用数或者未知数表示出来列出方程; 4,解方程,依据题目问题计算; 5,把方程的解代入原题目检验. 其中的难点是第二步,找出等量关系,有些题目中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而有的则是隐含的,需要大家去用心体会,下面我给大家示例两题: 1: 爷爷与孙子下棋,爷爷赢一盘记1分,孙子赢一盘记3分,两人下了12盘(未出现和棋)后,得分相同,他们各赢了多少盘? 分析:属于和的问题,所以任意设一个为X,设爷爷赢了X题,则孙子赢了(12-X)盘,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爷爷得分=孙子得分,爷爷得分用X表示,孙子得分用3(12-X)表示,所以本题方程为 X=3(12-X),解之得X=9,则12-X=12-9=3,所以爷爷赢9盘,孙子赢3盘. 2:在一只底面直径为30cm,高为8cm,的圆锥形容器中倒满水,然后将水倒入一只底面直径为10cm的圆柱形空容器里,圆柱形容器中的水有多高? 分析:本题没有明显类型所以直接设问题,设圆柱形容器中的水有X厘米,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隐含的,是圆锥形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圆柱形容器中水的体积,分别表示后有方程 1/3*3.14*(30/2)(30/2)*8=3.14(10/2)(10/2)X,解之得X=24.。
5.【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所有应用题的公式,不要例题.】作业
10b+10a=ba a(1+a)(1+a)=b 利润:总利润=每件利润*销量 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 数学的解题方法是随着对数学对象的研究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教师钻研习题、精通解题方法,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中学数学教材,练好解题的基本功,提高解题技巧,积累教学资料,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下面介绍的解题方法,都是初中数学中最常用的,有些方法也是中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8、面积法 平面几何中讲的面积公式以及由面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而且用它来证明平面几何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面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平面几何题的方法,称为面积方法,它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其困难在添置辅助线.面积法的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达到求证的结果.所以用面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 9、几何变换法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有一些看来很难甚至于无法下手的习题,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另一方面,也可将变换的观点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
6.20题四年级解方程应用题
8、列方程解应用题今天是奶奶的70岁生日,她的年龄比我的年龄的6倍还大4岁,我几岁了?小影和王阿姨的年龄和是45岁,王阿姨比小影答25岁。
小影和王阿姨各几岁?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长方形的周长是124厘米,宽比长短22厘米。
求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1千克苹果的价钱相当于2千克的橘子的价钱。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橘子,共付14元。
苹果和橘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爷爷的鱼塘里有草鱼102条,比鲤鱼条数的4倍还多2条。鲤鱼有多少条?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共用去30.5元。
已知每千克梨要5.2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兄弟两人同时从家和学校相对出发,16分钟后相遇。家和学校相距9600米。
哥哥每分钟行350米,弟弟每分行多少米?竹子在生长旺盛期每时约增高4厘米,钟状菌生长更快,生长旺盛期每时约增高25厘米。如果它们都在生长旺盛期,开始时竹子高32厘米,钟状菌高0.5厘米,几时后,钟状菌的高度可赶上竹子?世界上最轻的鸟是蜂鸟。
一只麻雀的体重是81克,比蜂鸟的50倍还多1克。一只蜂鸟重多少克?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4.5厘米,其中底边长4.5厘米。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是多少厘米?以上就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方程期末复习题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